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周时期,关于家族的礼和刑已经初具规模。礼和刑在一同纳入律之前都扮演着法律的角色,实现着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西周时期关于家族的礼刑制度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家族法律制度的基石,深刻影响着后世家族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家族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西周时期礼和刑中的家族制度进行梳理和探讨.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在形成之初所具有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论射礼兴衰与文化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射礼起源于原始狩猎文化中的射禽鸟类活动。这种竞技活动在西周时期演变为周天子威慑诸候、维护中央集权的手段。春秋时期,经过儒家的阐释,射礼礼仪又成为检验人们道德修养的准则。射礼活动一直沿续至清代。  相似文献   

3.
射礼是西周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礼中属于嘉礼。射由技术到礼制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射由实用性演变为政治性的历史过程。《三礼》中关于射礼的记载很多。西周时期青铜铭文所记射礼,有大射礼、宾射礼和燕射礼;有射礼进行比赛和教化的专门场所——射宫;足见射礼在西周社会的重要政治地位。西周射礼与《仪礼·大射仪》在参射人员的等级上、具体注重的射事内容和射礼的作用功能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从西周早期的大射礼、宾射礼向晚期燕射礼的转变,从青铜铭文中的射礼注重“礼”到《仪礼·大射仪》注重“仪”的转变,暗涵着西周礼制的逐渐松弛、礼乐文化下移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4.
试论礼与中国传统文化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模式。西周的礼乐文明是这一文化模式的上古形态,汉代礼文化的重建完成了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开端的文化转型。此后,礼文化通过对一些新的、外来的文化要素的不断整合、吸收,保持了自身内在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和统一。礼将整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制度规范和精神心态融为一体,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准乎礼”是唐律的鲜明特征。它的形成既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又有深厚的文化根源。唐律的制定以礼为指导原则 ;唐律的条文大多源出于礼 ;唐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为礼左右。以礼入法在唐代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对“一准乎礼”不能拘泥 ,必须有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导致东西方文化碰撞愈加激烈 ,信息化加剧了东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这样的大提前下 ,文化的提升是商品经济社会一切竞争行为的后盾 ,这在艺术设计领域显得尤为突出。因此 ,重塑文化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历史的角度看 ,设计与文化原本就有着不解之缘。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礼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制度和规范,而且还包容了与这些制度和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为贵"是"礼"的根本精神.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开放的胸怀,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6,(3):8-12
汉代礼的教育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朝廷居于主导地位;二是地方官在对民众和僚属的教育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三是官学、私学及家学是礼教育的重要途径;四是西汉礼的教育强调皇权威严,而东汉则更突出尊卑有序的官僚礼制和家族之礼,两汉礼的教育理论不断成熟;五是汉代礼的教育不仅创造了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培养了高素质的官僚队伍,提高了各阶层的文化修养,而且促进了边远少数民族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9.
师生之礼作为我国传统“礼”的一部分,在民国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从师生之礼的称谓、内容、形式、对象、关系五个方面着手,从孔颜师生之“博文约礼”这个层面来探讨师生之礼的转变,从而体现出民国师生之礼的时代色彩和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礼不是儒家的独创,而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和根本特征。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与传统礼法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碰撞与融合。“违礼损化”成为反对方攻击佛教的首要理由。佛教学者通过援礼入佛,以礼护法,在佛教哲学、伦理思想、宗教说教、戒律仪规等方面对印度佛教加以变革,不惜改变原始教义来弥合佛教与传统礼教的差异,体现出对“礼”的依附与调和。在这个意义上,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也即礼制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