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青海,許多人总把它和荒凉、落后联系起来,甚至有些人还抱着这种想法来到这里。記得1955年我第一次到青海的时候,車到乐都,那笔直的翠綠的林蔭大道,那一望无际的麦田,立刻把我們吸引住了。一位苏联專家讓司机停下,竟然象孩子一样手舞足蹈起来。是的,越往里走,使你吃惊的、出乎意料的事情就越多。人們会發現自己原来的想法同青海的实际真是相差太远了。应該說,青海是祖国的一个地大物博、美丽富饒的地方。在它北部的祁連山終年积雪的峰巒下,是一片浩瀚的綠色的树海。这里,埋藏着丰富的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素有“中国的烏拉尔”之称。在它的两翼,将来不知要摆上多少工业基地。朋友,你一定听說过昆侖山这个名字,它巍峨峻峭,横亘在青海的中部,无数河流从山峰上奔騰而下,象一条条飄曳的綢带。地質工作者証明:整个昆侖山說得上是一条“鉄腰带”又是一条“煤腰带”。地質工作者在唐古拉山,也找到了水晶和鉄矿。被許多人用浪漫主义笔  相似文献   

2.
跨过悠悠岁月,冲过道道关山,九曲黄河仍然以她青春的活力,奔流不息,一泻千里。当她来到内蒙古草原的时候,特意放慢了脚步,伸开长长的臂膀,拥抱了8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就是“河套文化”的发祥地——可爱的鄂尔多斯。几经上下沉浮,几经动荡变迁,鄂尔多斯把金子般的黄上捧了出来,慷慨地献给了华夏。献给赖以生存的炎黄子孙。那浩瀚的大漠、草原会告诉你,这里有过跌宕起伏的涛声,那深蕴的煤山、油海会告诉你,这里有过翻江倒海的悸动。惟有厚重的黄土深沉稳练,把满腹经纶化作深遂的思考,诉说给为她耕耘、创造的人们。在鄂尔多斯,古文化痕迹随处可见,那香烟袅袅的敖包祭会。表达了人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美好祝愿;那高高耸立的“玛尼宏杆” 供奉着一个推崇马背民族的高尚魂魄:即便是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光山色明,高原钢铁运输线,春花怒放西宁城。奔肥英雄汽车兵。黄河高峡起平湖,各族儿女多壮志,柴达宝盆献金银。昆仑高峰敢登临。千里草原荡绿波,祖国山河满朝晖万群牛羊任纵横。万马奔腾跃进程。可爱的青海高原@肖华~~  相似文献   

4.
美丽的独龙江哟,我可爱的家乡哟,处处鲜花开放,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美丽的独龙江哟,我可爱的家乡哟,插上了高飞的翅膀,靠的是伟大的共产党。  相似文献   

5.
青海民俗文化的发掘与青海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尤其是民俗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民族个性鲜明,是青海旅游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对青海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提出了开发中的一些思路,旨在说明,促进青海旅游业健康发展,必须挖掘青海旅游文化之内涵。  相似文献   

6.
出青海     
祖籍云南大理的白族青年画家陈逸青,1963年出生在青海。雄壮的高原,悲怆的戈壁,构筑着他童年一个又一个梦幻。从矇眬的涂鸦起步,他渐渐走向艺术瑰丽辉煌的大殿。在青海,离他家不远有条铁路,火车经过时激动人心的轰鸣,给他以好奇和无尽的想象,随着火车的消失,大地又一片宁静。这壮观而带有淡淡哀伤的画面,是他心灵上翻不去的一页。他对火车的形象充满了神秘的崇拜和深深的向往,多么想乘上火车看看外面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青海建省     
青海建省编者按:“地方民族史话”专栏,从1990年第二期开辟以来,至今共连载19期,57篇短文,到此告一段落。感谢广大读者的爱护和支持,希提出宝贵意见。青海是1929年初建省的。早在清光绪33年(1907)已提出青海设省之议。当时两广总督岑春暄在《统...  相似文献   

8.
<正>我的家在新疆北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阿格达拉镇,父母都是再朴实不过的农牧民。虽然我家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父母也没读过多少书,但他们却特别重视对我的教育。得益于国家的教育惠民政策,2011年9月我考到石河子师范学校读初中,2014年又到浙江温州的中学就读。初高中阶段的学杂费、生活费都由国家承担,这大大减轻了我们家的经济负担。2018年,  相似文献   

9.
我的民族是仫佬族。人们对她也许很陌生,因为我们民族很小,全国仅有九万多人(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更因为我们在广西九万大山边缘,故鲜为人知。然而,我的民族却是一个历史悠久、富于革命传统的、可爱的民族。  相似文献   

10.
朝鲜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可是您知道吗?在长江之源、黄河之头,位于我国西北部的青海省境内也有240余名朝鲜族人。他们在这里蕃衍生息。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与当地汉、藏、回、土、撒拉、蒙古族等兄弟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朝鲜族进入青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史书记载:公元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及公元681年,唐左武将军常之(百济人,即朝鲜人)率军驻屯于湟川一带(现青海省湟源县以西),唐朝廷任命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常之广置烽火戍70余所,开垦屯田5千余亩,岁收粮食500余万石。  相似文献   

11.
青海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秦汉时期羌人形成许多部落联盟,戎、氐、羌作为同一个族系,他们主要发展畜牧业,兼及农业、狩猎,对青海高原的畜种培育,开通道路,制牛皮船,架铁索桥,作出了许多贡献。两汉政权在青海开疆拓土,汉代名将赵充国曾在今天的青海湟水流域实行屯田,大批中原先民迁徙到青海东部地区,中原地区的二牛抬杠,  相似文献   

12.
蒙古人在元代开始徙居青海,以后陆续迁入的部落有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喀尔喀部、辉特部、绰罗斯部等五部,白佛独部不属于蒙旗。在康熙三十六年始设二十八蒙旗,并设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等世袭爵位。  相似文献   

13.
青海藏族服饰文化编者按:“青海是祖国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长期以来,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兄弟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勤奋开拓。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五彩纷呈的青海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我刊决定从本期起,新设“民族民俗文化之苑”栏目,...  相似文献   

14.
青海回族饮食文化青海回族由于生产方式和居住环境、气候条件的关系,饮食一般以小麦、青稞、豆类等面食为主,以各种蔬菜和牛肉、羊肉等为副食。主食馍馍的制作方法有蒸、烧、、烙、炸五种。蒸制的有馒头、龙卷、“砖包城”(亦叫“金银卷”,用一层小麦面、一层青稞面蒸...  相似文献   

15.
青海藏族饮食文化青海藏族,由于居住地域、生活环境及从业性质的不同,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牧业区的饮食以肉乳为主,辅以面食、大米及茯茶等。肉食,主要食用牛、羊肉。食用法有煮“手抓”、做香肠及储干肉等。“手抓”是将大块生肉放进冷水锅里,加...  相似文献   

16.
青海回族武术马宏世居青海境内的回族群众历来喜爱武术,用它来保家卫国,强身健体,修炼意志,陶冶情躁,增进友谊,参加竞技和娱乐,在青海体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青海回族武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十三世纪初,蒙古军西征东返时,有波斯和阿拉伯人被编为“探马赤军”...  相似文献   

17.
青海撒拉族服饰文化在现代人眼里,黑白圆帽、各色盖头、长袍坎肩、胡须首饰等,是撒拉族最直接、最明显的特点。实际上,撒拉族根据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差异、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乃至不同的气候特点,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从流行于本民族中的民间歌谣、传说故事以及一...  相似文献   

18.
青海撒拉族饮食文化撒拉族饮食文化是本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原文化及周边兄弟民族文化长期相互影响、交融、发展而形成的,既充满了撒拉族的个性,又渗透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具有突厥传统、伊斯兰特色和高原风味三大特点。传说,撒拉族先民曾牵着骆驼,驮着《古兰经》,...  相似文献   

19.
青海地名说     
青海是个多民族省份,主要有汉、藏、回、土、蒙古和撒拉等六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40%。少数民族聚居的六个自治州和七个自治县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8%。海东地区是历史上的河湟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线地带,气候较好,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可称  相似文献   

20.
青海城镇的初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亦是社会经济文化发育程度的集中体现。青海城镇起源很早 ,但在发展过程中历经曲折 ,在两汉至宋元时期的青海城镇初步发展阶段中 ,城镇的空间分布、形制及内部结构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