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汪什代海部落变迁史调查何玲青海湖西部及南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有一支地域辽阔、势力强盛的游牧部落,这就是著名的藏族汪什代海部落。几经历史变迁,这一藏族游牧部落现已分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竣县及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温泉乡。笔者近年沿着历史的痕迹,就...  相似文献   

2.
阿柔部落是青海藏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大部落。据史籍记载,阿柔部落原本是藏族四大姓氏“嘎氏”分支“穆擦嘎’’支系,世居大博国(即吐蕃)三大区域之朵迈迪乔喀(意为“安多马区”)①。历史上,阿柔部落的分布随着部落的迁徙而不断发生变化,至今主要集中分布在三个地区:果洛州境内的藏阿柔部落、迁居河南县境内的藏格玛等部和祁连县境内的阿柔主体部分。根据笔者调查,  相似文献   

3.
阿柔部落是青海省一个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的由纯血缘形成的土著游牧部落,系历史上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环海八族"之一。由于环境、历史的原因,阿柔部落直至民主改革前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部落制结构,血缘关系浓厚,政治上一直保持着部落民主制特点,但又受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的制约。阿柔部落在清廷对其用千百户制度进行管理之后,除了原来部落中的习惯法以及道德观念对人的行为进行制约外,《番例》成为其成文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汪什代海部落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解放时共有3座寺院、4处“参木炕”、俄堡7座。1950年前期建石刻经院1处,大俄堡1座。1980年前期在木里、快尔玛、江河建立3个宗教活动点。共有活佛11人、僧侣246人,社会闲散宗教人员150人。3个寺院共有牲畜30000余头(只),浮财人民币40余万元,帐房40顶,房屋400间,大经堂3座。1958年反封建民主改革中在左倾路线指导下寺院被摧毁、还俗劳动的僧人86人,还俗后保送学习的82人,捕训的26人。牲畜、房财等归生产队集体所有。“参木炕”、俄堡、均被拆毁。经院经石拉去做羔棚热炕等。1961年8月20…  相似文献   

5.
阿柔部落系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环海八族”之一,是由11个百户部落构成的千户部落(青海称为“族”),其原驻牧地在果洛环阿尼玛卿雪山周围,后由于种种原因,谈部落一部分迁居青海河南蒙旗,而其主体部分则先迁徙环湖地区,尔后又移牧大道河北岸祁连山脚下八宝地区,其迁徙里程绵绵三千里。那么该部落因何而离开其原驻牧地?  相似文献   

6.
明、清以来始有青海土人及土人部落。建国后,定青海土人为土族。关于青海土人部落的族属在汉、藏文史籍中都有明确记载,国内外学者亦有考证。所有记载和考证都说明现今的土族是一个以元代蒙古人和蒙古化沙陀人为主,吸收其它民族之成分形成的新型民族。  相似文献   

7.
青海藏区习惯法特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是指青海藏区部落确认或制订,赋于法律效力,由部落强制力保证在本部落实施并靠盟誓约定方式调解部落之间某些关系的社会规范。历史上,习惯法起到了保障部落安全,调整部落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部落体制,维系部落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制时期,由于青海牧区群众现代法制观念淡薄,习惯法仍然困扰着司法工作。因此,研究青海藏区习惯法的特点,对于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哈萨克族部落在哈萨克语方言形成中的作用周正成哈萨克族是一个以部落组织为主要社会组织形式的民族,他们中间主要有三大部落:大部(大玉孜),中部(中玉孜)、小部(小玉孜)。每个大部落又分为若干小部落。如大部又分为:乌孙、康居、杜拉特、加拉伊尔;中部分为:阿...  相似文献   

9.
试论青海民族语地名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青海民族语地名之研究贾晞儒自古以来,在青海这块土地上居住过许多不同的部落、部族的居民群体,并且发生过频繁的变化和迁徒,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今天多民族杂居相处的格局。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个民族与历史上的某些部落、部族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搜集《祁连县志》资料时,接触到了藏族阿柔部落的有关史料,似对青海民族史的研究有一些参考价值,故不揣冒昧,班门弄斧,敬请史家不吝赐教。 据说安多藏族在历史上分为3大部分,即尕部、佟部、智部。智部分为18大族,阿柔为其中之一族,是青海藏族中历史悠久、属众最多的部族之一。原居阿尼玛卿雪山以北、黄河以西的三角地带,清道光初年移居大通河流域。明清时译称阿里克或阿力克。  相似文献   

11.
《突厥语大词典》中的诗歌谚语及其文化透视邓浩一《突厥语大词典》(以下简称《词典》)是一部反映中世纪突厥诸部落,尤其是回鹘(古代维吾尔族的汉译名称之一)人民语言、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经典之作①。它记载的语言材料至为珍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中《词...  相似文献   

12.
青海化隆操藏语回族调查马秀梅一、操藏语回族社群的形成化隆县有10万回族,其中群科、卡力岗等地的回族使用藏语。而且这些回族聚居地区的所有村庄是藏语名称,如卡为岗的德恒隆、黄吾具、措扎和群科乡的格尔麻、文卜具、乙沙等。全县用“吾具”(部落)一词命名的十几...  相似文献   

13.
试论青海城镇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实体。青海地处高原,历史上又是边疆地区,城镇发展一直缓慢,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历史时期青海城镇发展的特点青海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战国秦汉时,就有“畜牧为天下饶”之称。但青海的城镇出现较晚,迟至西汉时期,才伴随着西汉势力的西伸而出现。西汉时期,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河涅地区芜人的统治,曾在这里建立了一些郡县。郡县的建立,也意味着同时修建了一些边防城堡。如破羌(治今青海乐都老鸦城)、允吾(治今青海民和县暖治沟一带)、安夷(治今青海平安县)…  相似文献   

14.
以游牧为主的哈萨克族曾经有过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而且一直继续到现在,那就是哈萨克族部落的印记。印记产生于远古,形成于氏族、部落集团时期。印记是氏族部落的标志,是为了区别氏族部落而产生的,在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生产生活以及政治、军事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公元16世纪上半叶,大批蒙古族靠武力占据了环青海湖地区的肥沃牧场,而世居当地的藏族各部落被迫渡黄河南迁.19世纪中叶,藏族抓住青海蒙古族日趋衰落、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起义导致满清政府无暇顾及青海的有利契机,率众北渡黄河,从而形成了青海今天的蒙藏民族分布格局.本文结合汉藏史书文献,探计了"环湖八族"形成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6.
青海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秦汉时期羌人形成许多部落联盟,戎、氐、羌作为同一个族系,他们主要发展畜牧业,兼及农业、狩猎,对青海高原的畜种培育,开通道路,制牛皮船,架铁索桥,作出了许多贡献。两汉政权在青海开疆拓土,汉代名将赵充国曾在今天的青海湟水流域实行屯田,大批中原先民迁徙到青海东部地区,中原地区的二牛抬杠,  相似文献   

17.
试析清初对青海藏族社会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初期,对青海藏族部落的治理,经历了由松到紧的一个过程,罗卜藏丹津事件的发生是此过程的分水岭。文章主要探讨了顺治到雍正年间对青海藏族部落治理的状况,认为通过雍正年间的悉心治理,清代加强了对青海藏族社会的管辖。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历史文献及地方档案史料中的记载为依据,对自从13世纪至清朝之间陆续进驻青海地区的蒙古族的部落分支、氏族溯源、演变过程等进行梳理的同时,以实地考察搜集的田野调查资料为旁证,对青海蒙古族部分旧旗内部的氏族血缘集团形成的特点,氏族姓氏组合的规则,禁忌民俗传统等进行综合、归纳、分析,疏其宗族源流,理其血亲关系的踪迹,从而试图论证青海蒙古部落氏族内部长期不断合并、分化、演变和重新组合的内在规律和独特特征.  相似文献   

19.
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青海藏族共有91.19万人,占全省人口的20.45%,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此外在西宁及海东各县亦有部分藏族居住。1958年民主改革前夕,青海藏族基本上由各部落管辖,其中牧区部落主要有玉树二十五族、三果洛八族、环湖八族、同仁十二族等。青海  相似文献   

20.
左大部和右大部是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和辽朝早期历史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二者实际上是遥筆氏部落联盟中的两个特权部落的称号,左大部又称北大部、北大浓兀,即迭剌部,右大部即乙室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