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舌头音今天叫舌尖后音,包括端、透、定、泥、来五个声母。这五个声母,端、透、定为一组,泥为一组,来为一组。舌头音是人类的基本音之一。上古的舌头音到了中古以后,发生了分化,其分化情况是喉、牙、舌、齿、唇五音中最复杂的。拿端透定这一组来说,就分化出四个支派:一支仍是端透定,这一部分是现代汉语d、t的来源。二是分化出知彻澄三母。三是分化出照三系几个齿音声母。四是从浊音定母中分化出喻四,喻四后来转为今音的以‘i、u、ü开头的零声母中的一部分。泥母中古向后分化出泥、娘、日三母。来母古今一样,比较稳定。现把舌头音的分化情况,用如下简式表示:  相似文献   

2.
清世小学家言古今声类之异者,始于徐用锡(徐著“字学音韵辨”,言知、彻、澄、娘古读端、透、定、泥。其书未见,江夏徐疆誃藏有华亭沈大成抄本),粗成于嘉定钱氏,补苴于余杭蕲春章黄二君,于是古无舌上(包括知、彻、澄、娘四纽,及照、穿、神、审、禅五纽,并分出正齿庄、初、林、疏四纽古归齿关。)及轻唇音之说完全确定。湖南曾运乾又作“喻母古读考”,谓“喻母四等古隶舌关定母,三等古隶牙声匣  相似文献   

3.
同系声内部可以互转 ,舌音也不例外。下面以舌音端透定泥来内部互转为例 ,进一步论证这一重要的语音规律。从谐声关系看隹及以隹得声的谐声字全部在端透定内部互转。隹 ,《说文》云 :“鸟之短尾总名”。《唐韵》 :“职追切。”中古照三微韵。上古端母微韵。中古照三 ,上古归端的还有锥、骓。隹声字堆、碓 (用脚踏舂米的杵 ) ,《唐韵》 :“都队切。”端母字。推 ,透母。椎 ,中古澄母。上古归定母。谁 ,中古禅母 ,上古亦属定母。中古喻四字唯 (《易径》用“唯”)、惟 (《尚书》用“惟”)、维 (《诗经》用“维”)上古皆归定母。可见隹及隹声字…  相似文献   

4.
前文论述了《尔雅》郭注反切上字,所反映的魏晋时期汉语语音在声母方面,重唇轻唇混切、舌头舌上混切,以及章组归端、庄组归精、娘日归泥诸特点,使我们明显地看出它们所保存的上古音痕迹。这些语音,既不全象周秦音,也不全象离之不远的中古《切韵》音,而是一个切切实实地由上古向中古发展的过渡音,因而是一份研究汉语语音史重要参考资料。下面就《尔雅》郭注的反切下字,探讨它所反映的魏晋  相似文献   

5.
关于《切韵》音系的声母,清代学者陈澧曾做过影响极为深广的考察,他用系联法的正、变条例,求得四十声类.陈澧的《切韵》四十声类说是否全面地反映了《切韵》系声母的面貌,后人有许多评论,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在众多评论中,在舌音中娘、泥二纽的分化问题上,论者的意见多无分歧,按照陈澧等人的意见,泥娘二纽在《切韵》音系中是划然为二的,它们分别可由其反切上字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关于《玄应音义》舌音的分合,诸家有不同看法。综合运用反切比较法、概率统计法和译音辩讹考察法对《玄应音义》中舌音声母进行穷尽式研究可以发现:《玄应音义》中舌音混注比例低,端知两组应该分立;从概率统计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属不同类别;从玄应注音体例和实际注音情况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区分清楚,没有混同;玄应为“文字品”比声中上咢声和舌头音代表字所作注音显示其语音中知、端组分立;译音词新译与旧译间对音用字的差异显示玄应语音中知、端二组声母有别。由此可以确定:《玄应音义》中作为声母音位,舌上音已经分立,少数后世的舌上音字残留读舌头音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考察西夏文献《番汉合时掌中珠》,夏汉对音和汉夏对音中西夏文几乎没有四品舌上音类字,而《五声切韵》和《同音》中却都列有“四品舌上音”类。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简单地“直抄”,而有可能是实际语音的反映,也说明 12世纪的汉语舌上音类正处在一个变化时期。西夏语的四品舌上音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舌上音。  相似文献   

8.
在东晋时期经师李轨的语音系统中,《切韵》音系中的重纽四等和重纽三等界限分明,是两个不同的韵类。重四和重三除了在本类中自切外,还分别与四等韵和纯三等韵互切,这是当时洛下(洛阳)音的特点。而颜之推时代的金陵音则重四与重三不分。切韵音系的八个韵系中的重纽则是洛下音与金陵音的一种折合。  相似文献   

9.
关于《切韵》音系的性质,学术界至今仍争论不休。为此从我国特有的历史语言现象入手,根据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记载,并结合儿童语言习得理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即《切韵》音系是经过当时大儒整理的内部统一的读书音系统,即隋唐雅言。  相似文献   

10.
以《切韵》为参照,吴语青田话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切韵》时代的音韵特点。例如: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部分非组字读重唇、部分知组字读舌头、部分匣母字读如古群母等声母特点,鱼虞韵相分、咍泰韵不混、盐仙-添先有别、东钟韵分明等韵母特点,四声八调、阴阳调调型一致等声调特点。有些特点并非传承于《切韵》,它们或源自当地古代百越族先民的语言底层,或源自前乎《切韵》时代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1.
郭璞注音切是研究魏晋实际语音面貌、探索从上古音到中古音演变轨迹的宝贵资料,整理郭璞音切,对了解晋代实际语音面貌和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无疑有极大的参考价值。通过整理,反映出如下特点:与上古音相去远,与《切韵》音系非常接近;轻唇音还未产生;端知不混;精庄已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初唐至中唐时期几种有代表性的语音资料的系统考察,认为舌上音"娘”母从舌头音"泥”母分化而独立的时间当在公元641年,并对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意见进行了辨正.  相似文献   

13.
《切韵》“俟”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韵》有没有“俟”母,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中古汉语声母系统的重要问题。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清代陈澧《切韵考》,用反切系联法考求《切韵》的声母系统,没发现《切韵》有一个俟母。和《切韵》同时代的《玉篇》.《博雅音》、《经典释文》等南人所作字书韵书中,也没有“俟”母。原本《玉篇》广部有一个“(广矣)”字,助雉反,注云“字书或俟字也。”是“俟”字属崇母。  相似文献   

14.
中古三等韵十介音的前移和保留黄笑山1.0本文所说的“中古”包括《切韵》时代和中唐一五代两个阶段。《切韵》成书于隋代,但并不能代表隋代长安音,它的语音系统是以六朝以来形成的文学语音作基础的。齐梁陈以来的诗歌用韵的情况跟《切韵》音系相当接近,直到初唐玄应...  相似文献   

15.
《博雅音》声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雅》原名《广雅》,隋避场帝扬广讳改名《博雅》。《博雅音》是曹宪为《广雅》作所的音释。曹宪,扬州人,生卒年不详。关于《博雅音》的撰写年代,周日唐书·儒学传》卷一百八十九载:“……宪又训注张揖《博雅》,分为十卷。杨帝令藏于秘阁。”据此,知《博雅音》写成于隋大业年间,即公元前605年~公元617年之间,仅比陆法言于公元601年写成的《切韵》时代稍晚、这样,《博雅音》不仅是研究隋、唐时期语音的重要资料,而且是印证《切韵》音系的重要材料。关于《博雅音》音系,已有厦门大学黄典诚先生作过整理,但黄先生的主要兴趣在…  相似文献   

16.
《切韵》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其音系性质的判定则关涉汉语音韵学的理论依据,因此对音系性质的考证始终是《切韵》研究的重要方面。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切韵》性质研究在当代呈现出新的特点,侧重于现当代研究,以廓清研究发展脉络为目的,主要从《切韵》性质的认定、《切韵》性质研究的材料和《切韵》性质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结合具体论著对此进行多角度梳理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任何时代的韵书音系,都必须确定它的语音性质。《韵略汇通》编定时所依据的语音标准,就是它的语音性质。《切韵》系韵书,一般认为是综合性质的,“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剖析毫厘,分别黍累。”(陆法言《切韵·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虽然有人主张《切韵》音系是单一性的,但理由并不让人折服。当然,这里面我们不能否认有活方音的记录(如洛下、金陵),但这也很难确定它的真实性,至多说它是各方音的比合  相似文献   

18.
构拟的《切韵》音系一直被用作汉语方言比较的根据。现在的研究表明,用《切韵》音系作历史依据来比较闽语方言,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9.
孙吾与及其所著韵书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吾与为江西丰城人,经历元末明初两朝。所著韵书有两种,均已亡佚。现存《永乐大典》保存其部分内容。经对其考证,《韵会定正》为韵书,《韵会定正字切)或《字切》为韵图或为具有韵图性质的韵书。《韵会定正字切》的作用是直观反映《韵会定正》反切拼读成音的情况。二者的关系应相当于《韵镜》与《广韵》。  相似文献   

20.
《广韵》末附《辩字五音法》云:“凡呼吸文字即有五音.唇声、舌声、牙声、喉声、齿声等:一唇声并饼(唇声清也)二舌声灵历(舌声清也)三齿声陟珍(齿声浊也)四牙声迦,(牙声浊也)五喉声纲各(喉声浊也)。”此《法》出于何时,已不可考,而曰“五音”,不言“七音”,至迟当在郑樵刊表《七音略》之前。考孙愐《唐韵序·后论》云:“切韵者,本乎四声,……必以五音为定,则参宫参羽半徵半商.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这里虽有“半徵’.“半商”之称,尚无“七音”之名。吴敬恒说:“《辩字五音法”者,六朝时候古等韵字之七音也”。可见由来远矣。六朝人审音甚精谛,至隋唐,韵书蜂出.等韵之学空前发达,许多音理问题的探讨臻于完善。孙愐的《唐韵序》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序》云:“切韵本乎四声”,又云:“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他先说“四声”是切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