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以土地税为主的赋税制度的设计、变革对于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政权的生存至关重要。根据中国古代四次里程碑式的赋税变革历程,对影响变革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求寻找有益于当今社会税制健全完善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历史典籍为根据,结合出土文献,对彻法、作爰田、"三农"等中国上古时期的农业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究。认为彻法是一种作田法,而非是赋税征收的一种方式;作爰田即把一亩地分成两块,轮流耕种;《周礼》中的"三农"不是指三种土地,而是指上、中、下三等人口多少不同、授田数量有异的农户,代指农民。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赋税结构变化与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赋税结构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内容, 它与近代化的推进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过程。探索近代中国赋税结构变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对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本质和明确赋税结构变化的影响作用, 对正处在致力于完成近代化历史任务的发展中国家都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此,严复本着"富强"中国的目的将亚当·斯密的赋税思想引入中国。在赋税理论上,严复对英国议会掌握税收大权的税制理论赞成有加,但同时严复又用治人者和治于人者的思想分析中国皇帝征税、臣民纳税的合理性,这显示了严复思想的不足之处;在赋税原则上,严复对斯密的"平等"、"确实"、"便利"、"节省"税制四原则大加赞赏,主张中国税制采用"平"、"信"、"便"、"核"四原则;在赋税来源及用途上,严复与亚当·斯密都主张赋税在为国家提供财政收入的同时要惠及于民,但在赋税的来源上,尤其是在对工资征税的问题上,严复与斯密的观念又不完全一致。通过对严复与亚当·斯密税收思想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严复对挽救晚清危局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宋代醋的生产始终处于官府的控制之下。北宋晚期,抑勒配卖官醋逐渐演变成白科;到南宋醋息钱已经完全赋税化了,成为地方杂税。醋息钱赋税化过程是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中商业利润演变为赋税的普遍现象的一个缩影,这一现象是导致民族手工业不能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作为上层建筑的乡镇政权正在面临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对乡镇体制整体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别,分区研究,对于发达区域乡镇,可考虑改乡镇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而对于不发达乡镇,考虑维持乡镇体制不变,实施精乡(镇)强乡(镇)战略。  相似文献   

7.
宪政是一种立宪秩序,任何秩序的形成都是无数醒目与不那么醒目以及不醒目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常常是不醒目的因素蕴涵着无穷的契机与能量。表现为赋税的财产,往往关系着国家兴衰、朝代更迭。尤其在宪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表现为赋税的财产更是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赋税的本质是国家政治权力对公民所有的财产的无偿征收,财产所有权的确立使国家在征收赋税时不得不经得所有者的同意,而以此为契机,公民得以与国家展开制度上的博弈。由此衍生出统治需要征得同意、权力应当受到限制等宪政理念及制度。英国宪政的历史有力地昭示了这一道理。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明代土地和赋税的论述发现,封建王朝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征收赋税,兼并土地;封建官吏也打着朝廷的幌子,利用兼并土地、提高折收比例等手段任意盘剥农民,从而造成农民贫困和脆弱。之所以会如此,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缺少对朝廷权力的制约。故在中国古代社会,根本不可能出现像欧洲那样的富裕农民阶层。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英国赋税通史”的阶段性成果,各子课题负责人基于方法、视野的考量,根据笔谈论文的特点进行了选题,力求将自己新近的思考呈现给读者。笔谈主要对英国1610年的“大协议”、西欧绝对君主制时代的税收变革、新财政史学从“领地国家”到“税收国家”的概念与理论、西欧现代税制的建立、西欧中古早期税制的特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有的问题国内学界还没有研究;有的问题国内外学界虽已有研究,但在作者看来,概念生成和理论建构还存在问题,于是介入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体看来,笔谈的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希望能对英国乃至欧洲的赋税经济史、政治制度史、文化史的认识和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元末明初的战乱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给陕西的农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大量土地荒芜,人口逃亡。明王朝在平定陕西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改善民生的措施,包括开垦土地、兴建水利、减免赋税和赈济灾民,还有明代初期政治清明与外部环境稳定,使得陕西地区的农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