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现状与特征(一)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只有全区平均收入的23.6%,收入份额下降。据2009年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的低收入户、20%的中低收入户、20%的中等收入户、20%的中高收入户和20%的高收入户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954.8元、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构建一种基于收入分布的福利损失函数基础上,利用CHNS 1988~2008年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分享及其地区差异状况进行了测度,并从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和物价水平3个方面对分享状况进行了因素分解.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增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增加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分享能力和份额,但其分享到的收入份额近年来有被收入不平等和物价上涨因素抵消的趋势;同时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对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分享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我市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已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还有一部分农户收入水平较低、生活水平增长缓慢。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延缓农村全面小康进程,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引发社会不和谐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要求。对我市农村低收入户的收入、消费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代际收入弹性法由于采用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对低收入样本的代际收入流动性估计存在偏误。因此,采用统计特性优良的代际位序相关性方法,利用1989—2015年CHNS数据,对中国低收入群体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行了测度,得到的结果在不同偏误条件下更加准确、稳健。研究结果表明,低收入群体代际流动性在1991—2006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在2006年后显著上升,其中底层贫困人群子女收入位序上升更快;不同地区代际流动性存在差异,西部地区高于东、中部。进一步对绝对向上流动性的考察发现,代际流动性更大的贫困人群、西部地区人群,其子女尽管有机会摆脱贫困,但收入地位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社会给予收入底层居民的上升空间十分有限。阻断低收入代际传递,政府应当加强对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投资和职业培训。  相似文献   

5.
收入决定消费,收入差距越大,消费差异越明显。在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的基础上,居民生活质量、消费结构也在提高和改善,但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逐渐显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入研究高低收入户消费差异,对缓解社会矛盾,扩大消费,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在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大前提下,城市中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编制城市低收入群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了解物价变动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影响,以利于妥善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是当前价格统计工作值得认真调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渭南市高度关注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使全市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调查资料显示:2010—2011年渭南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6%和17.9%,其中,低收入户(占总调查户数20%,以下同)分别增长15.6%和28.3%。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4%,其中,低收入户人均收入2646元,增长22.7%。以上资料  相似文献   

8.
唐东 《山东统计》2007,(3):27-29
为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多种利农、惠农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但是在农民收入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却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将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是引发各类社会矛盾的重要隐患。因此,关注低收入农民的增收问题,对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构筑“橄榄型”社会结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社会阶层差距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各阶层成员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收入分配结构,在这个结构中,  相似文献   

10.
李君 《山东统计》2006,(6):36-37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城市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但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社会弱势群体及其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德州低收入群体的构成特征及致贫因素、生活状况、面临困难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利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2012年以来,呼伦贝尔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在高位运行,尤其是粮油、肉禽、鲜菜、鲜果、水产品等与居民生活高度相关的农畜副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对居民的生活特别是低收入居民家庭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界定方法低收入群体作为一个相对概念,  相似文献   

12.
李晶 《山东统计》2007,(4):21-23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根据全国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对2006年山东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2006年山东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7.2%.比上年提升7.1个百分点,居省(区)第四位。列山东之前的依次为浙江(68.1%)、江苏(60.1%)、广东(58.3%)。与三省的差距.由上年的13.9、4.2、3.8个百分点,缩小为10.9、2,9、1、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内蒙古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显著提高,但不同收入阶层无论收入还是消费质量仍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城镇次低收入层(俗称夹心层)居民生活状况令人堪忧。城镇夹心层居民是指收入介于低保层与平均收入线之间,家庭成员构成多为城镇下岗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低收入群体。2011年城镇夹心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159元,即月均1263元,  相似文献   

14.
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2005年末常住人口为9248万,居全国第二位;山东也是一个农业大省,2005年农业增加值为1927亿元,居全国首位;山东又是一个农民大省,2005年农村居民为5086万.占总人口的55%。由于山东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农民大省,所以山东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任务特别繁重,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全国的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为了科学评价我省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山东省统计局根据国家统计局下发的全国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对山东全省和17个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进行了监测和评估。从监测的结果看,山东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2005年山东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50.1%,也就是说,从2000年开始,山东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走了一半;恩格尔系数降到39.8%,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开始向更加宽裕的小康迈进。  相似文献   

15.
徐洪 《青海统计》2007,(10):27-2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尚只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且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人文、资源、环境等指标,这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伴随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大力推动,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进入21世纪,为了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把21世纪头二十年正式确立为“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且明确这一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宁夏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详实地反映宁夏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提供统计服务,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和测评方法》,对2008年宁夏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进行测算。现将测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陈健 《青海统计》2005,(7):13-14
根据国家农调总队制定的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我们对2004年青海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了科学地监测和评价山东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山东省统计局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发的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对2005年全省及17个市的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进行了测算,并联合发布监测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正面临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对河南省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改善河南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