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虎 《河北学刊》2023,(6):57-63
汉代的和亲存在直接的、单一的和间接的、双重的两种类型,以前者为多,后者为少;汉代和亲的基本属性是婚姻外交,其特征是两个国家的君主之间以对等性关系通过条约或协议而规定双方权利义务的政治性联姻;和亲并非中国古代独有的现象,而是通行于古代世界的一种外交方式,并非源自某一个地方,而是在许多文明古国都存在过,具有普世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一) 目前,有关形式逻辑的小册子中,大都把概念定义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我认为这个定义值得商榷。因为这可能引起这样的误解:概念只有一种,而不能是两种。但是这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逻辑学研究的成果。我们知道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黑格尔就明确地把概念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抽象的概念,又叫形式概念或知性概念;另一种是具体概念,或叫理性概念。对黑格尔这样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向北亚族群或国家提出和亲时,往往是处于较弱的形势,因此希望通过"和亲"获取和平。以西汉为例,据文献记载可知武帝以前汉匈"和亲"的次数为8次,通过对其内容分析,并结合汉匈双方对和亲的态度,能确定武帝以前和亲的本质为"岁遗"而非通婚。从汉匈关系的转变等视角来看,当时明显存在匈强汉弱的不对等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经常有熟悉和不熟悉的同志问我为什么对研究和亲有这么大的兴趣,我认为:第一,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现实服务,就汉唐和亲而言,可以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亲的背景、性质、特点、作用的全面透视,使人们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为加强民族团结、密切各民族间的关系提供一些借鉴。所以,和亲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第二,汉唐时期的和亲突出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因此,抓住和亲,实际上就找到了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关键和突破口。新中国成立后,和亲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其它学科相比,仍显得不够深入,仍有不少模糊认识,仍有不少处女地需要开垦,仍有不少领域需要拓宽。所以,和亲研究  相似文献   

5.
西汉时期,商业资本的活跃与农民的破产流亡,都是比较显著的社会现象。当时的商贾大者往往财至万金,成为社会上“蹄财役贫”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农民的破产流亡现象在文、景时期就已存在,西汉中期以后,更往往以数十万、数百万的规模出现。对于这两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认识呢?传统的看法认为,商人的兼并,是造成西汉时期农民破产流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把它与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兼并相提并论。还有人认为,“流民的出现,是当时生产关系的必然结果,只要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人奴隶主就必然要兼并农民,农民失掉土地就必然流亡”。因此“商人兼并农民,农民破产,情况越来越严重,成为政治上社会上的大问题”。这实际上就是把商人对农民的兼并,看成是造成农民破产流亡的主要原因了。这种看法是否符合西汉的历史实际呢?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认识西汉的商业资本与小农经济之间的关系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张弘 《齐鲁学刊》2002,(6):127-133
西汉时期的工商管理政策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前期 ,黄老主要的工商思想先后得以付诸实施 ;中期 ,实行的是剥夺工商权益、强化对工商业干预控制的管理政策 ;后期 ,则是随着盐铁会议的召开而对工商管理政策加以调整。经过以上三次较明显的波动和摇摆 ,在政治干预的总前提下 ,呈现出以暴力色彩浓厚的干预到经济手段逐渐加强的层次变化 ,而这一变化恰与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体同步运行  相似文献   

7.
当代自然科学,特别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在自然科学界和哲学界又重新提出一些古老的问题: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吗?科学理论是对外部对象的客观反映吗?围绕着这些问题,自然科学家之间,哲学家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这场论战实质上是关于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知识的客观性问题。因此,澄清客观性的含义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客观性一词包含着三个层次的不同含义,第一,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性;第二,认识论意义上的客观性;第三,知识论意义上的客观性。这三个层次上的客观住所界定的对象不同,范围不同,因而含义也不一样。由于这三者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因而容  相似文献   

8.
齐、鲁自古不同,延至秦汉尽管仍有差异但皆以礼义闻名。西汉时期齐鲁之地以其雄厚的知识资源和人才优势深切地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但同时自身也受到当时社会大势的影响,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种交互的影响中,齐、鲁最终合流于经学之下。在社会整体风气的影响下,齐地变化不大而鲁地则受到巨大的冲击,大体上呈一种鲁地齐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西汉时期,梁国是最大的诸侯国之一.梁处在西汉王朝的都城长安与东方的交通要道上,是咽喉之地,也是维护西汉王朝的屏障.西汉王朝十分重视梁王的人选,每一朝皇帝,总是把自己最信任的宠子或宠弟分封在梁.西汉梁国兴衰是西汉王朝专制主义皇权发展强化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展包日渐鼓胀。金融意识的渗透使人明白,手里有了余钱就应投资,以利增值。眼下投资的途径很多,如银行储蓄,购债券,炒  相似文献   

11.
本期发表了丁柏传同志的文章《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评价新论》一文。为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史学界有关中国民族史上“和亲”问题的论述,特摘发陈育宁同志发表在《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的文章《论历史上的和亲》的有关论述,以供参阅。  相似文献   

12.
论隋唐和亲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隋唐和亲的特点崔明德和亲亦称“和蕃”,自汉迄清,至少有150余次。自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和亲”之后,历代“正史”都留下了珍贵的和亲史料,许多史家对和亲也作过客观或比较客观的叙述和精湛的分析。中外学者对此也作了不少的探索,涉及了和亲的许多方面,但...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和亲,通常是指中原朝廷的皇帝以尚公主、降宗女、赐嫁妆的形式与游牧民族的君主联姻,也指游牧民族的君主之间采取同样的形式实行联姻。这是历史上各民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自汉代提出并实行后,便形成为一种延绵不断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始终,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这种和亲,作为各民族统治阶级的一项政策或策略,不同于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民间通婚,它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包含着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关系的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14.
西汉时期,徐闻古港对外贸易繁荣:贸易规模的庞大、贸易形式的多样、贸易物品的丰富、物品来源地的纷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众多。西汉以徐闻古港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古代王朝对外开放、友好交往的友谊之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杜甫的全部和亲诗一一进行编年考证与诗旨阐释 ,进而把杜甫的和亲诗放在纵横坐标系进行宏观上的审视与把握。横向考察、比较了杜诗中所有涉及胡汉关系的诗歌 ,论述了它们的阶段性特征与作者反对和亲的基本立场 ,以及作者“德政怀远”的民族文化观 ;其次将杜甫的和亲诗与唐代不同阶段诗人的和亲诗进行纵横比较 ,突出了杜甫对和亲诗题材的开拓之功 ,以及咏史与述怀、即事名篇等创作方法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学术界在对爱因斯坦的道德和伦理思想的研究和宣传中,把爱因斯坦塑造成为一个可疑的“圣人”形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研究者对爱因斯坦的道德和伦理思想的片面理解。爱因斯坦的人生经历、科学追求和哲学思想,是他的道德和伦理观念的思想背景。在爱因斯坦的道德和伦理思想中,除了他所主张的那种以“利他”为核心的道德和伦理外,还有一个他所没有意识到的以“自由”为核心的道德和伦理。爱因斯坦的以“利他”为核心的道德和伦理,与他的以“自由”为核心的道德和伦理,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道德和伦理。爱因斯坦的以“利他”为核心的道德和伦理存在着先天的缺陷,因而他的以“自由”为核心的道德和伦理,是对他的以“利他”为核心的道德和伦理的合理补充。  相似文献   

17.
论隋唐时期和亲的影响崔明德和亲亦称“和蕃”,自汉迄清,至少有150余次。自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和亲”之后,历代“正史”都留下了珍贵的和亲史料,许多史家对和亲也作过客观或比较客观的叙述和精湛的分析。唐宋以降,不少“会要”或“类节”为和亲列了专条,如...  相似文献   

18.
姚大志 《社会科学》2012,(2):132-138
麦金太尔以历史主义闻名于世,但是为了避免陷入相对主义,他不得不一再修正自己的观点,以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版本的历史主义:第一种版本的历史主义初现于《德性之后》,第二种版本的历史主义体现在《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而第三种版本的历史主义表现于"道德相对主义、真理和证明"之中。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术界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马克思的学说只注重社会而轻视个人,萨特在理论上强调个人问题,正好填补了马克思学说的不足。这种观点究竟是否符合事实呢?具体来说,马克思是否真的轻视个人而注重社会?如果不是,那么他在个人方面究竟提出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萨特对个人提出了哪些问题,是如何提出和解决的?萨特和马克思在个人问题的提法和解决上有什么异同?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比较考察。  相似文献   

20.
<正> 广大西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以及内蒙古西部,历史上曾活动有众多的古代民族,如月氏、匈奴、车师、乌孙、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吐谷浑、吐蕃、瓦刺、蒙古等等,它们对西北地区的历史乃至中国和世界历史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我们称其为西北民族。西北民族间的和亲,作为它们政治活动的一部分,在从汉到清初(公元前206——公元1636年)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产生极为深刻而有积极意义的社会影响和作用,是整个和亲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此作初步探索,以补有关和亲研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