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主旋律:绿色营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中国消费者协会宣布2001年为中国“绿色消费年”。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意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消费方向转变。绿色消费既适应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消费潮流。  相似文献   

2.
电力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电力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协整理论,检验电力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了电力需求与经济增长的短期与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3.
电力能源消费是我国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使用适用于小样本估计的ARDL方法,对电力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通过两者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得出电力能源消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方向为单向,节能减排政策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制约,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新兴能源才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动力。  相似文献   

4.
<正> 绿色消费席卷全球 伴随着国际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消费心理、消费行为都发生变化,逐步兴起“绿色消费主义”。日本的米糠油事件、英国的口蹄疫和欧洲的疯牛病等等恶性事件的出现,更促使人们关注自身健康、关注绿色消费。从国际市场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对绿  相似文献   

5.
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   总被引:122,自引:1,他引:122  
在三要素的生产函数框架下,本文应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技术研究了中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GDP、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电力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这一证据支持中国的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内生性,并且这两个变量是互相联系的假说。这一推断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率的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可节省能源、采取能源保护措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从短期来看,在市场机制仍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的发展战略目前仍然有效。适当的“先行”可避免周期性电力短缺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协整性分析和因果关系研究方法已经成为国际上研究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本文开展1980—2009年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协整性和因果关系研究。随着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对政策能够产生一定指导作用,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研究方法也逐渐被应用到发展中国家尤其亚洲的一些国家。在新加坡、韩国、印度、泰国和台湾等,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协整性和因果关系研究中,主要有三种情况出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反之亦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无Granger因果关系。但对于一些国家来说,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有些结论甚至完全相反。中国能源经济之间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研究近年来才受到关注,文献数量不多。随着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迅速增长,能源消费紧张,北京市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7.
当前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只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现象,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及电力产能的扩大,电力行业仍会进入买方。供电企业应切实加强管理,努力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立足当地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手段,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清洁能源,建立一个能适应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分层高效运作,功能齐备,具有较高服务水准,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带动和刺激电力消费的增长,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发展壮大的电力市场。  相似文献   

8.
中度依赖化石能源消费的经济结构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都在寻求解决方案。我国在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要求力争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山西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长期大规模、高强度、单一化的煤炭开发利用方式,使得山西经济发展患上严重的“煤炭依赖症”,要想打破“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发展格局,破解“一煤独大”困境,迫切要求山西在能源革命推动下进行转型,走出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9.
旅游企业的营销模式向"低碳"转变,是低碳经济背景下适应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低碳经济的内涵1.低碳经济的兴起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而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则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1990-2010年的数据,基于宏观和动态的视角,采用向量自回归方法,建立我国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量比关系的实证模型。研究表明:我国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对自身的冲击产生持续的正响应,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对经济增长冲击产生的也是正响应;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同时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提出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概念,通过对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能源消费数据和产值数据的分析,归纳出电子信息制造业能源消费量与产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分析了成都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能源消费和用水量的总体情况,最后对成都及四川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山西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有着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但由于市场营销的滞后,山西农特产品的发展面临着诸如品质不高、名牌较少、流通不畅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产品、价格、营销渠道、促销等方面加以改进,并适当运用绿色营销、网络营销的新营销模式,以促进山西特色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由于传统能源供应体系正面临能源安全、能源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挑战,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发展绿色电力,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必然选择,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正> 当今在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绿色市场”和“绿色产品”之风,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趋向。面对消费者的“绿色”意识流,企业必须树立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争取绿色标志,使自己成为绿色企业。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作为一个生产和能源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学术关注的焦点。笔者在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然后,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具体测度了两者的数学关系式;最后,得出了不同的能源种类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值,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引入使用可替代能源生产的中间产品,构建能源约束和碳排放约束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运用全局向量自回归(GVAR)模型,实证分析了具有空间关联性的中国各省(区市)能源消费控制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影响经济增长且受碳排放约束条件下完成能源消费总量考核的目标,可以通过研发可再生能源、提高碳排放清洁技术水平、增加碳基能源的边际产出等实现;能源消费总量的考核目标对能源消费强依赖地区约束性较强,对其余地区的约束力较弱,其余地区可节能潜力较强;能源结构逆向调整的存在使得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对少部分省(区市)无法达到减排效果。进一步地,本文实证分析了目前节能减排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科技进步对能源结构顺向调整效果不显著、可再生新能源的研究效率低下,技术进步对碳排放清洁方面无显著效果;依靠传统能源价格的调整虽能有效减排却会抑制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领导决策信息》2010,(4):30-31
国家能源局有关人士透露.新能源发展规划将在年内制定完成。对于中国而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带动经济复苏的动力,也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契机。根据国家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占到能源消费的15%。目前已有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山西等地出台了各自的相关产业规划。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利用黑龙江省1980~2006年的GDP与能源消费数据,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即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是非能源依赖型的。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企业在绿色产品营销中.应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消费的动机和行为方式,促进他们的消费向绿色产品转换,这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绿色营销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人本营销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也朝着绿色消费方向发展。绿色消费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新营销时代企业竞争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