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主席早就这样教导我们把孙中山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当作珍贵的遗产来继承,并且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他(指孙中山——笔者)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怎样从作为孙中山政治思想的一部份的“五权宪法”思想中,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他留给我们哪些有益的东西,并指出其局限性,对于我们判别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值得我们在学习我国历史遗产时联系实际问题加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列宁说过,孙中山的思想和理论,“是真正伟大的人民的真正伟大的思想。”孙中山道德恿想散见于他一生的著述和言论之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今天我们科学地分析和继承孙中……  相似文献   

3.
论孙中山的道德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发动并领导了推翻帝制的划时代的革命,经受了包括中华民国名存实亡等严酷现实的考验,虽屡遭挫折和失败,但他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积极探求救国方略的爱国热忱终生不减;他坚定而明确的民主革命立场,以及光明磊落、诚直无私的人格……都说明他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在分析孙中山的道德思想之前,不能不首先注意到这一点.孙中山的道德思想散见于他一生的著述和言论之中,因而可以说是零乱的.但只要把他的这类论述集中起来,就不难看出,孙中山的道德思想,在我国近代伦理思想史中,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变革道德是他一贯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嬗变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成 《理论界》2007,1(2):192-193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从被正式提出到孙中山逝世,经历了从“反满”到五族共和,到“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最后到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口号,“联合世界平等待我之民族”的三次嬗变。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嬗变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进步,使其民族主义思想不断地修正、充实、完善。梳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嬗变的轨迹,利于我们学习孙中山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是一位民族主义者,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带有国际主义倾向;孙中山反对列强侵略,但他又带有和平主义倾向,追求世界和平、社会大同和“天下为公”。所以,他坚持对友好邻邦“益增睦谊”的原则,主张扶持弱小民族,抵抗世界列强。他强调用中国固有的道德、和平作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孙中山将其一生奉献给世界和平,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元时期孙中山银行建设思想初探袁新琳(河南省物资学校)孙中山经济思想是中国近代最进步的经济思想之一。这个先进的思想体系包含丰富的银行建设思想。尤其是民元时期,孙中山从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出发,对银行建设高度重视,亲自实践,既推进了自身金融思想的发展,也在...  相似文献   

7.
和平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点之一。孙中山吸收了儒家文化精华,并借鉴西方部分和平学说,在实践中加以糅合、改造,形成了新的和平思想。孙中山和平思想是对儒家"和"文化的继承、丰富与发展。二者都强调道德是实现和平的重要力量,但在实现和平的方式和手段上的认知上有所差别。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重新认识孙中山和平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 ,中国社会被迫进入了一个缓慢而又艰辛的转型时期。在道德方面 ,中国始终处于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的两难境地。为解开这一矛盾 ,许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讨论。然而真能在思想上自成系统 ,有所创获者并不多见。其中孙中山先生便是这少数人中的佼佼者。1  孙中山从中国革命需要出发 ,对中西方道德思想进行了认真地研究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的传统道德 ,孙中山认为 :“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 ,首是忠孝 ,次是仁爱 ,其次是信义 ,其次是和平”。① 对此 ,孙中山的价值取向是“古为今用”。他指出 :“使…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孙中山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但是与孙中山的历史地位相比还是不够充分,孙中山思想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思想的精髓,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其评价也应该进行有联系的分析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孙中山思想是一个体系,从构建这一思想体系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有很大的余地;孙中山思想内涵丰富,他的和谐社会观、对西方三权分立的认识和批判都值得我们从新的视角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的忠德思想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方面,是对中国传统忠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孙中山所认为的"忠"不是传统社会对国君一个人的忠,而是忠于国家、人民与事业。国民具备优良的道德才能创造良好国家。结合孙中山对忠德内涵的阐发,在当代时代,公民应该忠于国家,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忠于事业,培养浓厚的敬业精神;忠诚待人,努力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评价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评价新论王永祥,李国忠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进行科学的、恰如其分的评析,是中国现代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不少学者对此已经发表了颇有见地的见解,本文试图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上,以政体模式为主,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就五权宪法思想评价中的几...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先行者,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理论的开创者,尤其是在民主革命实践过程中为治理官吏腐败和建立廉洁政府提出了许多廉洁从政思想,比如,他研究中外历史,创造性地提出"权能分治"和"五权宪法"学说,并建立考试院、监察院、立法院、司法院、行政院平行并立的政府架构,从个人道德和制度规范等多方面着手防治腐败,形成了孙中山廉洁从政思想体系,这些廉洁从政思想以其独有的特色给我们当下中国廉政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3.
经济平等思想是孙中山平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三民主义思想形成的基础之一。孙中山经济平等思想主要来源一是古代大同思想和洪秀全的均贫富思想,二是他在西方国家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孙中山“经济平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孙中山经济平等思想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孙中山所主张的经济平等是建立在富裕基础上的均等,认识到通过振兴实业对实现全民经济平等的重要性。局限性是平均地权仅涉及分配领域,未触及所有制制度,“节制资本”带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和缺点,同时孙中山对实现“经济平等”目标的过程存在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4.
马忠 《江汉论坛》2008,2(1):90-93
孙中山的政治建设思想,强调首先从"革心"开始,其目的在于发掘政治转型的情感因素、认识根源和道德力量,变革国民心理的政治价值,就是培养政治情感、提高政治知识和强化政治伦理.孙中山的这些思想,是在分析中国人传统心理特点、人民实际知识水平和德教传统基础上提出的论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在大学哲学系讲授《中国哲学史》和科学研究单位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一生始终与华侨社会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与华侨接触交往的过程中,孙中山不仅得到了他们大量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而且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华侨社会的思想观念、情感倾向、心理状态等,成为孙中山中国近代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侨对孙中山近代化思想的认识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辛亥革命时期,大批海外华侨在孙中山等人的影响下,积极支持、参与祖国的民主革命运动。民国建立之后,华侨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纷纷回国投资实业、兴办教育、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支持祖国建设。这一切,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正> 同志们: 为了积极开展对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丘(以下称孔子)教育学术思想的研究工作,中国教育学会和山东省教育学会、曲阜师范学院孔子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召开这次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术讨论会。我们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袖珍合订本499页)我国老一辈  相似文献   

18.
论孙中山的政党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孙中山的政党思想王业兴孙中山的思想影响着一代中国人,所留下的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本文拟通过对孙中山有关政党的组成与作用、政党的自身建设、革命党人与政党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来揭示孙中山的政党思想。一当政治家们把他们的目光射向政坛上的时候,他们发现政...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军事思想研究综述宋力曾祥健朱喜来建国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史学界关于孙中山的研究日趋活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哲学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军事思想作为孙中山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有一些突破,但...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与孙中山国防思想比较论略□宋力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形成了一整套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国防思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的毛泽东,对于孙中山十分敬重,始终给予高度的评价,他多次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