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从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人的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而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这是人的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究竟是怎样实现的?这个问题至今尚在讨论之中.本文就其中的中心环节问题,方法论问题,模式问题发表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第二次飞跃是一个过程,它是以环节系列为其中介的.第一次飞跃是一个抽象化过程.飞跃的中心环节是感性认识.通过实践活动,人们的认识从一般意义上说,依次经历了“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  相似文献   

2.
按照传统的流行观点,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感性认识,再经抽象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之后,就能直接拿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了。譬如常见的说法: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理论的问题;而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即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解决的是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实现理论的问题。似乎在第二个飞跃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继续认识的问题。不错,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是有一个指导与被指导、检验与被检验的问题;认识过程的这第二个飞跃,也的确主要解决的是人们改造世界、实现理论的问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理性认识与未来实践活动的关系,实际上并非仅仅只存在着指导与被指导、检验与被检验的关系,而同样客观地存在着一个继续认识的问题。这个认识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首先是处于理性认识与未来实践活动“中介”阶段的认识活动,其次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认识活动。后者一直为人们所肯定,而前者始终被人们所忽视或否定。为此我们着重谈谈前一阶段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之后,并没有完结,人们的认识“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还是非十分重要的一半,更重要的是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实现第二个飞跃。过去我们恰恰对认识论这一重要理论问题研究不够。理性认识怎样向实践飞跃,需要通过那些过程或环节,弄清这些问题不论对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本身和人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毛泽东同志把这一认识过程简明地概括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来(或实践——认识——实践)这样两个飞跃的过程.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第二个飞跃的重要性,他说:“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①他认为认识运动只说到理性认识为止,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一半,更重要的还是后一半,即从认识到实践.那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呢?它是不是可以从理论直接变为人的实践活动呢?如果说前一个飞跃过程是经过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也有的同志认为经过了感性、悟性、理性三个阶段)那么后一飞跃过程是否也有几个发展阶段呢?  相似文献   

5.
人们由实践回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按照认识机制的不同和认识程度的高低,应该分为几个基本的认识阶段?对此,我国哲学界近年的讨论意见纷纭,各言其是。大体可归纳为两种意见。一种是“两阶段”论,即第一阶段为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为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理性—实践”。另一种是“三阶段”论,但具体分法又各不相一。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知性—理性—实践”;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直觉认识、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直觉—理性—实践”;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检验与发展认识”,写成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将人们的认识运动分为第一次能动的飞跃和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指出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为什么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加重要、更加伟大呢?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论证存在一定的分歧意见。本文作者认为,第二次飞跃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实现思想,改造世界。并就如何实现第二次飞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发现矛盾;2.确定目标;3.进行试验;4.选择手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转化的阶段、形态和基本模式。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的认识从单纯理性认识,经思维的创造性建构,转化为理想化含理感性认识,再经实践操作,使之转化为现实性含理感性认识。这是理论向实践飞跃过程的三次飞跃的主体的内在认识机制。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中国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和东北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于1988年7月27日至30日在长春联合主办了“毛泽东思想学术讨论会”。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1.关于对第二次飞跃的评价少数同志认为:与第一次飞跃相比,第二次飞跃不能成立。飞跃是质的飞跃。第二次飞跃没有新的质的规定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论断所反映的原理与第一次飞跃是同一思路,  相似文献   

9.
知与行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毛泽东对它用辩证唯物论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变革。在认识来源上,阐明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来源于实践,摒弃了主观唯心的修心说和格物论的直观性。在认识过程上,阐明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这是知行观的重大发展。在认识真理标准上,批判了主观真理论,提出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对知行统一论作了批判改造,提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人们的思想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思想同客观存在的符合。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个人时时处处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正确的,或者说的话“句句是真理”,是完全不可能的。“句句是真理”是完全违背辩证唯物主义所阐明的人的认识规律的,是完全、彻底反辩证唯物主义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正确思想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它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可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正确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一开始只能认识到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就是所谓的感性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多次,人们的认识可以产生飞跃,从感性认识进而为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1.
作为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所把握到的事物本质的认识,它是抽象的观念、理论,具有间接性、抽象性,而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它是具体的活动、行动,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因此,理性认识不能直接应用于实践。那末,理性认识是怎样回到实践中去的呢?在理性认识之后是否存在着一个能够直接应用于实践的认识阶段呢?如果是存在的话,这个认识阶段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第一次把认识过程概括为两个飞跃的理论,即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革命实践这样一个辫证认识运动的理论。毛泽东同志关于认识过程第一个飞跃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内容,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哲学界正在进行探讨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是对实践活动,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拟谈谈对我这个问题的看法。为了探讨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我们首先不妨以实践飞跃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作为借镜,进行反思,这对于探讨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中间环节,大概是不无启发的。  相似文献   

14.
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哲学界正在进行探讨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是对实践活动,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拟谈谈对我这个问题的看法。为了探讨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我们首先不妨以实践飞跃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作为借镜,进行反思,这对于探讨从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中间环节,大概是不无启发的。  相似文献   

15.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认识或理论直接作用于实践,而且通过一个中间环节-实践理念实现的。所谓实践理念是主体在观念中建立起来的关于实践的观念模型。实践理念仍属于认识的阶段,但与单纯反映客观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理论理念(理性认识)不同,它的形成是客体规律与主体需要相结合,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过程,实践理念是主体在观念中对客体的一种特殊创造,它一经确立,就具有可行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为此而制定的一整套路线,方针,政策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理念。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理性认识是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勿庸置疑。这里不再赘述。 人的思想中除了理性认识外还有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思想中  相似文献   

17.
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只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而不是三次飞跃。用社会主义机制来看待这一问题可以一目了然:从马克思到毛泽东都是社会主义发生机制时代的领袖,他们的理论都是属于第一次飞跃的范畴;邓小平则是社会主义发展机制的发现者和实践者,邓小平理论属于第二次飞跃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实现“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的“第二次飞跃”,靠的就是实践。实践所强调的是“精神”、“思想”的具体化,使之成为富有个性的存在和易于操作。实践的这一特点,其过程可以比喻为“有的放矢”的过程。如果我们只赞叹“好箭!好箭”,而迟迟不去拿它射现实之“的”,那么我们就说这只有“好箭”(暂且称其为“好箭”)的理论,而无“射的”的实践,这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这一分离的结果,是从根本上丢掉了“第二次飞跃”。而我们如果“有的放矢”地去实践了,其中也还有个“打中”、“没打中”的问题,即打得准不准的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不是一次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次飞跃,邓小平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二次飞跃。列宁、毛泽东所实现的飞跃是使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但它不是“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只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二次飞跃作了历史的准备。  相似文献   

20.
合作,中国农民的必然选择文/丁希滨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和农村改革“两个飞跃”科学论断的英明和正确。在稳定、完善第一次飞跃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实现第二次飞跃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根据小平同志的论断,第二个飞跃是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