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祯山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5):117-119
长久以来,新课标一直在要求和强化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问题,两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显而易见,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两者做到真正的调和统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章针对新课标下对语文基本特点的概括,分别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对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达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二者应该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的,因此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时必须注意二者的有机统一。不过,从二者的关系和学生的实际来看,工具性是更根本的,离开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就谈不上它的人文性,也就没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那些人文讲座就可以完成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传授和培养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姜明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5):103-107
一、现象点击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课改以来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确,纵观历史,从“双基”的提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与培养,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总的来说,语文教学过于强调了工具性的一面,把语文课程知识化,更多地注意体现语 相似文献
4.
简论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兆群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4):55-56
工具性是语文课的基本属性。语文课工具性的要义就是要使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并掌握这一工具。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各自单独存在 ,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文就没有工具。但如果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 ,架空去讲人文性 ,那么就会背离语文课而步入另一误区 相似文献
5.
贺文华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6):96-98
置身于技术时代的现代人,对技术过多的依赖和期望,使人在使用技术的同时,却失去了自主性,成了被动执行系统命令的存在物,由此人的意义和价值失落了,技术正在以一种更加隐蔽的形式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塑造着一个单面的人与社会.因此,在当前适时建构技术本质规定性的德性思维尤显迫切,这是使技术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其积极作用的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6.
夏春云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要解决当今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两难”现状 ,须重视对语文学科基本特点的把握 ,使其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使学生既能得心应手驾驭祖国语言文字 ,又能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具有跨界的特征,高职大学语文是高职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的任务,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作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通过项目化和任务驱动,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改进,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8.
岁月已经把我们带进2009年,距离“三校生”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为了帮助考生有针对性地复习,结合近两年的语文试卷和2009年上海考试大纲(以下简称新考纲)作以下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9.
王恒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94-95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教师要了解二者的特性与关系,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在文本语言的感悟、训练中,渗透"人工"教育,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融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大学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1):121-123
大学语文作为农业高校的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应当在确定课程定位的基础上,探索设计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模式和配套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丁尔纲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11)
语文课是实现学校教育“立人”、育人宗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关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其着重点在于升华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课既有“人文性”的一面,也有“工具性”的一面。二者的关系由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哲学规律所决定。完全可能也必须通过思想境界、道德境界、情感境界与审美境界等升华精神境界的途径具体实现。把二者割裂或对立起来,偏执一方,忽视甚至排斥另一方的形而上学态度,是不可取的。在此问题上与其作徒劳无功的论争,不如下大工夫把它统一到升华精神境界,实现“立人”育人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来。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即引导他们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社会,去向献身于改革大潮中的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语文,以培养、强化其语文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杨小惠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大学英语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由此,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亟需重新考虑,从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出发,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审视该课程,可以拓展其内涵,探索其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是勿庸置疑的。但长期以来,对语文工具性的极致强调,而其人文性被忽略或遗忘,直接后果就是忽视了人的价值和人的生活,从而导致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消失和个性的泯灭。充斥语文课的是段落的分析、好词妙句的分析、思想大意的分析、典型题目的分析。语文教育的有识之士,无不大声疾呼:归来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从广告语言入手,阐述了科技是广告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发展促进广告内容以及传媒的更替.表明了广告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同时更需要对人文性的关注,彰显了科技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将促进广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唐佩兰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Z1)
“人文教育”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它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杜时钟在《人文教育论》中指出“人文精神首先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它标志着人对物、对自然的超越——人高于物;它的诞生说明人具有了自我的意识,标志人的觉醒,表明人的存在不再是自在的,而是自觉的;超越自然则意味着人开始有了自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人文教育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未得到应有重视的原因 ,试图从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特点、当前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发展、文化的代传等多个角度阐述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渗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就如何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聂伟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人文知识的修养通过学习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而获得,人文精神的修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不但说明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明确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语文性质定位更全面更准确。 相似文献
20.
张小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21-23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本主义理念体现程度的高低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