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间代"诗人的创作中,长诗写作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从中不仅可以发现"中间代"诗人个性写作的魅力,而且可以发现当代长诗写作开阔的创造空间.这是"中间代"对于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中间代"长诗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间代"诗人的长诗创作是突破艺术成规和彰显诗人创造个性的诗歌写作,是对当代长诗写作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诞生的四部汉语长诗或说大篇幅的诗歌作品:欧阳江河的《凤凰》、西川的《万寿》、柏桦的《史记》、萧开愚的《内地研究》,多半是诗歌强力"转向"所谓当代中国复杂生活现场的产物,它们显示了这一代诗人写作的一种集体性的转向。它们的横空出世,似乎满足了不少读者和批评家的期待,甚至满足了一些汉学家们寻找当代中国隐喻的需求。可就当代汉语长诗两个方面的困境——精确性和整体性,即技艺层面和观念层面而言,这些作品有诸多不足;从写作立场的角度看,在这些长诗写作中,诗人的非诗学立场没有成功地转换为词语立场,进而却对写作造成了干扰。一首理想的长诗,应该拨开"现实"的云雾,展开一幅令我们沉迷的新的语言"现实",这才是它应追求的大是大非。  相似文献   

3.
梦亦非的诗作《女儿英雄传》体现了长诗写作的后现代“新象”:虚拟文本、理式风暴、角色消隐、符号嬉戏、平面与深度模式交混、跨体实验等。这种“新象”在长诗写作中颇有代表性。但是,过度文本嬉戏的“迷恋”,也会陷入“无边的解构”陷阱。  相似文献   

4.
抒情长诗《忆拉萨》(全名《想念吉祥法轮圣地拉萨之歌》)是20世纪初藏文诗苑中的一束奇葩,深受广大藏族读者的喜爱。本文拟就诗的作者及其生平、时代背景、长诗的思想性和艺术特色诸问题,谈点个人浅见,以就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内的一些长诗和组诗的写作中,因互文习性和模仿戏游行为的过度或失衡,造成部分长篇文本呈现经验贫乏、想象力枯竭、创造力稀薄的现象。此现象理应引起诗人自身和研究者的思考与忧虑,而非友情式的鼓掌与附和式的赞誉。针对此现象,以海男的大型获奖组诗《忧伤的黑麋鹿》为案例可探究诗人是如何对潜文本进行转换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探究将从诗歌的形象、形式、结构、主题和话语方式等方面展开,在比较中观察此种写作的策略所在及生成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伤逝》以其艺术的独特性、思想的现代性、内容的曲折晦涩性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研究者大多关注"青年爱情小说"这个文本线索,而对周作人"伤悼兄弟之情逝去"的说法视而不见。透过《伤逝》的环境、情节和人物描写,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动因可以看出,《伤逝》其实是作者在男女情爱的表象之下,以自身的重大创伤经验为机核、以兄弟相处经历做骨干的"伤悼兄弟之情逝去"之作。  相似文献   

7.
舍利的《读西藏生死之书》是佛学名著《西藏生死之书》的形象化再现,长诗又一次告知了死亡作为另一道哲学命题存在与研究的必要性。文章以长诗写作脉络为发展线索,对长诗关于生死问题的认识宗旨进行了梳理并解读,意在探讨其中的哲学意蕴,弘善抑恶,唤醒对天地自然以及所有众生的爱、慈悲与利他精神。而有益的修为是生命更美好的去处。   相似文献   

8.
校录师陀之"芦焚"时期之佚文,揭示其"一二·九"三部曲的创作过程及其文学史意义,探讨其《渔家》等别样的灾年叙事和《筏》等河患叙事以及义勇军叙事的多样尝试,考释其杂文写作、"太行山系列散文"及抒情散文《牧笛》的别样情怀,以师陀作品为例,讨论如何处理现代文学文献中似而不同的异文本问题,认为师陀不属于京派,而是一个准左翼作家或者说自由左翼作家——这对他才是实至名归的光荣归位。  相似文献   

9.
韦其麟的叙事长诗《百鸟衣》以思想家的敏锐和艺术家的精炼远远地超越了传说故事的艺术原型,以现代诗歌的艺术方式再造了民族的和艺术的神话。诗人创造了一个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诗歌意象群,既保持了艺术的和谐与朴素,又不失诗的语言机智。《百鸟衣》还充分地显示了叙事诗在抒情方面的艺术魅力。《百鸟衣》的艺术童真感是五十年代初期中国文学的某种具有共性的艺术现象。《百鸟衣》作为一个艺术文本已经固定,不同时代的读者会读出不同的意味,不同的审美水准的人也会悟到不同的意味。文本是固定的,批评是变化的。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蝇王》被国内学术界视作20世纪的男性经典,戈尔丁也被冠以男性中心主义的罪名.然而,仔细阅读文本却有相反的发现:虽然《蝇王》以女性缺席为背景构建文本,但其整体结构却呈现女性写作的特征,是一部旨在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现代文本.在女性主义批评的视阈中,《蝇王》可以被阐释为"菲勒斯文化确立--女性诱惑与挑战下男性的恐惧与分裂--菲勒斯文化崩溃"之历史进程.女性写作特征的挖掘可以消解将作家性别等同于文本性别的批评定势,给《蝇王》的人性恶主题以及叙事结构重释带来一线光明.  相似文献   

11.
在“中间代”诗人的创作中,长诗写作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从中不仅可以发现“中间代”诗人个性写作的魅力,而且可以发现当代长诗写作开阔的创造空间。这是”中间代”对于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中间代”长诗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间代”诗人的长诗创作是突破艺术成规和彰显诗人创造个性的诗歌写作,是对当代长诗写作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12.
从文艺批评与理论研究者的视角出发,以文本与现实参照的方式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现实意义与行动指向,可发现"中国精神"是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关键词。而文艺理论批评所阐释与呈现的"中国精神",是将概念化的"中国精神"推至民族审美的文艺研究范畴,是"中国精神"意义的深化。"中国精神"落实于文艺批评,是强调批评精神的当下性;落实于文艺理论,是强调理论架构的深刻性。只有当下的问题意识与深刻的理论背景相结合,文艺研究工作才能实现"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  相似文献   

13.
近四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残雪前期之作《黄泥街》与近期之作《茶园》存在接续性,前者的精神叙事、以丑为美的叛逆和诗性的语言可与后者证伪乌托邦的立场形成互证。在文本细读基础之上,发掘残雪小说写作中深层的现代性价值,能更好地解读残雪创作的精神内核、创作底线和对媚俗自始至终的放逐。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的蒲风,是有意识地从事和推动叙事长诗写作的一位功臣。他在30年代中后期不仅大力鼓吹、提倡长篇叙事诗的写作,而且创作了《六月流火》、《可怜虫》等4部长诗。他在创作中发扬新诗的战斗传统,致力于中国新诗的现实主义和大众化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底层写作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上的热门话题,贾平凹以他长篇小说《高兴》对这一题材创作进行了新的艺术探索,不仅要写出底层社会人物的生存状态、历史命运,而且要从中探求他们的生命本质及其建构。在这篇对话中,作家坦诚了自己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这对理解作品与当下文学创作,应当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死者》是乔伊斯流亡海外后的最初创作,蕴含了乔伊斯对爱尔兰民族、世界以及自我的新观念,预示着创作风格的转变。乔伊斯前期的写作有鲜明的"意图式写作"特征,利用症候式阅读法,通过细读文本和传记,发现《死者》的显形文本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而其下隐藏着叙述者的言说困境。乔治·斯坦纳多次提及《死者》一文对他批评理论的影响,运用斯坦纳的语言哲学理论,通过解读小说文本中的音乐、空白等元素,发现乔伊斯突破语言之围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实现了"构建民族道德史上的一章"的写作意图。比较显形与隐形两个文本,可以看到乔伊斯的爱尔兰情结遵循否定之否定的逻辑,是一种"否定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的历史小说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极具个性色彩的作品。须兰和赵玫的武则天题材历史小说可以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须兰《武则天》以"神秘"的整体艺术审美见长,赵玫《武则天女皇》则以其"激情"而引人注目。它们的艺术独创性尝试为当下长篇历史小说创作艺术审美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条途径;同时在个性与史实关系处理上存在的偏颇也体现了当下历史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翟汝文是南宋初年一位重要作家。他所撰写的制诰文与《尚书》风格近似,时人称之为"《尚书》体"。本文阐述了翟汝文尚古宗经的骈文观,分析了其制诰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并从文本分析入手,通过对比翟汝文的制诰与《尚书》文本的相近之处,归纳出他在制诰文的写作中学习和模仿《尚书》句法、语气、词汇的几个特点,最后分析了其制诰文古雅浑厚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的历史小说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极具个性色彩的作品.须兰和赵玫的武则天题材历史小说可以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须兰《武则天》以"神秘"的整体艺术审美见长,赵玫《武则天女皇》则以其"激情"而引人注目.它们的艺术独创性尝试为当下长篇历史小说创作艺术审美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条途径;同时在个性与史实关系处理上存在的偏颇也体现了当下历史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黄氏女对经刚》(以下简称“《黄氏女》”)是一部白族民间叙事诗,全诗共2317行,是白族民间长诗中流行最广、影响最深、规模最大的一部。其产生年代之久远,艺术表现之独特,反映社会关系之复杂,情节描写之细腻,人物心理刻画之精微,结构之完整,故事情节之奇幻,在白族民间长诗中实为罕见。它不但是白族民间文学艺术的珍贵遗产,而且是研究白族地区政治、经济、哲学、宗教、伦理、道德、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