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形式是规范法律内容的重要渊源,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而发生相应的变迁,在我国古代社会,主体性法律形式——刑、法、律三者都有法律的含义,其前后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进化过程。到了近代社会,随着清末修律,法律形式发生了重大转型,现代意义的法问世。如今的全球化时代,东西方法律形式日渐趋同。  相似文献   

2.
论唐代流放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开唐代历史,有关流放的记载比比皆是,从王公大臣到文人墨客,以至黎民百姓,都不乏被流放者。流放制度对唐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是唐代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加以研究与讨论。 一、唐代流放的种类与应用 流放在我国古代虽然起源较早,但到北魏方列入五刑,北周始有比较明确的量刑标准,唐代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制度,使之趋于完善与成熟,形成为一套比较系统的刑罚体系。  相似文献   

3.
海南中西部地区拥有宋元直至明清的古代摩崖石刻,这些石刻或描述山水形胜,或记述相关史实,属于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对海南古代摩崖石刻所做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石刻资料的整理汇编和知识的介绍上,而从学术角度对海南古代摩崖石刻进行研究的文章尚不多见,因此本文拟对这些古代摩崖石刻做一探讨,以期挖掘海南古代摩崖石刻所具有的文学、历史、文化、旅游价值,进而推进海南历史文化建设,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相似文献   

4.
“礼下庶人”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如何读解《礼记·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一语,形成了一场由古及今的学术争议.近年又有学者对《曲礼》这段原文的标点和语意提出新的看法,①试图以此进一步否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在先秦的历史真实性.本文的主旨不在继续或评判这段争议,而想跳出《曲礼》文本的特点语境,②对历史上的“礼不下庶人”现象,和以后又如何“礼下庶人”,提出分析与论证,藉此寻绎一条可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演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基层调控体系,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现实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本文主要从古代基层调控体系及其基本特征两个方面对这一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力图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基层调控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论赎刑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赎刑制度童光政龚维玲赎刑制度是中国古代刑法发达的反映,它从夏代产生起,为历代王朝所承用,直到清末引入西方法制,才被取消。赎刑制度在中国古代刑法的执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目前学界对它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价值认识不一,在强调刑制改革的今天,对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同中国古代民法与刑法一样,民刑不分。古代民事诉讼制度历经多次演变,对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切历史都是话语权斗争和掌控的历史,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演变便清楚地体现着文言话语霸权对于白话话语的压抑.正是在这种影响下,诸如“白话诗派”、白话小说等中国古代白话文学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样态.而从话语斗争的层面重新考察中国古代白话文学的发展,不仅能够解释清楚文学史上的众多谜团,更能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作出相应的反思,完善自身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流放又称流刑,是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刑罚方式之一。它起于秦,形成于汉,确立于北魏,至隋唐臻于完备,宋以后诸朝大体因循。在古代世界中,唯中国较早产生了流放制度,西方世界的流放迄近代方正式产生。因此,流放制度构成了中华法系的一大特色,是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鉴于此问题  相似文献   

10.
詹奇玮 《社会科学》2022,(6):178-191
慎刑思想滥觞于西周的“明德慎罚”,经过儒法两派的认可和深化,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法律思想。慎刑思想演绎的一系列刑法理念、刑制原则、审理机制和司法伦理,使其成为古代贯彻德法合治原则的典型体现、约束专制严苛统治的有力工具和推动传统法制繁荣的重要动力。慎刑思想伴随传统中华法系的消亡而式微,及至当下沦为域外谦抑理论的本土“注脚”,这既忽略了“谦抑”的本土适应性,也阻碍了“慎刑”的创造性转化。慎刑思想不仅有别于谦抑理念,而且其精神和立场更具辩证性和多样性。对于慎刑思想的正确定位,应当是契合本土文化传统且拥有丰富历史实践的,对于我国刑事法治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的优秀传统法律思想。在当代中国提倡慎刑思想,有助于消弭不同刑法观之间的分歧,确立刑法与道德的本土认识,推动刑法参与社会协同治理,强化制度和理论的本土表达,以及深化对司法人员的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1.
建设科技强国已成为我国的战略目标,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步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宋代科技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文章综合运用历史、管理、经济、社会环境、教育、博弈论、文献检索、科技成果转化等理论和工具,采取历史研究与当代分析相结合,理论演绎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在分析总结宋代典型科技成果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宋代科技成果兴盛繁荣的关键影响因素,对提高我国当代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管理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海南古代几次移民史实及其对海南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 随着海南的建省,神州大地掀起一片“海南热”,人们在注视着海南的今天并展望她未来经济起飞的同时,自然会回忆起她的昨天和过去.本文无意于全面论述海南的历史,仅仅就历史上的海南在国内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加以探讨.历史上的海南,不仅是扼守于祖国南疆的军事重镇,也是一个拥有丰富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经济地区.古代海南盛产各类香药,尤以所产沉香久负盛名.加之海岸线漫长,良港甚多,特别是处于东西海洋交通的要道上,从而决定了她在我国对外贸易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赎刑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种法律制度。古代的思想家对赎刑制度有不同的看法,持否定态度者认为应“重德轻刑”、“重义轻利”,因此反对“贫富异刑”。持肯定态度者以“明德慎刑”为武器,认为赎刑是宽恤之政,并且赎刑也是能防止犯罪,故主张赎刑制度。《吕刑》就认为“罚惩非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刑法始于何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中国古代刑法始于尧舜部落联盟时代,而不是夏代。它源于氏族成员之间的纷争和部落之间的战争,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其赖以产生与存在的基础。本文就此谈点不成熟的看法,敬请同志们教正。“皋陶作刑”说能成立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学者把“法律起源  相似文献   

16.
论韦庄词与"以诗为词"的源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诗为词"是我国古代词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我国古代文人词的诗化进程中,诗化倾向表现得最早,而又对后世文人以诗为词的诗化进程影响巨大者,当是晚唐词人韦庄.在我国古代文人以诗为词的诗化变革的历史源头上,韦庄无疑是一位最早而又影响较大的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五刑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本文以五刑制度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史料分析和深入探究,对五刑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内容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适用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和法律评价。  相似文献   

18.
工布响箭具有鲜明的藏民族文化特色,它是在西藏古代弓箭的基础之上发展变化而来,它最初的基本功能是用作狩猎、传递信号和报警,并作为战争的武器.随着社会的发展,响箭从生产工具和战争武器逐渐演变为人们休闲娱乐的运动项目.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受到了工布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我国中原地区与古代西藏相互交流发展的影响,形成了既有藏民族特色又兼有明显的汉文化特征的特殊弓箭.通过探讨工布响箭的产生、发展演变,对了解、保护和传承工布响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礼法、刑法与道法:先秦法思想的三条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法思想有礼法、刑法与道法三条发展路径.礼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法思想的起源,基于自然血缘关系而产生的宗法伦理是其核心要义.刑法思想是在解决战乱的社会需要中,以内刑外兵发展起来的以法治国的法治理论.道法思想是哲学意义上的法律发生学,道生法,以王霸杂之为社会治理的内容.先秦法思想演变的不同路径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中华法系罚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据历史记载,早在夏禹的时候,中原地区就采用了苗人的五虐之刑.苗人的五刑,就是“劓、刖、椓、黥”和大辟.到了商朝,五刑演变为墨(即黥)、劓、刖(也称作剕)、宫(即椓)和大辟.在五刑之中,大辟是死刑,其余四种刑罚都是残害身体的肉刑.这些刑罚,或伤害肢体,或破坏生殖机能,是很残酷的.历史上比较开明的君主如汉文帝就认为:“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①不过在阶级社会初期,作为统治者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