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王竹青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Z1)
我国教育理论界开展的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已持续有两年多的时间了。这个讨论,目前还在深入地进行,这是一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关系到整个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和教育工作实践的全局性问题。就此,谈谈个人的拙见,请同志们多多批评指正。 我以为教育作为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不能把它简单地看成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教育作为培养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的手段,并非就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而且,不管认为教育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或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或既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生产力范畴;或说它属于中性的社会现象,虽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都没有回答教育的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3.
李文斌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87,(1)
人的本质是什么?哲学几乎从它产生的时候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可是直到今天仍然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马克思以前的各派哲学曾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抽象概括,如认为:人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社会的政治的动物;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人的本质是吃、喝、性等。这些论述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某 相似文献
4.
张群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9-6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益补充。本文结合作者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带队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工作经历,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带队教师的要求,以及社会实践工作中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杨振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对文艺创作过程中主体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了美学、文艺理论界的极大兴趣,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很多有关的问题,经过大家探讨,肯定会得到比较清楚的认识。文艺创作中的所谓“非自觉性”问题就是其中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什么是“非自觉性”?文艺创作中究竟有没有非自觉性?它在创作过程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归根到底,这些问题涉及对文艺创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看法,很值得研究。但是,我觉得在 相似文献
6.
王晓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我认为,精神活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本真回答将直接是当代哲学的突破和飞跃。当代中国学术界所力图建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都奠基在对此问题的本真回答之上。精神活动的本质问题是发展当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阿基米德点。但中国学术界一直简单地将精神活动看作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以至于我们的哲学事实上一直处于无根状态。《求索》1988年第2期发展的方世南同志的文章展示了中国哲学工作者的一种突破意向,从将精神活动认 相似文献
7.
杨治经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
一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理论中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是解决美学研究中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立科学美学体系的关键。以往的一些著名美学家,哲学家虽然都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并力图揭开美的本质的奥秘,但迄今为止,尚未得出科学的结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很复杂的,而我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美学研究者们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还不够科学。他们在探讨美学理论中的根本问题时,不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紧密地结合着人类的劳动实践和审美实践,从考察美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段虹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5-29
人与实践、文化的三位一体本然关系日渐突出。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存在的论述不难发现 :马克思确立了理解人的本质的新视域 ,即马克思从科学实践观出发 ,揭示了人的实践与文化的双重本质存在。马克思把实践视为人的本质形成的最终根源 ,而实践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即人化、文化世界的生成才展现了人的本质存在及其过程 ,人通过实践的力量获得了文化的存在方式。从人的实践与文化的双重本质存在 ,可充分展现出人的需要与满足、创造与超越的具体特性。 相似文献
9.
陶火生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
社会发展为人的本质的发展提供了舞台和背景,并作为外在的文明内化为人的本质,成为人的本质的内在要素。人的内在本质外化出来则表现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实践在人的发展的不同环节和社会发展的不同形态中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政治生活实践是指各种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是政治文明的具体实现方式。(1)它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范畴。(2)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因为政治生活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强大推动力量。(3)政治生活实践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实践状况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4)它是全球化时代每一个国家必需特别关注的一项实践活动。因此,政治生活实践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尺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1]128,说明了生产力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发展根本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中。由此可以得出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官汉蒙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宏伟夙愿,迫切需要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出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又红又专的人才。毋庸置疑,数以百万计的在校大学生,在今后几年内,都将陆续加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列,成为四化建设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我们的大学生能不能在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这些青年学生在今天能否选择一条正确的成才之路。这不仅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前途,而且关系到祖国的命运和未来。 相似文献
13.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检验所学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的重要手段,是勤工助学的主要渠道,文章论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强调大学生应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相似文献
14.
胡鹏林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6):5-9
文学本质问题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界论争的一个焦点问题,而在论争过程中往往混淆了文学的定位和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定位和本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文学的定位是:文学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在这个定位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关于文学本质的新表述方式:文学是一种审美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15.
体会 启示 构想——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树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这是一篇论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文章。本文揭示了在高校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总结了从中得到的深刻启示,而且还提出了进一步使之完善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6.
张绍英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7,(4)
关于巴甫洛夫(И.П.Павлсв)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我们通常都注意到:第二信号系统是动物发展到人的阶段上神经活动机构所发生的一种特别的“附加物”,它是被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生理机能,具有极其鲜明的社会本质;而对于第一信号系统则多注意到它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现实的信号系统,也看到动物的第一信号系统与人的第二信号系统的质的区别;却少有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 相似文献
17.
郭贵春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
<正> 在科学理性与哲学理性发展的时代高度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辩证地指出,人类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统一,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因此,它表现为一个具有丰富内在结构的、客观的系统存在。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中,构成了整体的系统观念、系统考察及系统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张廷国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6):22-23
"克隆转忆人"是克隆人讨论中出现的一个崭新话题。这个话题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韩东屏教授作为一个构想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如果克隆人技术和记忆移植技术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利用这两项技术便可以使一个人死而复活,而这样的人就是"克隆转忆人",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就能让人永生不死。问题是这个构想是否能够成立?即便成立,人的永生不死又是否值得追求?以下几篇文章,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对话与论辩。 相似文献
20.
李学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7):159-161
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能否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 ,取决于参与这一活动的主体的数量和这一活动的影响力。按照这一标准 ,科学实验活动不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 ,“文化实践”活动才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