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主教会与墨西哥独立战争贾东荣天主教会随西班牙殖民者一起进入墨西哥,在近百年的时间内逐渐成为这个国家几乎所有人的信仰。殖民地时期,天主教会不仅统治着墨西哥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在政治、经济领域中拥有极大的势力,成为墨西哥人日常社会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清代中叶,四川部分地方曾出现容忍天主教会活动的特殊环境,本文通过四川官府对个别违禁天主教徒的处罚情况说明这一点。另外,本文借助于袁在德、童鳌、何国达的自状,反映禁教时期四川部分传教士及教徒的活动情况。文中引证的数段经文,足以反映“礼仪之争”后,经书的中文翻译及传授上的尴尬处境,对于认识天主教会的传播,尤为珍贵。民国之后,民教间的隔阂有所消失,天主教会开始认同中国社会,文中呼吁援华电文既表示这一发展趋势,也为本札记的撰写收一良好的结局。  相似文献   

3.
清代的四川曾是天主教会积极活动的地区,四川天主教曾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札记的形式,概述天主教在四川的传播历史、清代四川教徒的分布情况及教区的形成由来,四川天主教徒的墓碑文,以及个别传教士和教徒活动情况,通过这些宝贵的个别片段,反映清代四川天主教活动某些情况,重构四川传教史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川康地区军阀割据一方.蒋介石采取各种措施试图将势力渗入四川,但是一直未能得逞.因此,刘湘作为川康地区最大的实力割据与蒋介石矛盾逐渐增多.在抗日战争和四川赈灾等因素的推动下,蒋介石决定在1937年对川康军队进行整编.虽然整军过程仓促,整军结果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但整军却具有重大意义:赈济了灾民,为抗日战争奠定了后方基础,并且实现了国民党军队形式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在四川历史文化遗产中 ,“川主”信仰是一个极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以治水文化为核心内容 ,以祖先崇拜为主要形式 ,以政府官员和广大民众为主体 ,流行于四川地区并扩及西南和江南若干巴蜀移民聚居地的一种文化现象。被长期尊奉为川主的主要有大禹、李冰父子、赵昱等。历时千余年的川主信仰 ,在四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起过极重要的历史使用 ,传承和发扬“川主”信仰文化中的治水精神 ,对于西部开发中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宋代四川潼川诗人用韵中有歌豪通押现象,这可能是宋代潼川诗人本土方言语音的自然流露.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四川话形成于元明以后,它从属于西南官话,是北方话在西南的变体.这种观点表明元明以前的宋代是四川话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宋代潼川诗韵中歌豪通押的事实就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其对四川方言历史层次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农贷是国民政府复兴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农本局、中国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及中央信托局等国家金融机构涉足四川省农村金融的主要投资方式。民国时期,川省农贷经历了从"农贷割据"、"分区—联合农贷"到"农贷统一"的格局变化过程。川省农贷的统一化进程体现了国家金融机构在川农村势力的此消彼长,是各机构势力在争夺川省农村金融市场时相互博弈和妥协的结果;同时,这种统一化进程也是国民政府借助农贷对川省农村进行权力渗透的过程中对农贷机构进行制约和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一八六一年至一八六三年间,石达开所部太平军在四川进行过英勇的战斗,表现了“革命军队的高度坚轫性。”这支太平军虽然最终在大渡河南岸一败涂地,惨遭覆灭,但是,他们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和地方封建势力,扩大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鼓舞了川、滇、黔人民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其英雄事绩,至今仍在四川人民中间传诵。太平军在四川的悲壮历程,是太平天国史事中重要的一部分,曾经引起许多太平天国史研究者的注意。但在迄今为止的有关著述中,对于这段史实都是语焉不详的。为了对这一段史实作一些补充,本文主要根据四川的地方志书,参考清朝官书和奏稿,以及实地调查得来  相似文献   

9.
[摘要]袍哥是旧中国三大民间帮会组织之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其独特的影响。1980年以来,学界主要就袍哥的起源、四川袍哥在四川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中的活动、四川袍哥重要人物以及与其它势力集团的关系四个方面展开了研究。而对四川袍哥的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区域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仍着力不多,存在较大的研究潜力与空间。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六次入川考黄致敬1993年12月25日,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四川日报·天府周末》430期以“伟人行迹长留巴山蜀水”的通栏标题,精选了毛泽东在四川转战、工作、生活的若干片断。关于毛泽东同志来川的次数及时间,该期副标题及编者前言均有明...  相似文献   

11.
清代前期四川宗座代牧区发生的教域权之争,是四川教会史上值得关注的事件。教域权最后由巴黎外方传教会名正言顺获得,由此奠定了该会在四川长达百年的传教事业的基础。这场教域权之争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出当时中国传教形势的变化和天主教会对中国传教地盘的争夺。  相似文献   

12.
对刘湘的评价长期以抗日战争为分野,形成二元对立的状态:抗战之前刘湘被视为“反动军阀”,之后则被誉为抗日“爱国将领”的模范式人物.其实,刘湘一生的政治选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非简单的“转变”:不管是在军阀混战还是在抗战时期,其身上均伴随有四川军阀“统一全川”和“川人治川”的观念,极力维护自己在四川的统治地位,即便是对抗日问题的选择,同样是对于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综合考量,即在“救国”的目的之外,还希望通过抗日来抵制蒋介石对四川的控制.而当时国家主义与地方主义升降变迁所造成的国家局势变化,是刘湘选择出川抗日背后重要的时代原因.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期间,四川人民为抗日救亡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川军出川抗战更是其突出的表现之一。自“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日的高潮,刘湘率领四川军人服从抗战大局,按照国民政府的统一指挥出川抗战,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末以四川同志军起义为高潮的湘、鄂、粤、川四省保路运动,直接促成辛亥革命的爆发,从而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湖北人民抵拒铁路借款、保卫川、粤汉铁路主权的斗争,是这个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辛亥革命时期湖北社会政治生  相似文献   

15.
慎选川省官员,特别是慎选督抚是清政府治蜀的重要前提。清政府重视对四川地方官员的教育与考察,也注意整肃吏治,打击朋党,严惩贪污  相似文献   

16.
川酒的生产和酒文化对促进四川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川酒文化在现代的变化和发展,成绩斐然,证明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一齐抓的“硬”道理。  相似文献   

17.
邛大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上川南抗捐军(后改编为川康边中国工农红军游击大队)起义,以及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川康边地区期间建立的红色区域,是川康边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川地区革命斗争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回顾这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探索邛大苏区红色遗迹保护策略,对于缅怀革命先烈和挖掘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古老的封建的中国开始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从全国范围来看,这种变化是不平衡的,就四川来看,它比东南沿海要“变”得慢一些,晚一些,而就川边藏族地区来说,它就更加“变”得慢一些,晚一些,但是毕竟还是“变”了。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断从东、西两个方向渗入四川,这种“变”开始对四川藏族地区的商品经济发生影响,并使其具有时代的和地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麓川,原为十三世纪元王朝在云南行省西南部金齿地区设置的六路总管府之一,明王朝改置为“麓川平缅宣慰使司”,是明代在云南西南边境设置的一个傣族土司区,其中心地区为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陇川两县全境及梁河、潞西两县的南部一带。从元朝末年开始,直到明朝正统年间的近一百年里,傣族首领土司思氏势力在这里发展起来,一度颇为强盛,据有以麓川为中心的大片地区,统治着以傣族为主的多种民族,形成了与明王  相似文献   

20.
光绪三十二年(1906),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从巴塘开始,在川边推行改土归流并经营川边,以救亡图存。其制定的《巴塘善后章程》又称《改土归流章程》,规定巴塘全境土地和百姓归“大皇上”所有,打破了两百余年的地方旧秩序,从根本上保障了改土归流的实施。其中关于土地使用权的规定和随后颁发的禁止田产向寺院流动的政令,均是为了尽可能消除或限制旧势力的影响;移风易俗的规定和地方建设则有助于促进巴塘地方新秩序的确立并向近代化方向发展。改土归流在某种意义上是儒家传统礼治思想在巴塘及川边的实践,同时也凸显了清廷对促进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