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新坪藏族村位于白龙江上游宕昌县城东南部的大河坝风景区内,南以雷鼓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为界,东与武都县的坪垭藏族乡相接。全村现共有190户人家790余人,是白龙江流域藏区一个典型的纯藏族村落。新中国成立以前,当地人把居住在大河坝和官鹅沟的藏族统称为“西藩”,新坪藏族村被称为“藩坪”,这是源于当地汉族对藏族“藩子家人”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该地区延续了数百年的封建土司制度被彻底废除,“藩坪”也由此改名为“新坪”。  相似文献   

2.
奥拉是甘肃N县半农半牧区藏族传统村落社会内生的、轮流当值的一个功能性组织.其在藏族传统村落中参与宗教及世俗事务的各项管理,从而形成了一个在国家权力保障下的村落内部“双轨制”管理模式:世俗事务的管理模式村长-奥拉-群众;宗教事务的管理模式阿奈-奥拉-村民.为此,奥拉便成为藏族传统村落里村长与阿奈权力的实施者,村规民约的执法者,集体活动的组织者.为维护当地社会秩序,规范社会道德,增强村落成员间的凝聚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牛志男 《中国民族》2013,(11):36-38
金秋时节,当记者走进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一股清爽的空气迎面扑来。作为革命老区。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成立之地。长期以来半农半牧的自然经济以及刚刚起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使得这里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  相似文献   

4.
湟源"家西番"是藏族中半农半牧,用汉语交际的一支.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家西番"在继承藏族文化的同时,吸收汉、蒙、回等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家西番"文化.在丧葬习俗中,表现出祖先崇拜、道教信仰、藏传佛教信仰等多种信仰.  相似文献   

5.
民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经历漫长时间的积淀,成就了其独有的文化——民居文化.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原则,将西藏划分为四种经济形态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半林半农区、牧区.分别以山南昌珠村、拉萨堆龙德庆县加木村、林芝八一镇巴结村、那曲安多县果祖乡为例,对这四种经济形态区的民居民俗进行详实具体的描摹与分析,并从宗教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文化,藏族审美观几个维度对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6.
红崖村,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1938年,因村里一个乳名叫作拉木登珠的藏族3岁孩童被寻访认定为13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红崖村便在历史上留下了特殊的印记。拉木登珠5岁时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坐床,成为14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当年他离开家...  相似文献   

7.
张朴 《西藏研究》2004,(2):99-105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是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聚居村落。该村藏族仍然较好地保留着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 ,藏族人民敬老爱幼、扶助弱小的传统美德也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尽管今天遵循传统习俗仍然是莫洛村藏族的主流 ,但是 ,现代城市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口与土地日渐显现的矛盾 ,正促使莫洛村藏族的婚姻家庭观念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8.
农区、半农半牧区是西藏社会结构的主体,农牧业经济也是我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10年改革,西藏农区、半农半牧区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这种形势,自然而然对当地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成了改革和发展当地教育的共同趋势。作为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教育,我们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社会大环境结合起来,与当地经济建设联系起来,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努力发展与农区、半农半牧区经济势态要求相适应的学校教育。一西藏农区、半农半牧区的社会现状及其教育现状西藏农区、半农半牧区是以生产方式和经济形…  相似文献   

9.
羌族舞蹈:古老而优雅的肢体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壮 《中国民族》2008,(1):60-61
羌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自称“日玛”、“日麦”、“尔玛”或“尔麦”,其意为“本地人”。羌族在古代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现在大都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羌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先自东向西、后自西向东的迁移过程,最后落脚在岷江上游一带,形成相对闭塞的聚居区。  相似文献   

10.
拉卜楞是安多地区藏传佛教文化中心之一.这里继承和发展着博大精深的藏族传统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拉卜楞民俗文化。拉卜楞地区民俗文化特色浓郁,地方风格突出,成为拉卜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这里是个半农半牧区。在旧社会,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的统治,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根本谈不到什么文化生活。解放后,在党和毛  相似文献   

12.
舟曲藏族民歌初探格桑卓玛舟曲藏族,和全国各地藏族一样,能歌善舞。他们自古以来就以勤劳和智慧,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他们所传唱的民歌,就是藏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唯这里的民歌,由于他们地处藏族居住区边缘,地理环境的奇特、方言土语的...  相似文献   

13.
西藏民居建筑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次多 《中国藏学》2004,(1):80-83
根据不同的地势、自然环境、植被种类和生产劳动方式,西藏高原西北地区多为牧区,广大的东南地区多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东部地区基本为林区.千百年来,以藏族为主体的高原各民族,以农区、牧区、林区的分布方式进行生产生活,因此,这三个区域的建筑也就形成差异,各具特色,本文主要从这三个区域入手,对西藏民居建筑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藏族主要集中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包括合作市、夏河、玛曲、碌曲、卓尼、临潭、迭部、舟曲七县一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以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陇南等地,这里多处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海拔高,气候严寒,人口稀少,社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牧业生产在甘肃藏区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贯穿了甘肃藏族部落制社会自形成到今天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一、概述 安多地区是我国藏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域辽阔,物产丰厚;畜种多样,牧场肥沃;景色秀丽,五谷飘香。这里可谓十种美相齐备,真乃藏族一块聚居生活的理想地方。  相似文献   

16.
田昌维摄 《中国民族》2007,(2):I0003-I0003
生活在云南省师宗县龙庆多黑尔的壮族.至今坯保存着典型的氏族“部落”遗迹。黑尔15个自然村.一个村就是一姓。不存在杂姓。每一个姓就是一个大家旗,每一村是一个小家族。这里风景优美,是壮族铜鼓的故多之一。  相似文献   

17.
藏族     
藏族藏族人口约460万,主要分布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这里名山大川纵横排列,长江,黄河发源于此。藏族自称“博巴”。历史上人们曾对藏族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唐宋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代称“西蕃”,清初称“图伯特”、“唐古特”等。...  相似文献   

18.
民主改革前藏族牧业区生产资料占有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改革前藏族牧业区生产资料占有制度星全成藏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民族之一。千百年来,藏民族及其先民世代在世界屋脊繁衍生息、开拓进取。而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则使他们与畜牧业结下不解缘之。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畜牧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始终...  相似文献   

19.
论藏族妇女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族妇女的地位问题,是研究藏族妇女生活史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目前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国内的研究论著或论文尚属少见,而国外的研究往往深入不够,确切些说,大都缺乏历史地考察与深入的分析。当然,这里有一系列客观上的障碍需要克服,正象研究藏族古代史、藏族文化史及藏传佛教等问题一样,需要廓清迷雾、正本清源,才能看到事实的真相。以笔者之浅陋自不能  相似文献   

20.
玉树草原藏舞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玉树,是青海省西南部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自治州。“玉树”系藏语音译,其含义为遗址。相传玉树族的第一代头人恳布那钦建立部落的地区是格萨尔王妃珠牡的诞生地,故部落名为玉树。玉树深居青藏高原腹地,四周群峰环峙,河流密布,祖国的两大河流长江、黄河都发源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其地势特点为西北高、东南低,本州西部的治多、杂多、曲麻莱三县为牧业区,东部的玉树、称多、囊谦三县为半农半牧区.玉树藏族民间舞蹈主要分布在东三县。东三县地处玉树高原东部河谷地段,海拔3700米以上,气候较暖,年平均气温为零上3.7摄氏度,刚好能满足青稞、土豆等农作物成熟的需要,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