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有关载人航天活动的国际规则主要体现于联合国有关外空条约之中。美国和俄罗斯的国内航天法律中也有关于载人航天活动的零散规定。中国的《空间物体登记管理办法》适用于载人空间物体的登记,而《民用航天发射项目许可证管理暂行条例》不适用于由中国有关部门所组织实施的载人航天活动。完善中国的载人航天法律应当以履行国际条约义务为基础,先行制定有关载人航天的技术性规则,在时机成熟时制定专门的载人航天法律。  相似文献   

2.
百科瞭望     
举世瞩目的世界十大航天基地肯尼迪航天中心———位于美国东部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梅里特岛,是美国宇航局(NASA)进行载人与不载人航天器发射的最重要场所。美国西部航天和导弹试验中心———位于美国西部洛杉矶北面的西海岸,是美国最重要的军用航天发射基地,主要用于战略导弹武器试验。拜克努尔发射基地———位于哈萨克斯坦拜克努尔市西南288千米处,是前苏联最大的导弹和各种航天飞行器发射场地。普列谢茨克基地———位于俄罗斯白海以南300千米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地区,主要用于发射大倾角的侦察、电子情报、导弹预警、通信、气象和雷达校…  相似文献   

3.
《老友》2011,(11):47-47
9月29日21时25分45秒,作为中国航天高技术水平、高可靠性能最新“代言”的“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此后,它将分别与随后发射的“神八”、“神九”、“神十”飞船交会对接,从而建立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的雏形。从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的历史经验看。空间站阶段无法回避。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说:  相似文献   

4.
中国载人航天国际合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项目以来,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飞速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独立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历史证明国际合作是发展载人航天的必由之路, 在独立自主前提下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中国空间国际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有明显的局限性。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和在未来的空间站开展国际合作面临诸多国际法问题。中国应当消除障碍, 抓住历史机遇拓展和深化载人航天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一些国家随之做出了相关反应。文章从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的载人航天活动对国际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木 《山西老年》2008,(11):64-65
突破关键技术"太空行走只是手段,目的是要出舱活动,进行相关科学和技术试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按计划,"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后,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将进行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空间材料科学实验和释放伴飞小卫星等科学实验活动。  相似文献   

7.
时事     
正"长七"首飞成功6月25日20时00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603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94千米的椭圆轨道,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圆满成功。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开局之战,实现了"成功首飞"的预定目标,为后续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的外层空间活动所应遵守原则的条约》和《营救宇宙航行员、送回宇宙航行员和归还发射到外层空间的物体的协定》的起草历史表明,当时可以飞往外层空间的只有宇航员或宇宙飞船上的工作人员,因此,《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的外层空间活动所应遵守原则的条约》和《营救宇宙航行员、送回宇宙航行员和归还发射到外层空间的物体的协定》中的“宇航员”和“宇宙飞船的船员”是不包括外空游客。尽管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在载人航天器上的每个人,无论其法律地位如何,在其生命处于危险之中时,都应有权获得援助。但需要国际社会通过新的国际立法予以扩大解释“宇航员”和“宇宙飞船的船员”的定义,确立关于外空游客的法律地位,或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规定,扩大解释《营救宇宙航行员、送回宇宙航行员和归还发射到外层空间的物体的协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6月16日18时37分,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实现了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和手控交会对接,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第一次入住天宫一号,进行在轨生活和科学实验。三位航天员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飞行时间最长的记录,刘洋成为我国首位访问太空的女航天员。6月29日10时零3分,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地面。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遨游太空交会对接的壮举,标志着中国人已具备了向在轨航天器进行人员输送和物资补给的能力,中国开始迈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时,国际上已经有了航天飞机,我国为什么仍然选择从飞船起步?载人航天工程有关专家解释说,从飞船起步是根据我国的国情确定的。前苏联和美国都是从载人飞船起步的,前苏联后来建立了太空站,致力于长期载人航天研究活动;而美国则发展航天飞机,实现了部分重复使用,建立了航天器与运载器相结合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这位专家介绍说,航天飞机集中了当时所有高新技术,可以多次使用,不仅能载人,还能发射卫星。而飞船则不能重复使用。但航天飞机投入太大,重复使用时更换部件的花费同样不菲,而我国的航空技术并非我们的优势,同…  相似文献   

11.
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持续发展,整个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有关载人航天的法律问题日渐突出。在载人航天事业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掌握外空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然而,中国的空间立法严重滞后于航天技术的发展,而且这种矛盾随着载人航天的成功愈加明显。对此,中国应在遵守当前国际公约的基础上,加强国内立法,协调国际、国内相关法律规定,尽快制定空间行政法规,并将空间立法纳入国家立法规划,以保障中国空间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中国发射的第二颗载人航天卫星“神六”成功地升上了太空,作为两名航天员之一的费俊龙一下子成了焦点人物,此前从未在媒体露脸的他是在“神六”起飞前的五小时脱颖而出的。  相似文献   

13.
张全景 《中华魂》2020,(3):48-51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使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为中国造就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力量。  相似文献   

14.
王文 《国际公关》2022,(8):36-38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的圆满成功不由使我们想起了上世纪“两弹一星”研制的情景。“两弹一星”的圆满成功为今天科研技术的提升不仅带来的是资料的启发,更是精神的延续。  相似文献   

15.
吴志菲 《新天地》2017,(1):18-19
54岁的张柏楠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这位从神舟一号飞船便开始参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科学家,个头高大,说话语速很快.每每说到自己,总是语焉不详,“航天的事、飞船的事一个人哪能成,这得成百上千人合作,真谈不到个人”.  相似文献   

16.
一艘由美国航空航天局与欧洲空间局联合研制的以钚为核动力的“卡西尼号”土星探测飞船,于1997年10月15日发射升空,开始了为期7年的漫长旅程。 美欧航天界之所以不惜耗资30亿美元,研制和发射这艘航天史上最大最复杂的宇宙飞船,是因为在太阳系九大行星及其众多卫星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际上关于载人航天器的法律规定主要涉及登记、损害赔偿以及营救等方面的内容,但随着载人航天的发展以及载人航天器的商业化运用,公约对“空间物体”的定义已无法涵盖载人航天器特征,对载人航天器的营救对象的规定过于单一,对载人航天器的登记信息不够明确,关于太空刑事犯罪的立法也是空白。针对此认为,应进一步明确空间物体与载人航天器的关系、扩大解释宇航员范围、完善载人航天信息登记制度、制定打击威胁外空安全刑事犯罪的国际公约。  相似文献   

18.
李鸣生的七部长篇航天报告文学是兼具历史文献价值与文学审美价值的史诗性文本,填补了拟态环境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空白,以更为全面丰富的事实和更为理性的认知,还原历史的真实、人物的真实,努力消解历史的“冷酷无情”,将中国人发射导弹、卫星、载人飞船的豪迈与悲怆、奋争与困惑刻写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  相似文献   

19.
由于外层空间政策在国家安全政策中的相对弱势地位,美国没有成为第一个发射卫星的国家.苏联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后,美国政府确立了载人航天的目标,重视外层空间的实际应用和科学研究价值,这一时期美国政府的外空政策和外空活动,确立了其后的美国航天"大纲".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探索外空的活动不断深入,因航天发射而产生的损害也不可避免。本文对我国航天发射活动中相关部件或碎片坠落导致我国领土、领水及领海范围内第三人的人身、财产权利或利益遭到损害的侵权行为进行研究;认为应明确航天发射活动中的第三人损害赔偿责任属于民事赔偿,并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同时确认航天发射行为的组织方是侵权责任主体,以充分保护受害第三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