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谢美英 《学术交流》2012,(4):156-160
作为上古产生的第一部汉语辞书和最系统、最完整的"名书",《尔雅》中包含很多对我们研究名物词的名物性有用的材料。名物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名与物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规律。掌握名与物的对应规律及其表现形式,是探求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方法。名与物的对应规律在《释器》中多表现为"名与物的双向对应",仅少数表现为多名与多物对应。"名与物的双向对应"首先指有物必有其名,熟知这种对应关系有利于我们从文化求证语言。"名与物的双向对应"还指有名必有其物,这有利于从语言求证文化。"多名与多物对应"则包含"一物多名"和"一名多物"两种类型。《释器》在词性的选择上主要通过大量的名词直接体现名物性,也存在少量动词、形容词具间接名物性。词的理据是指事物命名的理由和根据。它反映了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关系,能从各方面揭示词义特征。对名物词来说,理据最能反映各物的特点,《释器》中各类器物名词得名主要因于形象、功用、质料、语音、动作等理据。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将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方法,当代认知观将隐喻看作是"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隐喻映射包括映射层次和映射方式两方面,汉语隐喻式定中结构中来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层次分为单层和多层(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两种,映射方式有一对多和多对一两种,一对多映射体现了语义泛化的过程.语义泛化是构成新词的重要手段,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定中结构中隐喻的功能主要是认知和修辞两个方面.认知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是表达新概念和复杂概念的手段.修辞功能体现在通过超常的搭配,以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达到某种修辞效果.二者相比认知是第一位的,修辞是第二位的.  相似文献   

3.
王霜梅 《学术交流》2008,(2):139-141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的手段.隐喻作为人类共有的思维模式具有人类共性,但在不同的语言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又具有民族个性.共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个性是造成交际误解的主要原因.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着隐喻式定中结构,从语序来说,英语中的定中结构包括顺行和逆行两类,汉语定中结构则属于逆行结构;从对喻体的选择上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塑造了喻化过程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问的对应关系,因此语言中的大多数隐喻在表现文化特征时,只是部分对应甚至根本不对应.对隐喻的准确理解要求理解者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敏感性,适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1.现代隐喻研究的五大流派 亚里士多德开创了隐喻研究的时代.他阐释了不同概念域的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为后来的对比论奠定了基础.顾名思义,对比论就是拿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相比较.据此,"Man is a wolf"相当于明喻"Man is like a wolf",只不过这里的"like"被省略了.因此,隐喻是一个简缩的明喻.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隐喻研究只限于对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如今隐喻研究已超越语言本身的范围,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本质.在Lakoff和Johnson(1980)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来表达抽象的概念.隐喻使人类认知思维对不相关的事物产生相似联想,利用对不同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是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开拓了人类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尚新建 《求是学刊》2006,33(2):38-42
哲学文本翻译的最大困难在于哲学语言的涵义多重性和语境的复杂性。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语言的隐喻性质,所谓隐喻是指根据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任何语言从本质上说都是一个隐喻系统,它构建了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尤其是那些抽象概念。文章以“心灵”概念为例阐述了统一译名是不存在的,翻译的功夫在于解释和商讨。  相似文献   

7.
杨莉 《学术交流》2004,(8):156-159
废名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是深受契诃夫影响的,尤其是其笔下"小人物"的塑造更是和契诃夫的小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两人都通过对乡村、城镇大量平凡小事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小人物"形象,鞭挞了存在于人们身上的虚伪、敷衍、自私的习惯惰力,以寄托自己内心的深切悲哀。但废名创作的晚期,没有坚持这种追求,契诃夫对他的影响逐渐减少,从而他的创作特点也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8.
许秋华 《社科纵横》2014,(11):102-106
元杂剧的人物命名体现了汉语的理据性和象似性的特征。象似性是指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具有的相似关系,元杂剧人物命名的象似性特征表现为:在人名用字的书写形式上具有图示象似特征,在语音形式具有谐音象似特征以及隐喻的使用三个方面。隐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之一,隐喻的特点是通过某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元杂剧人物命名中隐喻性人名所占的比重较高。理据性指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非任意的、可论证的联系,理据性在人物命名方面主要表现为转喻。转喻则是通过事物的某一特征或与其他事物的特殊关系来认识该事物。元杂剧一些人物命名直接以人物的长相、穿戴、身份、行为特征等为依据,属于以转喻为认知基础的命名方式。  相似文献   

9.
谢锡文 《浙江学刊》2008,1(1):44-50
废名的佛学著作<阿赖耶识论>,长期以来或被认为"已亡佚"或被视作"有字天书"鲜有学者问津,这便使得废名这位以佛学思想为背景的作家始终未能获得全面深入的解读与评价.从<阿赖耶识论>所提示的思想理路来看,废名所信并非其家乡所传之禅宗,得大乘佛教空宗有宗之精要,得唯识学之精义,悟得阿赖耶识之真谛,才是废名佛学思想的基本理路,而这一思想脉络又是在与唯科学主义和新唯识论的论辩中渐次清晰的.  相似文献   

10.
唐春兰 《社科纵横》2011,(10):99-100,103
从认知和思维的角度来看,李白的诗歌创作属于综合型的认知思维,体现出诗人对事物之间的隐喻、转喻、通感、移情的有机融合,以及对这个世界的非凡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1.
袁梅 《唐都学刊》2002,18(3):98-99
大多数语法著作中 ,将“V1着V2 ”两个动词连用的结构划归连动结构。但是从分析动词V1的语义特征入手 ,可发现动态动词V1后附“着”构成的“V1着”与“V2 ”之间 ,是动作持续的共时同现性关系。静态动词V1后附“着”构成的“V1着”与“V2 ”之间 ,是动作行为的方式与动作直接组合的修饰性关系。因此 ,应当将该结构判定为偏正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12.
日本“印太战略”是依据日本在当前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地缘政治现实制定的,目的是对冲和制衡中国在印太地区影响的扩展,以维护当前有利于日本的国际秩序,进而实现维护日本的国家利益。日本“印太战略”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主要依托“四国安全对话机制”,以构建地区同盟架构的方式,逐步实现日本的地缘战略。这既是当前东亚地缘政治的现实,也是日本作为海洋型国家的战略选择。但是,由于合作国家的战略偏好和地缘利益的差异以及中国周边外交的成功实施,特别是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从不同的层面制约日本“印太战略”的实施。日本“印太战略”是一项综合性战略,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针对性措施,对中国地区利益的影响较为广泛,中国应从战略上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熹真 《学术交流》2004,(10):74-77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总结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经验,即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技术进步水平、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是影响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重要因素。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即进行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农村结构和农产品的结构调整,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税及土地制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The term "political Islam" sounds strange to people who are not familiar with Muhammad's teaching: how can a religion be political? To a Muslim—for whom religion is inseparable from politics, the state, and from all spheres of a person's life—this formula seems equally strange, but for a different reason entirely. After all, in Islam there is no division into secular power and spiritual power; in fact, the Church as an institution does not even exist. The Christian formula "Render therefore unto Caesar the things which are Caesar's; and unto God the things that are God's" [Matthew 22:21] is unacceptable to Islam; and the Muslim rulers, beginning with the caliphs, have embodied both spiritual and secular power at the same time. From a Muslim standpoint, Islam's political influence is a natural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历史周期率"的跨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玉娟 《学术交流》2003,3(1):17-21
长期以来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变迁是否有规律 ,这种规律是否客观 ,是否可以改变、抗拒 ,一直争论不休 ,众说纷纭 ,见仁见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始终把“历史周期率”作为一个深刻的课题来思考和探索。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跨越“历史周期率”的宏观方略 ,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所谓“历史周期率”的郑重回答。  相似文献   

16.
胡舒云 《求是学刊》2003,30(2):104-109
"九品官人法"通常被称为九品中正制,此外还有诸多异名、别称.名称是对事物的称谓,是区别事物彼此的符号,名称的随意称呼,无疑会造成认识上的偏颇、混乱以至对话的困难.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而学界对此却重视不够,学界少数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过讨论,亦未达成共识,甚至造成了新的混乱,有些观点也很值得商榷.经过考辨,文章认为"九品官人法"是曹魏时期陈群创立的选士制度的全称,"九品"是其简称.而"九品中正制"等称谓,是后世学者随意为不变的历史所更定之名,破坏了该制度"名"与"实"的对应关系,妨碍了人们对这一制度本来面目的认识.因此,笔者主张应废弃"九品中正制"等异名、别称,循"九品官人法"之"名"而责其"实",以摈弃成见,重新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7.
覃武云 《学术交流》2012,(2):197-200
根据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新要求,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着力优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针对"双师型"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进行了新的界定,同时提出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特点,即相对稳定性与不断流动性相统一、结构优化性与功能互补性相统一、良好适应性与较强创新性相统一、文化先进性与管理科学性相统一。还从组织文化、人才工程、科学管理、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观",为精心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常修泽 《学术交流》2006,(12):53-57
物权是现代产权体系的基础。“物权法”牵涉一个具体的实务性问题,即应收账款可否作为担保向银行贷款。基于对企业发展、金融创新和经济安全的综合考虑,笔者倾向于将“‘应收账款’作担保”列入法案。因为:从理论角度分析,“应收账款”符合作为抵押的财产条件;从现实角度分析,虽然现行法律未明确“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抵押物,但已有规章性规定并进入实际运作。并且,它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都允许以“应收账款”作为担保。我国将“应收账款”作担保列入法案,有利于健全动产担保物权制度,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必将促进金融效率的提高和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啃老”现象的社会工作视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啃老”现象看似属于“私人领域”,但随着不断向社会“外溢”,其影响不只局限于家庭本身,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都将为此承担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并将可能引发的系列问题,确实让人忧虑。本文从概念界定入手,运用系统理论,从个体、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等层面对“啃老”现象进行多维度循证,并提出建议对策,以期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有效缓解日趋严峻化的“啃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杜家骥 《求是学刊》2006,33(3):125-132
清政府最初安置伯都讷等三处的主体锡伯人采取的措施是将其编为八旗,而不是编入满洲八旗。迁至盛京及北京后,锡伯族人则被拆散而散编入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各佐领之中,而且散居多处驻防点的各村屯,这对其民族属性不无影响。此后,由盛京地区西迁伊犁的锡伯人,又是从各家族、家庭中抽出,甚至父子分离。但至伊犁后,锡伯族人则又被集中组成“锡伯营”,成为独立性的民族群体,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