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志雄在《鄂州大学学报》2 0 0 0年第 1期撰文《九十年代〈阿Q正传〉研究述评》 ,对 90年代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代表性的 30多篇论文以及几本有影响的《阿Q正传》的研究专著 ,分“阿Q精神与传统文化”、“精神胜利法的成因及其普遍性”、“文化视野下的《阿Q正传》”等四部分作了整体性的回顾与评析。作者认为 ,90年代《阿Q正传》的研究受一种文化诗学的影响 ,研究者多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探寻阿Q精神的源头 ,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现象学、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来界定阿Q精神反映的是人类普遍的弱点 ,对未庄文化与中国…  相似文献   

2.
李建中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年第 2期撰文《辨体明性 :关于古代文论诗性特质的现代思考》指出 ,中国古代文论以论说之体而具诗赋之性 ,其批评文体的文学化、语言风格的美文化和理论形态的艺术化 ,共同铸成文论之“体”的诗性特质。中国古代早期文化的诗性智慧 (原始思维 )本源地铸成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 ,而儒释道文化的诗性精神则从根本上规定了古代文论诗性特征之历史走向。 2 0世纪中国的文学批评丢弃了自己的诗性传统 ,基本上靠“拿来”或“他律”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其结果是既丢失了自己的“体” ,也丢失了自己的“性”。…  相似文献   

3.
郁沅在《武汉教育学院》2 0 0 1年第 4期撰文《明清时期的审美感应理论》指出 ,审美感应理论在中国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至明清时期臻于成熟。王夫之、石涛、刘熙载、王国维是审美感应理论成熟期的代表 ,又各有特点。王夫之的“情景相生”论 ,石涛的“神遇”“迹化”论 ,刘熙载的主客体“相摩相荡”论 ,王国维的心物交融论 ,互为补充 ,共同促进了审美感应理论的丰富与深入 :1.对审美主客体的本质内涵有了完整而深刻的认识 ;2 .用主客体感应的理论来透视意象和意境的构成要素 ,由此区分意象与意境的不同类型 ;3 .提出形成不同意象和意境类…  相似文献   

4.
纪竹荪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发表《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一文认为,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要以此为基础构建党的执政能力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应包含执政的合法性主题、执政的绩效主体和执政的可持续性主题。(聿土摘)刘厚琴在《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发表《儒学与汉代社会保障制度》一文认为,早期儒家十分重视社会保障问题,主要表现在:1.重视养老保障,提倡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2.注重济贫救灾保障,强调宗族互助和政府救助相结合;3.重视以政富民,增强家庭自保的能力。(陈摘)曾国安、胡晶…  相似文献   

5.
苏晖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撰文《巴赫金对西方喜剧美学的理论贡献》认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及对拉伯雷的研究,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巴赫金的喜剧美学理论对西方传统喜剧美学有不少的突破与创新,他对美与喜剧本质的认识富于思辩色彩,突破了片面注重喜剧的否定性内容及伦理意义的西方喜剧美学传统,并将对喜剧的理论扩展到本体层面和认识层面;同时,他对喜剧的诸种范畴———怪诞、讽刺的分析也有许多创新,对西方喜剧的理论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徜摘)肖四新在《三峡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撰文《解救…  相似文献   

6.
唐汉卫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发表《生活: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一文认为,把生活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理由有四: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道德在生活中;从道德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个体的道德是在生活中发展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生活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从生活和其他教  相似文献   

7.
杨雪冬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发表《分权、民主与地方政府公共责任建设》一文认为,目前,地方政府公共责任机制之所以软弱,根本原因在于民主授权滞后于行政授权,政府官员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对民众负责,诱发了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要建立有效而完善的地方政府公共责任机制加强民主授权,使之与行政授权形成相互增强的关系。(聿土摘)张玉芳、施雪华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发表《加入W TO对当代中国政治变迁的负向影响及其对策》一文认为,W TO虽然是一个经济组织,但它的运作对成员国的政治变迁却产生了极大…  相似文献   

8.
古远清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发表《两岸三地文论另一道风景线》一文认为,台湾近百年文论的发展,经历了五四文化运动的洗礼,日据期间日本文化的侵蚀与感染,1949年后随着台湾社会的变迁、欧美文化的大量引进,由此产生了与大陆文论不同的呈海洋文化开放性的独异风貌。尤其在大陆“文革”期间,由于它的正常运转,填补了中国当代文论一段空白,使台湾文学理论与批评不断向前发展,成了两岸三地文论的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聿土摘)王泽龙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2、3期撰文《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指出,法…  相似文献   

9.
孙德高、陈国恩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4期撰文《周作人与“江户情趣”——兼与永井荷风比较》认为,周作人思想尽管来源庞杂,但日本传统文化对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趣味”的养成与日本“江户情趣”有很大的关系。他的“颓废”思想有西方唯美思潮的影响,也有佛道的影子。而对日本平安时代“物哀”与“谐趣”的文学传统体悟与吸纳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同为东方的中日在吸收西方文化时某些共同的倾向。从东西比较文学的立场看,周作人和永井荷风代表西方唯美主义文学在中日的最初景观。(徜摘)尚永亮、萧波在《华…  相似文献   

10.
汉语命名造词有什么规律可寻?又有什么深层意蕴?对此,周光庆、王一军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撰文《汉语义类的形成及其哲学意蕴》认为,在创造文化与创造语言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先民在为新认识、新创造的事物命名造词时,总是本着“制名”以“指实”、“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的追求,尽可能地使创造出来的新词,不仅能指称和代表特定的新事物,而且能反映出该种事物在自己心灵中造成的图像,传达出自己对该种事物的体验和解释。具体说来,古汉语“义类”可概括为9种条例:1.根据事物的表象特征命名新词;2.根据事物的情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彭富春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 5期《海德格尔与现代西方哲学》一文中 ,从西方哲学史的大背景下论述了海氏哲学的现代性质 ,分析了其哲学的核心问题 :“存在即虚无”的悖论的表现形式。文章将西方哲学划分为古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阶段 ,其主题分别是理性 (思想 )、存在和语言。第一部分从与古代和后现代哲学的对比分析中论述现代西方哲学对古近代哲学的拓展及其自身的界限 ,为解读海氏哲学展开了一个言说空间。第二部分对海氏哲学思想进行解读 :从现象学角度 ,早期的《存在与时间》把握了此在的世界 ,中期的《艺术作品的本原》通过…  相似文献   

12.
陈水云在《黄风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上发表《杜?与清初遗民诗学》一文。认为杜濬是明清之际著名的黄冈籍诗人。他为人坚持民族气节,论诗主张诗品与人品的统一,这决定着他的诗歌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承继了自杜甫以来诗歌反映动荡社会现实的“诗史”精神,从而把诗歌创作与时代、社会、个人的际遇联系起来。(日安摘)尹均生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撰文《20世纪报告文学和社会与文学价值定位》指出,报告文学是20世纪文学领域独树一帜、风行全球的文学样式。如果从时代需要、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  相似文献   

13.
李俊国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撰文《日常审美·欲望狂欢·时尚拼贴——消费主义时代的文艺审美特征及其功能悖论》认为,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在文学艺术领域,一种以“消费”为内在“节点”的相关审美形式已经或者正在形成。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艺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日常审美方式,欲望狂欢风格,时尚拼贴文本的“美学合理性”;与此同时还体现了人性诉求的弱化,文明价值底线的失守,艺术审美自律的缺失的“功能悖论”。(徜摘)孟修祥在《长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撰文《荆楚歌谣的地域文化特色略论》指出,荆…  相似文献   

14.
熊铁基《汉代学术的历史地位》一文刊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认为先秦典籍在汉代流传,经过了汉人不同程度的整理,甚至改造。传世的“群经诸子”,主要是汉人的文本。汉王朝一系列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儒学占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中国学术史上的“经学时代”。“经学时代”之形成,除了社会政治的“外因”,也有学术本身及发展的“内因”,汉代新的学术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实际源头。(日安摘)陈振国在《江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发表《德国克虏伯与中国的抗战准备》一文认为,进入1930年,中国政府开始谋划国防,着手抗战的准备工作。趁此机会,…  相似文献   

15.
李剑国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5期撰文《早期小说观与小说概念的科学界定》指出,中国小说史上战国至六朝时期的早期小说观念,并不是一个文学性文体概念,甚至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体概念,只能说是一个准文体概念。它只是一般地揭示了“小说”、“道听途说”、“丛残小语”的特性,而缺乏对文体要素的明确规定。因此,它不仅和明代以后的小说概念相冲突,甚至也和当时的小说创作实践相冲突。作为小说史,应当把哪些作品看做小说,把哪些作品看做小说的异类而舍弃呢?以今天的认识高度去反观古小说是必要的,就是说要研究…  相似文献   

16.
陈望衡在《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 0 0 1年第 3期撰文《美在前进的生活中》 ,对周扬的美学本体进行了述评。作者认为 ,周扬的美学本体论有四个要点 :①美建立在生产的基础之上 ,生活的本质是社会实践 ,因此也可以讲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美与科学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美的性质和科学发展水平相适应。科学也是一种实践 ,而且科学是最重要的生产力。③美和真善密切相关 ,美的特点一在情 ,另在趣 ,因此 ,可以说它是情趣化了的真与善。④美是发展的、前进的 ,它与生活同步 ,它既产生于前进的生活之中 ,又推动生活的前进。周扬的这…  相似文献   

17.
黄斌昌在《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发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要件分析》一文,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思想,着重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关系全局的根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徜摘)李海青等在《长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撰文《和谐社会如何建构》一文指出,就当代中国而言,构建和谐社会,最为迫切的是在公民积极参与而形成良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宋才发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撰文《建立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探讨》认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问题都很突出,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家居养老和家居护理养老方式,以土地换保障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农民社会保障模式,还必须建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坚持与当地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相一致的原则。(聿土摘)居继清在《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撰文《…  相似文献   

19.
罗漫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撰文《战国文学的太平洋视域(一)》指出,战国时代,中国的文学、哲学、政治同时将目光从陆地延展到北海、东海、南海和神秘辽阔的太平洋,并由此记录、改写和传播了一系列与海洋有关的神话传说(如鲲鹏神话、海若与河伯神话、扶桑神话等)。这些神话有着特殊的生成背景,与战国时代崇尚宏伟奇丽的大美观念以及一代哲人对广阔的自然环境所作的宏观思考紧密相联。以鲲鹏神话为描述对象的《庄子·逍遥游》等作品,之  相似文献   

20.
邱海洋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撰文《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分析》认为,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度变迁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无论哪一种制度变迁方式,意识形态均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到一致的一种节约交易成本的工具。它能修正个人行为,从而减少或克服集体行动中"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成功的意识形态能够促进制度变迁的实现,减少制度变迁构成中的交易成本,它必须具有灵活性、崇尚创新性、敢于纠错性和不断开放性等特点。(聿土摘)刘军民在《华中师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