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时空二重维度分别构建计量模型和空间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住房价格分异、公共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重构的演化关系。研究发现:西安市住房价格、公共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结构存在时间维度的均衡关系和空间形态布局的相关性,公共基础设施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是引致城市空间重构的主要力量;住房价格分异能够深刻折射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过程,是城市空间重构的指示器。应改善和优化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与空间配置,充分发挥住房价格的杠杆作用,引导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开放,农村公共空间开始逐渐衰败,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变得单调、空洞。重建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对于缓解农村生活的“原子化”形态,增进农村文化凝聚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中公共交往的场所。有人喻称为城市的“起居室”、城市的“客厅”。这其中既包括城市公共交往的场所概念,又含有公共活动的内容,因此,要保证公共空间所应具有的特点。而城市公共设施在功能上给人们提供休息、交往的方便,满足人们的城市生活需求。户外活动又影响着公共设施的设计形式和安装位置等方面。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有了对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公共设施以及人在户外活动特征的基本了解,我们将进一步对城市公共设施做出准确的、合理的定位,在对其研究的过程中找出它在整个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从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入手,介绍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及其发展历史,再逐一分析空间对人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特性的研究,揭示公共空间与城市、人、环境、以及自身的关系,从而塑造充满互动性、关联性、充满活力的自上而下城市公共空间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冲突的发展态势呈现出复杂性和层次性,既包括公共空间主导权冲突、公共空间资源争夺冲突等结构性冲突,又包括公共空间干扰和利用分歧冲突、公共空间格局变更引发的空间权益冲突等共生性冲突。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冲突的生成逻辑内嵌于空间治理和住区治理之中,住区公共空间规制供给不足、冲突各方权力结构失衡、住区公共议题解决资源匮乏是生成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冲突的根本原因。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的时代呼唤下,须从宏观层面破解住区公共空间冲突生成的结构性因素,中观层面加强公共空间议题的规则供给和执行效力,微观层面完善住区冲突解决的机制,从而构建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冲突的整体解决框架。  相似文献   

6.
网络是开展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元素,起到了促进公共领域结构转型、实现交往空间公共化的作用。自政务微博诞生之后,这种能真正深入群众,关注民众生活的微博问政方式将成为政治领域的新潮流。本文在政务微博视角下探讨提升公共价值管理的对策,首先论述网络兴起引发的公共领域扩张,接着阐释政务微博的公共价值体现,最后,分析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7.
毛美菱 《经营管理者》2014,(19):175-176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需求度不断提高,人们愈发重视对空间的感受,尤其对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感和忙碌感,人们更加开始注重对空间的享受性能。之前简单的装饰要求已经不能满足公共空间的需求,公共空间设计变得越发的重要,如何设计出更能满足空间要求、满足空间美感、更能反映对人的时代需求关怀的景观设计成为了设计师的追求目标。对于现代空间设计而言,不管是从景观的多维空间尺度还是面积、色彩以及材料材质等选择方面都实现了发展的步伐。那么,如何使得公共空间更加的具有美感和艺术感,这就需要从景观设计空间上下功夫。本文通过浅析酒店景观设计的案例,进行探讨和分析酒店景观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公共空间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了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及类型后,结合实际情况,调研分析了北京师范大学主校区的5处公共空间的使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北师大校园内公共空间的构架与效用,并提出改善方案,为校园今后的规划建设提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文化公共空间作为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管理的重要场域,是文化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构建所依托的载体。文章提出通过制度政策支持、社区开放、发掘和提升特色文化以及促进多元角色参与等途径完成社区文化公共空间构建。  相似文献   

10.
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化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是建筑艺术面向公众表达的一种形式,通过运用多种建筑造型语言,把建筑空间作为公共艺术表达的载体,积极利用建筑空间中各种可以利用的元素,并采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把公共艺术的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融入到建筑空间环境之中,从而使公众对城市建筑空间环境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1.
以原生态理念为指引进行民俗文化村公共空间营构,对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及民俗文化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探析对西安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发展及存在问题,强调民俗文化村建设必须体现本土性、人文内涵及文化底蕴,内外部公共空间的营构须强调自然性,重视景观、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注重原生性,营造乡村原生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风貌;凸显文化性,着力独特地域文化的提炼与展现,以民俗文化特色为依托形成地域独有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2.
刘畅 《领导科学》2022,(10):109-112
公共性是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与根本指归。作为社会治理的重点,基层社会治理更需要实质公共性的回归与重构。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环境愈加复杂,公共空间碎片化、风险化趋势明显;治理主体互动不足,畅通融合的公共治理空间尚未形成;治理方式有待更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仍存在二元悖论。重构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性,需要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广泛参与,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性价值,培养基层公职人员的公共性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3.
《领导科学》2013,(25):20
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交往方式的多元,在一个与陌生人频繁接触的社会,培养兼顾他人的公共空间意识,涵养自由与责任相平衡的表达伦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必须跨越的一道"现代化门槛"。在公共空间,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  相似文献   

14.
袁方 《管理科学文摘》2011,(29):114-115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对于图书馆的要求更高了,从当前图书馆的发展来看传统图书馆的借阅功能削弱了,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通过浏览电子图书馆和网上借阅的方式,来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图书成为一个城市重要的标志,在我国诸多城市,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图书馆在不知不觉中担负起文化交流、信息交流、知识储备、人才培养,这就是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合理利用和保护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公共管理的有效运作需要公民的支持与配合。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现状还存在许多问题,还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公共管理领域的范式转换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再到新公共服务,在整个范式的变迁过程中,公民意识的成长是其最为根本的促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向上的力量     
策划人语大事件,填满了2008年中国人的公共生活,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山野之远,我们从未如此投入地参与其中,参与讨论、参与奉献、参与管理。大事件所搭建的宏大公共空间,激发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因此,经过2008年的大悲大喜,中  相似文献   

17.
吴琼 《经营与管理》2020,(8):113-117
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提供的旨在帮助待业、失业人员寻找工作的公共服务。目前,我国还存在就业资源分配不均衡等现象,而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有助于缓解突出的就业问题,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以A市为例,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是职业培训内容过于分散且缺乏针对性、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均衡化程度不够、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内部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性的标准。A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体系的优化路径是:建立基于公众需求导向的供给机制;提升就业服务供给水平,保障财政资金有效投入;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队伍建设;推进建设统一标准的就业网络信息化系统。这些可以为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质量的完善和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造的资源,它代表了一个民族以及城市的记忆,保存有大量的历史信息,这不仅为我们了解人类的发展是提供线索,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我国的人民带来文化上的认同感和提高民族凝聚力,会使我们有种自豪感和归属感,我们应该在保持城市历史原真性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丰富景观的表达方式方法,让景观可以真正的走入人们的心里,让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里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使整个世界联系更加方便迅捷。而网络也逐渐成为了人们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与传统舆论有所不同的另一种形式产生了,就是网络舆论。本文主要谈论了其对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正处于公共危机的高发时期,而传统的以政府为单一主体、自上而下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缺陷,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快速?高效地应对各种危机事件?非营利组织作为危机应对网络的主体之一,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公共危机应对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目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原因,在参与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困境,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因此,可以通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优化外部环境这两方面来保证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最终使得非营利组织能与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通力合作,确保危机的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