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全宋诗》卷五百一十四《宋敏求集》收《九江琵琶亭》、《送客西陵》两首七绝,系辑自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十引《青箱杂记》,并按云:“今本《青箱杂记》卷八作吴处厚诗。”《全宋诗》卷六百一十七《吴处厚集》收《九江琵琶亭》、《送客西陵》二首,文字与《宋敏求集》所收悉同。分别按云:“此诗又见王安国诗,今姑录以待考。”《全宋诗》卷六百三十一《王安  相似文献   

2.
魏晋六朝,志人小说风行一时。涌现出的作品,如邯郸淳的《笑林》、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葛洪的《西京杂记》、沈约的《俗说》、殷芸的《小说》,皆属此类。由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无疑堪称个中翘楚。该书拔新领异,其意义及影响远远超越了同类题材的著作,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王琼《双溪杂记》一书的写作、版本、流传情况的论析的深入讨论,对主要版本之间的文字内容差异的互勘以及对《双溪杂记》研究明代历史文献价值的深入论析。可以看出,《双溪杂记》是一部研究明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4.
简评《香港杂记(外二种)》小中随着九七香港回归祖国,世人了解与研究香港历史的兴趣与日俱增。可惜记载香港早期历史的原始中文史籍久已散失,检索不易,常使有心人引以为憾。最近,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莫世祥教授辑录、校注的《香港杂记(外二种)》,由该校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5.
关汉卿籍贯考述徐子方关汉卿籍贯,历来存在大都、解州、祁州三说,至今未有定论。因这一问题涉及关氏一生活动及部分作品系地系年,故有必要对此作一系统考述。一、“大都说”疑窦丛生谁都知道,“大都说”源出于《录鬼簿》和《析津志》,前者于关汉卿小传中径自称之为“...  相似文献   

6.
林兴珠是清初抗俄斗争中,名震中士,使敌丧胆的福建藤牌兵的统率者.其抗俄事迹散见于《清圣祖实录》和《广阳杂记》等书中.林兴珠,福建漳泉人,正史无传,生卒年不详.他是明朝遗将,吴三桂余部.吴三桂叛清后,他在湖南任吴军的水师将军.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月,林兴珠降清,同年五月清朝授他为建义将军,封侯爵.林兴珠降清后,积极为清朝平剿吴三桂出谋献策,深受康熙皇帝器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帝在北京景山召见林兴珠.时值沙皇俄国大规模侵略我东北和西北地区,我国军民奋起抗俄斗争的关键时刻.前线急需优秀的指挥将领和训练有  相似文献   

7.
<正> 茅盾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写了大量的散文,计有《话匣子》《速写与随笔》《故乡杂记》《茅盾随笔》《时间的记录》《生活之一页》《苏联见闻》《杂谈苏联》《脱险杂记》《茅盾散文速写集》等十多部散文集。这些散文都由他精心创作而成,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艺术娴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老师”在古代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史记·荀卿列传》 :“田骈之属皆已死 ,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到宋元时指教授学生的人。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 :“伯安入小学 ,颖悟非凡儿 ,属句有夙性 ,说字惊老师。”这个意思沿习下来。另外 ,科举时代 ,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也称老师。“教师”指教戏曲技艺或武术的人 ,也指从事这些技艺的人。最早的用例见于元人杂剧张国宾的《罗李郎》。大约到明清时 ,“教师”词义扩大 ,指传授知识执行教学任务的人。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 :“永乐取举人 ,监生年少者入翰林院 ,习类字 ,以通事为教师…  相似文献   

9.
<正> 最近,读《角厮罗家族世系考述》(以下称《考述》,载一九八二年《青海社会科学》第一期)一文后,感到汤开建同志对青海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物角厮罗家族世系,根据汉文史料,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述,指出了某些史籍记载的错误,表达了自己对角厮罗家族世系的看法,这一切都是作者努力研究的结果,十分可贵。 但是,我结合平时校点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认为有些问题,《考  相似文献   

10.
邱苑丹 《南方论刊》2014,(6):101-102
汤显祖在南京为官时,因上疏《论辅臣科臣疏》弹劾辅臣,被神宗贬谪广东徐闻县任添注典史。在徐闻见"其地人轻生,不知礼义",于是他提出"贵生说"、"明复说"等人性修养的贵生理论,并倡建贵生书院,以"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思想传播贵生文化。  相似文献   

11.
王忠孝,字长孺,号愧两,惠安沙格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二十三日(阴历,下同)生,清康熙五年(1666年)四月二十八日卒于台湾,享年七十四。忠孝比郑成功早三十一年生,晚四年死,曾与成功共事隆武帝,隆武亡后曾合谋举义抗清,忠孝举兵失败后又入厦依附成功,相处达十六年之久。关于忠孝与成功的关系,史籍极少记述。《泉州府志》王忠孝传仅记:“丙戌(1646年)、丁亥(1647年)之岁入海不返,卒于台湾”。《小腆纪传》王忠孝传也只记:“闽亡,依朱成功于厦门,……王师克厦门,复徙台湾,卒”。现存未刊《惠安王忠孝公全集》抄本,却提供了这方面的珍贵史料,兹考述如次。  相似文献   

12.
<正> 拙稿《角厮罗家族世系考述》(简称《考述》)发表以后,引起了一些治西北史或藏族史的同志的注意,特别是顾吉辰同志就角厮罗家族世系中的一些问题撰专文与笔者商榷。(见《青海社会科学》八三年第一期《就角厮罗家族世系的一些问题与汤开建同志商榷》,简称《商榷》)拜读之后,获益非浅,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13.
经历了近百年的研究与争论,对方伯谦案件中有关“济远”舰在丰岛海战中的表现,及黄海海战中“牵乱船伍”、“撞坏扬威”等问题,已经基本取得了共识。因此,本文仅就方案研究中尚需说明与深入的某些关键点发表一孔之见,敬请指正。一、关于《卢氏甲午前后杂记》的稿本自从1988年发表的《方伯谦案新探》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卢氏甲午前后杂记》的材料后,不仅使方案的研究上了一个台阶,而且《杂记》也引起了史学界的广泛重视。该书是于  相似文献   

14.
“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我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背影)序》来自清是在五四风雨冲激下走上创作道路的,先写诗,后写散文,晚年则主要是杂文,可以说,他的创作生涯历经了诗歌时代、散文时代和杂文时代。在朱自清创作总体中,散文是主要的,成就也最大。不论在当时还是对后来,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创作始于1923年,但大多数写于1925年之后,先后结集的主要有:《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朱自情散文世界是丰富的,有抒情、叙事、游记、特写和随笔。其间有对现社会断片的描写,有对人生相…  相似文献   

15.
一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之后不久,具有创新意义的文言青楼小说《板侨杂记》问世。作者余怀,字澹心,号曼翁,福建莆田人,生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二十八岁的,亲历了明王朝覆灭与清朝建立的历史巨变,晚年侨寓南京,将秦淮青楼轶事写成《板桥杂记》三卷:上卷记述明末金陵坊曲胜概,中卷为青楼女子小传,下卷杂记逸闻趣事。作者自序有云:“鼎革以来,时移物操。十年旧梦,依约杨州。一片观历,据为茂享。……自英满眼,接用动质,美人费上;感表感慨,岂复合过此意平!”明王朝的回灭使宗怀从欢乐的田目标中保医,面对残酷的…  相似文献   

16.
南宋时四川地区史学名家迭出,尤以二李最著。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与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以下简称《杂记》)都是史学名著,也是后人研究宋史的基本史料。遗憾的是,《长编》和《要录》经过四库馆臣的窜改,已非本来面目。最近我写了一篇《四库本〈续资治通鉴长编〉发覆》(载《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本  相似文献   

17.
张献忠有“献忠”、“秉吾”、“敬轩”、“黄虎”、“西营八大王”、“八大王”、“西王”、“秦王”等名号。献忠这个名,据《尾蔗丛谈》说,是他五岁时,他的父亲将其送到私塾读书时改定的。“延安府肤施县有林生者,……舌耕于金明驿之东土桥。……张翁送其子入塾从读,改名献忠。”《井蛙杂记》亦有此说。敬轩,则是张献忠的剐号。《小腆纪年附考》说:“敬轩者,献忠招降时所以自号也。”黄虎这个号,是张献忠最初参加老回回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标点商兑李兆辰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1982年再版,修正了旧版标点的若干误漏,然有少许仍未尽妥。本文拟将笔者阅读新版《三国志》标点不当处而此前尚无人指出者分类考述如下,以就教于出版者及三国文化研究者。原书系竖排,其专有名词旁所标专名号本文...  相似文献   

19.
王寀(1078-1118)是北宋后期知名一时的词人,《宋史》本传记其事甚为简略,生卒年既存异说,生平行实亦多不详。今勾稽史乘、方志、宗谱等史料,考实其生卒年,并考述其生平行事,知其崇宁二年(1103)进士及第,任秘书省著作左郎,后历知汝州、陕州、襄州,政和八年(1118)为林灵素所陷诛死。  相似文献   

20.
陈长琦  周群 《学术研究》2005,(7):95-100
北魏崔鸿所著的《十六国春秋》,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文献。目前所看到《十六国春秋》,是明万历年间出现的残本。《十六国春秋》散佚的时间,清代学者多有猜测。王鸣盛认为,“盖当五代及宋初而亡。”钱大昕认为,“宋人已无见此书者。”然王、钱二位均未做深入考证。其实,《十六国春秋》于宋时仍存。如北宋初编成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即是抄录《十六国春秋》最多的一部类书。北宋中后期司马光编就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亦大量抄录了《十六国春秋》的史料。在南宋还是可以找到《十六国春秋》存在的痕迹。如南宋初孔传的《东家杂记》提到,他读过《十六国春秋》。号称宋代四部目录书之一的《遂初堂书目》著录有《十六国春秋》。甚至明中期学者杨升庵也看到过《十六国春秋》,这比此后万历年间出现的《十六国春秋》残本要早。这说明到明中期,《十六国春秋》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