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伦理与人文伦理: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论哲学以回归存在之道为根本,认为人类生命之德体现道的本源存在,它须回归于道才能真正实现;孔子为仁之学主张人类生命乃天生具有内在德性的存在,对仁的追求同时也是人类德性的实现。老子的伦理向度为自然伦理,孔子的伦理向度为人文论理。  相似文献   

2.
老子文化思想商兑朱喆(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一正如“玄鉴”“静观”的认识论,“致虚”“守静”的人生哲学和以“无为”为基本原则的政治、历史观一样,老子的文化思想也长期为人们所误解,认为老子是一个极端的文化否定论者、反文明论者。我认为这其中有因文生义、以...  相似文献   

3.
老子美学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然,自然也是老子美学思想的最高法则.这种自然美学价值观立论于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社会价值观基础上,它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以"道"为核心价值的宇宙美学观;二、以"无私"为核心价值的自然社会美学观;三、以"无为"为核心价值的自然精神美学观.  相似文献   

4.
文章考察论证了《儒林外史》的思想性质及其文化渊源,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吴敬梓心目中“理想国”的特点。认为“敦孝悌”和“笃忠恕”是吴氏“理想国”的最高道德规范;“以仁义服人”是这一“理想国”的政治纲领;“礼乐兵农”是这一“理想国”的治国经纶;“清议”与“致用”是这一“理想国”的士林学风。认为既与程朱理学对抗,又与陆王心学分庭,是吴氏心目中“理想国”的文化总体特征,《儒林外史》中的民主主义思想不属于具有近代色彩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确切地说,这种思想基本上仍是中国儒学固有的朴素民主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老子以其独特而深邃的头脑对人类创造的文明进行了深刻反省。在老子看来,物质文明、知识文明和道德文明都对人类构成负面影响,人类只有以“道”的方式处理自身与文明的关系,才能减少或避免文明对人类的伤害。老子对文明负面作用的揭示,让人类对文明有了深层的认识,从而建立起健康合理的“文明消费观”:老子对文明与人类矛盾的揭示,让人类认识到这对矛盾本即内在于人性,从而确立起在人性范围内消解这种矛盾的意识。老子对人类文明负面作用的反省与检讨,在思维逻辑与价值取向上都存在可商榷的空间,但其对于正走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而言,当有丰富且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思想认为,儒道两家思想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其主要表现是以老子为鼻祖的道家具有明显的反仁义道德的思想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人们对《老子》文本的一种误读。在中国思想史上,王弼是第一个从理论的高度阐述儒道相通的思想家。王弼通过注解《老子》,对老子的道德观进行了阐释,从而使老子以“自然”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的思想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传承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通过老子与柏拉图"王"思想的比较,我们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一些差异.虽然二人都把"王"归因于抽象的道或理,但"王"仍有明显的区别老子的"圣王"立足于现实世界,与天地宇宙共融相通,具有"朴"道的德性,其治国方法是"无为",即依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去实现社会的复古;柏拉图的"哲学王"则立足于理念世界,在二元对立中确立王的神性,凭借正义(有为)以图建立等级分明的理想国.  相似文献   

9.
探寻流沙之西的老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老子在流沙西的有关问题。说明老子、伊喜等到流沙之西,在容成子 “真圣人之治” 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正之邦”,即《庄子》中的“建德之邦”。这是引发后 人的“理想国”、“乌托邦” 之类的古典社会主义的存在,后来演化成适应时代潮流且富有 特色的国家──于阗国。老子和如来佛曾在此会见,对佛教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极乐世 界” 的生活原型,乃古代和田的“建德之邦”,“阿弥陀佛” 乃和田老子的幻化。老子在和 田建立“邦之母” 后,可能西行“入大秦”──当时的波斯、雅典等地。  相似文献   

10.
试论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刘笑敢(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本文提出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的观念,认为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所要表达的最基本的信息和主张就是人类社会的自然而然的存在和发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中心价值,“无为”则是实现这一价值的行为原则或方法。从概...  相似文献   

11.
论和谐社会与和生文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尚贤 《学术研究》2004,(11):10-13
中共中央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 ,带有贵和重生的鲜明特色 ,特别是“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更令世人瞩目。工业文明弊端的暴露 ,两种生态失衡的加剧 ,促使人类以和谐生衍为基础的和生文明在不断涌现 ;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以私欲膨胀和暴力崇拜为共同特性 ,是工业文明发展到极限之时的必然产物 ,它们对于社会生态的危害 ,说明文明更新的紧迫性。推动和生文明发展的关键 ,是彻底抛弃为争而斗以保持现状的争斗哲学 ,高扬以斗谋和、以和促生的和生哲学———这是以老子、黑格尔、马克思、邓小平为代表的杰出智士们探索真理数千年的文明成果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6,(4):139-142
老子"治道"思想是传统治国理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从三个维度予以考察:一是本体论维度的"道治",老子强调按照道的方式去治理,重视"道治"的形上性、根本性、全面性和规律性;二是价值论维度的"善治",批评世俗价值和伦理礼制,主张在治国理政中贯彻"自然无为"的宗旨;三是境界论维度的"至治",描述了"知其文明,守其素朴"的理想社会形态,既有统治者自身权力的规范约束,也有民众的教化引导,从而达到最高的治理境界。老子"治道"思想的三个维度各有侧重又相互贯通,"道治"凸显了治理的基础和根据,"善治"展示了治理的方式和策略,"至治"描画了治理的方向和蓝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儒道两学派道德观的分歧,关键在于要不要人类社会已有的道德文明这个问题上。儒家认为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人伦道德。老子一派因有见于文明社会道德的一些弊端,就主张放弃人抢道德。儒家所肯定的社会道德文明亦有其弊端,这是应该承认的事实,但他们肯定应维护人类历史长期发展而形成的道德文明,这一点从大方向上看是正确的。在中国后来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儒家的道德观成为指导人们社会生活的观念,正表明儒家的道德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的。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继承了朱熹"老氏之学最忍"、被用来欺诈对手的论断,并引申之。在其儒学注疏中,直接斥责老子为欺诈之小人。但是,在《老子衍》中又不得不尊重其文本,同情地理解老子。于是,其儒学注疏与《老子衍》中对老子的评价便出现了张力。我们认为,这种张力源于他的儒家道统偏见和他缺乏对老子思想深邃性的认识。老子是从天之包容无为的角度,要求统治者仁慈、利物而不争,以感化天下。王夫之却执着于儒家的教化和儒、道的区分,将老子斥为异端小人。王夫之的矛盾态度揭示出,王夫之以儒家的人类福利教化为视角,是不能出于老子之上、切中要害地批判老子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鹿邑老子学会主办的“中国鹿邑老子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3月3日——5日在老子故里——鹿邑县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和省、地、县的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200多人。 在研讨会上,学者们紧紧围绕老子思想和老子诞生地问题进行了广泛地讨论,在老子思想的特征、历史地位、现代意义和深化老子思想研究等问题上,提出了不少新见解。关于老子思想的特征,罗尚贤研究员依据老子的“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认为老子学说是唯道论,或唯道主义。罗炽教授认为,《老子》全书是以“中道”一以贯之的,所以老子学说是中道论。关于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崔大华研究员认为,老子是中国传统思想重要源头之一的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主要形态的道教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程颢和程颐创立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并以"理"去统摄或解释"天""天命""天道"和"性"等范畴。二程认为"理"有四特点:理"实",理"一",理"足",理"自然"。他们还以"理"去观照和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从而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提出了"明理"或"穷理"的思想,并强调人们身心和行为要合"理","与理为一"。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晁福林 《江汉论坛》2004,2(11):84-90
<老子>的帛书本、郭店楚简本与传世本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记载有歧异处.专家或认为老子从未讲过此语,而只讲"无为而无以为";或认为此语正是老子思想的表达.本文认为老子道论中的"无为"观念确曾导致"无以为"的结论,但随着老子学派思想的发展,清静无为的思想逐渐转变为"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进取的观念."无以为"和"无不为"的说法并存于<老子>书中恰是它存在着不同发展阶段的一个说明.专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揭示了老子思想不同发展阶段的"无为"观.在战国秦汉之际社会大变动的形势下,道家"无为"理论的重大变化,适应了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个变化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道家理论活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竹简《老子》应为稷下道家传本的摘抄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钊 《中州学刊》2000,(1):67-73
本文认为,郭店楚墓出土的三组竹简《老子》,既非三种不同的《老子》传本,也非一种完整的《老子》传本,它很可能是一种《老子》本的摘抄本。从其归属来看,当出自稷下道家传本。理由是(1)竹简《老子》具有稷下道家和会众家的宽容胸怀;(2)竹简《老子》具有稷下道家重视术治的思想倾向;(3)附在竹简《老子》一起的《太一生水》篇,乃为稷下道家遗著;(4)竹简《老子》具有稷下道家积极、求是的学术风格。竹简《老子》作为稷下道家传本,对于我们认识《老子》乃至道家思想形成发展的演化进程将提供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7,(7):5-11
生态文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理念、标准、途径、抓手为内在理路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扎实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刘华军 《船山学刊》2008,(4):111-113
自然的整体有机论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万物得一以生”。老子之“道”乃天地之“遗”,是自然之本性,是连接人与世界万物之纽带。“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于是老子主张无为,无为乃“圣人之德”,无为而又为。以此可以看清老子的整个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