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已经在中国社会各界特别是金融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可以说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个大趋势,然而其中也有很多问题和挫折。本文将就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和途径问题进行探究,以期化解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部分问题,并提出其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也相应到来。回顾历史,美元国际化的成功的原因:经济强大;政府采取正确措施积极推动。日元国际化失败的原因:失误的宏观经济政策引发的金融危机;日元过快升值错失国际化最佳时机;越过“区域化”急于实现“国际化”。中国在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可以借鉴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走出一条成功的国际化之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对德国和日本汇率稳定性、出口份额、区域合作和金融市场四个方面比较马克和日元的国际化程度。经过对比分析,提出一些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本文从人民币的交易媒介、价值尺度以及价值储藏3大职能出发,综合分析各职能所对应的指标数据,并基于熵值法,评价得出人民币各职能在国际市场的发展状况,并从数字化人民币、新冠疫苗、国债、金融市场以及汇率调控5个角度出发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三个经济世界”的全球经济体系的大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稳步发展。通过整合“一国四币”,大大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提高人民币参与区域货币合作积累经验,实现人民币的“大中华区”一体化目标。通过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各区域层次采取货币金融合作,稳定金融环境,使亚洲地区逐渐稳步形成统一的货币体系——亚元。由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战略,使人民币由区域化走向国际化。本文通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以及渠道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证券市场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不成熟的金融市场在世界金融市场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平稳发展,我们可以从世界上最大的证券市场---美国获取经验,取长补短,从而更加平稳地融入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人们、政府乃至金融界共同关注的热点。然而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风险,因为货币国际化虽然能够为发行国带来有效的益处,但同时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危害,所以就需要结合实际国情,选择适当的路径,循序渐进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本文针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和路径的选择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到国际货币单一化的弊端,越来越多的呼声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势不可挡。人民币国际化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要求。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并不断增进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国在世界市场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中国在全球金融资源竞争中要获胜的必要条件。当然,人民币国家化又会提高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增强我国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但就目前而言,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还面临许多挑战。本文将从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条件已经其利弊四方面浅析人民币国际化,并给出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步伐也逐渐加快。本文根据2010第1季度到2012年第4季度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和中国银行海外机构海外总资产占比、海外分支机构占比、海外员工总数占比四项指标,对人民币国际化和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之间是否存在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实证结果,人民币国际化确实促进了商业银行的跨境经营,并在人民币国际化初级阶段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临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国际资金流动监管加强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我国应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适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强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并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渐进有序地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1.
彭玉镏 《管理世界》2008,(9):166-167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进行重大改革,这以后人民币汇率呈现单边升值的态势,那么人民币汇率政策目标是什么?本文先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政策目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当前人民币汇率政策目标是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出口贸易来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对于我国出口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过程中,集约边际的贡献占有绝对优势,扩展边际虽然不占优势,却因为市场扩展引致其边际贡献稳步提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民币国际化显著促进了出口集约边际的增长,并通过设立境外人民币结算行显著促进了中国出口扩展边际的增长,而且其对于出口扩展边际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促进市场扩展边际来实现的。与此同时,跨境收付净额主要影响出口集约边际,而人民币清算行的设立主要影响出口的扩展边际。  相似文献   

13.
随着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成立,人民币的国际化战略都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东盟国家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地理位置、经济地位、贸易伙伴等因素促成了人民币是其进行国际结算时一个可以优先选择的货币。如果东盟地区能大量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CAFTA必将给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区域化运作带来大量宝贵的经验与财富,势必提升我国金融服务的质量,为我国金融创新带来新活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日益强大的经济综合实力和不断提升的竞争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更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提升人民币的地位,不仅仅使中国受益,对健全国际货币体系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我国应该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5.
李晶 《经营管理者》2014,(26):11-12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加,中国每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也在稳固地上升,目前,我国为了鼓励支持对外交易,特出台了跨境人民币结算方式,为各进出口企业创造了一个便捷快速的支付平台和贸易结算方式。并带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的步伐,国家各外汇部委最近几年推出了人民币跨境结算,同时也提升了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贸易地位,提升人民币的重要地位,使得我们的人民币坚挺,不断走向国际化,提高对外贸易业的快速发展。开放我国的人民币存款市场、银行间的债券市场,同时也需要我们要有更严格的人民币监管理体系,来保证金融市场的秩序性,做好政策业务操作层面的培训,及境外参加银行的拓展业务,积极地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本文主要对跨境人民币的背景,操作流程及对外贸易的利弊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一般国际货币的职能和路径的分析,进而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路径。笔者认为目前人民币善处于初级阶段.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可以选择从对大陆和港澳台四币整合到周边化再至。亚洲化,最后实现国际化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杨梅 《经营管理者》2013,(13):29-30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发达并逐步的开放,美元、欧元汇率的持续贬值、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都为人民币迈出国门提供了有利条件,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全面展开踏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实在在给企业带来了便利,给银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给人民币"走出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是跨境人民币结算增加了人民币政策调控、外汇管理等诸多风险。GDP快速增长,股指高歌猛进,消费品涨价,楼市攀升,开足马力的中国经济到底存不存在致命的金融隐患?中国金融体系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8.
杜平 《经营管理者》2009,(14):67-67
金融危机促进了东亚货币合作,但在货币合作中难免会遇到货币竞争,东亚地区的人民币和日元竞争不可避免。人民币在与东亚贸易联系、币值稳定程度与声誉上有优势,而日元在国内金融体系发达程度、交易网络规模及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等方面有优势。总体上,目前并未有货币占据绝对的竞争优势,人民币有上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起了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定,特别是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使人民币的国际声望大大提高,周边国家和地区居民逐渐认可和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国际结算手段,大量人民币在境外流通,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渐显,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中国作为亚洲大国,要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对外开放,离岸人民币流通不畅,客观上要求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该文从建设离岸市场的初始条件、厦门的区位优势和我国周边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贸易结算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在厦门自贸片区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可行性。从离岸金融市场的类型分析出发,借鉴世界主要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提出厦门自贸片区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应选择的模式,并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