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上博简《诗论》第19号简看《诗·黍离》的"溺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晁福林 《中州学刊》2005,(1):143-146
上博简<诗论>第19号简系对某诗的评析之辞,虽然所评之诗的诗名适缺,但可据简文之意拟补.愚以为此篇应当就是<诗·王风>的<黍离>篇.此篇写东周时周大夫行役经宗周地区,过故国宗庙宫室,见其化为丘墟,变为黍离之地,感伤宗周颠覆,彷徨忧思而作此诗,此诗表现出对家国社稷的忧患意识,合于简文的"溺(愵)志"之说,但是诗中以"此何人哉",之句追究造成宗周倾覆的罪魁祸首,矛头指向周幽王.孔子对这种斥王之语,并不赞成,所以简文说此诗"既曰‘天’也,犹有悁言".从简文之意,我们可以体味到孔子王权观念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上博简《诗论》第25号简提到“《肠肠》小人”,其中的篇名应当是《大雅·荡》篇,而非《诗·君子阳阳》篇。《荡》篇首章与后七章在辞语、文意等方面皆有重大区别,后七章系汉儒混入者。其首章方是真正的《荡》篇的一部分。从这章内容看,它抨击和咒骂天命,正是孔子所谓的“不畏天命”的“小人”之貌。简文为判定今传本《荡》篇的后七章属于另篇提供了重要旁证,并且,对于认识《诗》的成书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代是对“礼”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总结的重要时期。以孔门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把“礼”当成了自己学派的理论标志。上博简《孔子诗论》和同时期其他文献中的大量论礼精言,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礼”论水平和诗学成就。从《诗》传承与接受的角度而言,用诗机制的延续和发展是《孔子诗论》的理论背景,《孔子诗论》是用诗的诗论。从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礼乐制度的变迁而言,从西周春秋间重“礼仪”到战国时代重“礼义”的变化,是《孔子诗论》的礼学和哲学依据。“情生于性,礼生于情”,礼对性情的制约与调节是“礼义”发现的重要标志。以“礼义”和“性情”为思想前提的《孔子诗论》,是“礼义”诗学,也是“性情”诗学。  相似文献   

4.
《孔子诗论》第九简黄鸟句的释文与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楚简<孔子诗论>第九简"黄鸟"句中从心从方的字,释读颇有歧异.结合字形,综合各种文献时"炳"字的解释,联系<小雅·黄鸟>的内容,考虑孔子道德批评标准及用语内涵的一贯性,将此字释为"炳"较为妥当,且符合先秦礼乐文化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5.
上博简《诗论》简中关于"知言"与"不知言"的相关评析,可以使我们看到孔子对于《诗.大田》与《墙有茨》篇的深刻理解。关于这两首诗的意旨,前人多有不同的解释,得《诗论》的简文不仅可以化解相关歧义,而且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6.
上博简《诗论》及《诗·杜》篇 ,谓是篇与“雀 (截 )服”有关 ,并谓是篇的“情”达到了极至。就《诗·杜》的内容看 ,关于其主旨的释解 ,朱熹的“求助”说比序、笺的“刺时”说为优 ,而王安石、姚际恒等的求助于宗族、兄弟之说又胜于朱熹之说。简文的“雀 (截 )”可读若绝 ,所谓“雀 (绝 )服” ,指超出了“五服”的亲族关系 ,意与“绝族”相当。《诗经》诸篇常表现“复我邦族”的呼唤 ,是对于同族兄弟友情的盼望。《诗论》两简关于《杜》篇论析 ,深入指出了走出宗族者失去兄弟间的怡怡之乐所产生的幽怨情绪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逐渐松动而造成社会巨变的景况  相似文献   

7.
上海博物馆29支《诗论》简,不能全归诸孔子名下,其 中既有孔子之说,也有孔子弟子之说。孔子这位解《诗》的弟子,很可能是子羔。传孔子和 子羔《诗》说的,是孔子弟子子羔以外的再传弟子。先秦儒家传《诗》,孔子以下,是多元 而并非单线,其中也有子羔一系。  相似文献   

8.
黄怀信 《东岳论丛》2003,24(1):85-86
上博简<诗论>第十简开端"<关雎>之改"等七句的语主问题,关乎传统<诗>学传承及学术史之研究,意义重大.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该七句为<诗论>作者引孔子语.实际上,该七句非孔子语,亦非作者引文,而是作者自设之题.  相似文献   

9.
晁福林 《文史哲》2005,(2):26-33
上博简《诗论》第21号简简文认为不可以称赞《诗·大车》篇表露的那种“嚣”的道德精神状态。原因在于“嚣”的状态不符合恰当的“度”。我们可以通过简文从一个侧面看出孔子的情爱观念。鼓励大胆追求爱情与提倡男女情爱应掌握一定的“度”,要符合“礼”,这构成了孔子情爱观的两个基点。本简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通过对《湛露》篇的分析,说明对于《大车》一篇不可称赞的原因所在。这种独特的解诗方式,展现了孔子启发弟子深入思考问题的匠心。  相似文献   

10.
11.
罗积勇  张秋娥 《殷都学刊》2008,29(1):121-126
《论语》中的孔子及孔门弟子之喻体一般是取人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作喻体,而孔子及其弟子所熟悉的领域也就是他们所用比喻中喻体的取向。其喻体取向分为五大类别,依其占全部喻体的百分比排序为:自然、日常生活、六艺及军事、手工业及经济活动、器物,体现出“近取譬”的比喻生成原则及特色。《论语》中孔子及孔门弟子之喻体取向特色是在言说方面具体贯彻孔子为仁之方而形成的。“近取譬”是孔子对前贤比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辛田 《殷都学刊》2005,(4):25-29
同是儒学大师,孔孟学说之间有着理论上的继承,但其中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前人的从中斡旋并不能真正反映历史事实,这种斡旋不仅否认了知识的阶段性和发展性,也不利于对孔孟学术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论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为了纪念孔子把他与弟子们的谈话提炼、编撰而成的一部著作。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但并不可以任意解释。孔子的事业主要在于教育,而不是政治。在孔子眼里,即使是政治,也是要通过教育实现的一种伦理境界。他所构想的这种人类交往的方式超越于现代政治学的范畴。从更广的方面说,孔子的教育也不仅限于伦理。学做完人是综合而完整的课程,它覆盖了我们现在所谓文科的全部。在一个讲求实惠、以个人为中心的世界里,追求精神满足的渴求常常容易采取极端主义的和只强调特殊性的方式。而《论语》所表达的孔子的人性学说,对于实现人生目的而言是一条平衡的和敞开的道路,它为认知自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训练,是一种根基性的智慧,是激发人类作自我理解的永不衰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中庸"是孔子提出的具有伦理道德色彩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全部,而且到以子思为代表的孔子后学更是将"中庸"思想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孟子则是将其活脱脱的应用到自己的实践哲学当中,后经朱熹等大儒的传播,使"中庸"思想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最深远、最广泛的传统文化因子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在先秦不同时期儒家对"中庸"思想的构建以及在各自思想中的地位,以此来厘清"中庸"思想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世界将出现全球化浪潮,而在当今经济、政治、文化都在全球化、一体化的语境下,孔子学院的全世界发展是中国软实力发展的象征,但是要防止将孔子学院建成萨义德认为的东方学视角下的西方"孔子学院",不是西方的"圣诞树"而是东方的"常青树",不是"文化的特洛伊木马"而是"四海之内皆兄弟",这需要中国文化在人的维度上呼唤人的全面发展;孔子学院维度上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国家维度上保持全球化的自信张力。  相似文献   

16.
张小琴 《阴山学刊》2004,17(5):18-21
孔子美学研究有三种影响较大的观点。实践美学是建立在传统美学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基础上的,不能适应当代美学本体论的需要;而徐复观由音乐探索孔子的艺术精神实质,未深入到个体生存的本真层面;以叶朗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道家美学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主流地位,忽略了孔子美学本体论的探索。孔子美学的未来走向,应建立新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并将其研究对象放在艺术的生活世界,从而确立孔子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对于入世、经世的思想家而言,国家政治体制思想在他们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基础与决定性的作用。分别生活于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的思想家孔子和孟子,主张限权君主制、国家原始(或称朴素)联邦制及地方高度自治,他们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思想不是专制性的,而是带有契约性、人民性、民主性与社会公正性。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历代文人尊崇的圣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 500多年。然而大家都认为孔子学说中的“樊迟请学稼”、“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是孔子轻视体力劳动者、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体现。其实不然,相反,孔子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农业教育思想。他的农业教育思想以管仲的“仓癝实而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思想为基础,进而提出足食富民、使民以时、厚施薄敛、开禁利民、天人合一的农业教育思想。这些农业教育思想虽然亘古久远,但仍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9.
论孔孟的教化思想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李建 《齐鲁学刊》2006,(4):11-15
教化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教化思想成形于孔子、孟子,他们在继承和发扬西周以来礼制原则和道德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比较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以“德”“礼”为核心内容、以“明人伦”为基本出发点的道德教化思想,从而奠定了儒家两千多年来道德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而且,随着西汉以来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的道德教化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深刻影响着两千多年来的整个中国社会。孔孟所开创的儒家教化思想的许多方面,对于当今的社会教育和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构建,对和谐社会方略的实施及其有效运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一个诠释的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关于孔子与孔学的种种论述、评议或谈论所涉及到的不外是三个层面的问题 :“实在的孔子”、“历史的孔子”和“符号的孔子”。其中后两者、特别是“符号的孔子”层面的问题最为复杂。我们只有在具体语境中 ,廓清人们谈论的层面及所涉及问题的性质 ,才能真正把握人们所谈问题的实质 ,并进入谈论者生存意识的核心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