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朴趾源是十八世纪朝鲜北学派著名学者。他于乾隆四十五年八月随朝鲜祝寿使团来到热河,并在其日记体纪行文《热河日记》中对热河之行做了详细记录。本文以《热河日记》为中心,对朴氏的热河之行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2.
朴趾源是十八世纪朝鲜北学派著名学者.他于乾隆四十五年八月随朝鲜祝寿使团来到热河,并在其日记体纪行文《热河日记》中对热河之行做了详细记录.本文以《热河日记》为中心,对朴氏的热河之行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3.
《明史·西番诸卫传》是18世纪初我国第一部安多藏区史,它从中央政府对安多藏区经营开发的角度,记录了明代安多藏区的变迁。其学术地位和文献价值应予重新认识,充分估价。明王朝在继承元代统治格局的基础上,设立了“西番诸卫”。西番诸卫实施军政合一、“土流参设”、“岁一朝贡”和尊崇藏传佛教、以金牌信符官方垄断茶马贸易等政策和措施,强化了明中央政府对安多藏区的控制。作为元明清治理藏区的中介环节,明代对西番诸卫的政策上承元代格局,又有许多创造性、建设性的拓展,开启了清代以府县区划管理安多藏区的先河。因此,明代西番诸卫是安多藏区历史变迁中的重要阶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从很大程度讲,文化人类学对于经典文化意象的破译,有待于更为扎实深入和独具创意的研究.安田喜宪教授的《蛇与十字架》不仅选题新颖、寓意深刻,而且通过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和多重证据法的使用,在对比东西文明、彰显历史深度的同时,造就了民族性和现实性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5.
<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不仅对中国自杀问题作了研究,更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价值观作了更深刻、细致的理解.该书通过对自杀案例的描述和分析,呈现出了乡土中国人过日子的一个基本准则--礼,活着的价值--义.  相似文献   

6.
7.
刘志 《青海民族研究》2006,17(2):103-105
本文从法制角度出发,论述清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法律制度,以阐明西藏从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8.
清朝经营川、藏与达赖出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英国侵略西藏 ,其最终目的正如荣赫鹏于 1 90 3年给英政府的一份备忘录中所言 :除占领西藏以北阻挡沙俄南侵 ,以免危及印度外 ,还可以策应英国在四川的经营 ,使英国势力从东到西联成一片。① 可见英国侵略西藏是以此地作为阶梯进窥我国四川等地 ,妄图霸占我国西南地区。鉴此 ,清朝为巩固西藏边防 ,防止英国侵略势力的扩张 ,命张荫棠赴藏整顿藏务 ,同时令其务须经营川边 (西康未建省前 ,名曰川边 )和四川各土司之地。川边地区清朝先未派官员经营 ,而由该地之土司、呼图克图及由西藏所派遣之官员分别管理。巴塘为土司所辖 ,如驻藏大臣有泰于…  相似文献   

9.
车明怀 《西藏研究》2012,136(6):23-39
西藏是清王朝的西南边疆重地,历代皇帝都高度重视驻藏大臣的选派。到了晚清时期,驻藏大臣及其藏事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原因是晚清经历了太多的变局。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对藏内上层分裂主义势力的精心培植,清朝末年西藏滋生出一股分裂的潜流,这些潜流随着形势的变化日益膨胀,而驻藏大臣由于缺乏清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无力应对帝国主义的讹诈和抑制分裂主义势力的膨胀,以至酿成了晚清驱逐清兵、拉萨满汉商民和驻藏大臣的悲剧。驻藏大臣及其制度到了晚清,已经不适应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鼎革管理西藏的方式已势在必行。晚清变局中的驻藏大臣的遭遇及其驻藏大臣制度的终结,可以看到中国近代西藏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联,同时也给后人昭示了改革驻藏大臣制度的迫切性和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张荫棠筹藏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在政治上,张荫棠主张构建多民族国家,维护中国在西藏主权.张荫棠的经济民族主义突出表现在"商战"方面.尤其是在西藏地方茶叶市场与英属印度的争夺上;提出西藏地方经济自给论.张荫棠的文化民族主义表现为:加强藏汉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重视教育,主张改良西藏地方风俗.张荫棠的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应该给以"了解之同情",不能简单指责为大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1.
据文献资料载,达赖和班禅作为藏传佛教两大活佛系统,在清朝治理西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从捍卫国家主权,反对外敌入侵;加强地方团结,维护西藏稳定;拥护朝廷决策,维护中央权威等三个方面对班禅系统在清朝治理西藏中的作用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中朝关系史的角度,对17世纪朝鲜人流入中国东北的主要渠道及其对后金(清)社会农业、手工业、军事、文化等诸方面的影响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清朝驻兵西藏,是中央政府行使主权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加强对西藏地方兵制的完善和管理,也是中央政府行政体制中的重要一环.文章通过对清代西藏地方兵制的体制分析,从中揭示出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及其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的作用,使后人对西藏地方兵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扎洛  敖见 《民族研究》2012,(4):77-85,109,110
史载布鲁克巴第十六任德布王希达尔在第一次英布战争中败北,又遭政变之乱,无处立足,只好流亡西藏寻求庇护。然其赴藏之后落脚何处,有何作为,归宿如何,前人鲜有论及。本文利用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历史档案,勾勒希达尔在藏活动的大致轨迹;并通过档案解读,揭示了在中国西藏与布鲁克巴的宗藩关系中,御侮、靖乱、册封、纳贡等责任义务关系的具体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15.
冯智 《西藏研究》2009,114(2):1-12
清代,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占据统治地位,"政教合一"制政体和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贯穿这一时期的整个历史.在清中央政府多层面的管理下,西藏地方各个时期的政教建制和沿革等方面都突出了清代的变化和特点,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西藏人民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总揽此段历史,认识其特点,对清代西藏地方历史及社会的深入研究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末,随着近代中文报刊的兴办,朝野筹藏观逐渐趋于成熟,对中央政府的西藏施政也起着指引和参谋作用。但国内舆论低估了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使国人对西藏新政带有盲目乐观和自大的倾向,对政府改革走入误区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