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观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能否大众化,重要的不仅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本身,而更在于"现实"存在着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观前提,即研究者是否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之上.当今时代,国内外任何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不论"真实"的世界观前提如何,都只能扛起人民利益的旗帜,所以,区分不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真实世界观前提就成了当今时代的重要哲学课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其实是中国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问题,命题本身就包含着两个问题,即"化"什么和怎么"化";前者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对象和内容,后者回答所遵循的方法和路径.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还需要澄清一个前提,即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这个看似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却一直作为问题存在着,这是因为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时已先迷失了作为主体的自我.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然主体,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社会现实实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当代价值,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西学东渐不仅客观上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历史前提,而且引发了中国哲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革,推动了中国哲学从古代传统向近代传统的转变,从而使得最初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通过中国化而对接上中国哲学传统和转化成中国哲学,并由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中国现代哲学的建构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可能。因此,可以说,没有西学东渐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深入研究西学东渐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之间的密切联系决不意味着它是西学东渐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本身并不属于西学东渐的范畴。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各种西学具有不同的理论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具有不同的目的和社会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具有不同的结果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4.
伊丽娜 《学术交流》2020,(10):21-28
18世纪初,中国传统儒学开始传播到俄罗斯,俄罗斯学者从最初的儒家经典文本译介到后来对儒学的本质、功能及当代价值等进行探究,使儒学在俄罗斯获得了一定的传播和影响。俄罗斯学者出于了解中国、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的合作,以及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等目的给予儒学以特别关注。他们对儒学本身的价值内涵、儒学是否为宗教、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当今中国治国理政中所包含的儒学因素等问题进行了重点关注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种视野中的儒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地前瞻21世纪儒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哲学是在西方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其路径主要有三条: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欧美科学哲学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的科学哲学;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和"东方文化主义"则构成了中国现代保守主义思潮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背景。中国现代保守主义思潮又包括两个流派:其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形成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新儒学;"其二则是政治保守主义的"三民主义哲学"及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6.
宋绪富 《社科纵横》2012,(10):13-14,2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命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同时在该研究的各个方面又是一个疑点重重的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命题的基础性难题即其自身理论同一性的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逻辑前提的分析等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现实性问题,尚存在许多值得继续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关学·南冥学与东亚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从张载的易学、礼学、主体精神等角度深化了关学研究,反思了唯物、唯心研究模式;从南冥学的理学渊源、与李退溪的比较、社会思想、文学研究等角度丰富了南冥学研究;从儒学与东亚文明、儒学的现代化、新儒学的当代发展等方面,深入到了儒学研究的前沿,讨论了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儒教问题、中国哲学的体用问题等。本次会议对深化中国哲学前沿问题研究、加强中外哲学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哲学能不能成为科学?这在今天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1].它涉及对哲学的理解.而大家知道,"什么是哲学"是哲学家们至今争论不休而且争论本身就集中反映了哲学研究水平或状况的复杂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哲学,并把创建这样的哲学视为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现在看来,这样的说法本身不够"科学",因为它把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大地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9.
2000~2001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方面延续了前两年的共同课题,即对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历程的反思、总结和对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前景的展望;另一方面在一些新的方向上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问题、方法和形态,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等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人类法律思维的宝贵结晶.要增强中国法学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彻底性,就须积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中国化--使之与中国法制建设和法学发展有机结合,为构建和发展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的中国当代法哲学和法学理论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应该努力探寻马克思主叉法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条件、环境、方式、途径、步骤等重要课题,即厘清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历史功绩和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维度和实践依据、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及法学发展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向何处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长福 《求是学刊》2003,30(4):13-16
作为一种具有学术性的意识形态 ,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包括其哲学 )研究目前正面临一种危机———一方面 ,其服务于政治实践的成效在下降 ,另一方面 ,其学术水准已明显逊于一些主要的邻近学科。“向何处去”的问题就此显现出来。要克服危机 ,这种研究就必须走向意识形态取向和学术取向的相对分离———前者完全以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政治需要为转移 ,后者则一心求解这个领域中长期积淀的学理问题 ,二者间可形成一种互补结构。其中 ,学术取向的研究应走向与其他学术领域的深度关联 ,走向与国际论坛的积极互动 ,走向观点独立的反思性探讨 ,走向学理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开展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的讨论。人们对重大问题的不同看法,表现了对哲学性质和功能的理解等哲学观的差异,特别是对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理解的差异。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终结了理论形而上学,但保留了传统哲学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理想,保留了传统哲学超越的形而上学维度。只有进入和保持在哲学思维方式的水平上,才能有哲学意义和性质的重大问题研究,哲学思维方式仍是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伟 《唐都学刊》2013,(6):122-125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国际社会日益受到重视,在中国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外学者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中,从“生态危机、生态文明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建设性与过程哲学的理论研究”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不同学科的契合”三个方面展开了细致的讨论,不仅深化了中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也推进了中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发展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4.
当前要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必须坚持理论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上下功夫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必须坚持先进性 ,在代表“发展要求”和“前进方向”上下功夫 ,使理论研究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在落实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上下功夫 ,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必须坚持牢记宗旨 ,在代表根本利益上下功夫 ,把科学回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面向社会、推动普及 ,在促进领导干部掌握基本知识、增强执政能力上下功夫 ;必须坚持贯穿全部、统筹全局 ,在全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必须牢牢把握四个突出 :突出现实 ,贴紧要务 ;突出重点 ,破解难题 ;突出优长 ,打造精品 ;突出创新 ,繁荣学术 ,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主义作人道主义的理解,在当下的学术界和政治生活(意识形态)领域还颇有市场。尽管这种理解有其现实必然性和必要性,但人道主义的理解方式在总体上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有限的、确定的意义上可以承认人道主义的合理思想,但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只能降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模糊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16.
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提示了种种可能的思路,但它与政治实践相脱离的这一根本缺陷,以及其内部的张力和冲突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范畴的简单转换,更不是用中国传统哲学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这个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建构中国马克思学绝不能忽视实践对文本的任何一种重读,对哲学体系的任何一种重建,在根本上是现实的实践活动所激发的。  相似文献   

17.
孙应帅 《创新》2012,6(5):12-15,126
近几年,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指示,这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从某种角度理解,其具体涵义可以理解为是中国实践、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就是中国实践、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关指示精神为指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8.
胡风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范畴的文艺思想有其哲学和美学基础。这种哲学美学基础的形成既有着复杂的自身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的背景 ,也有着作为理论话语资源上的复杂的理论背景。但胡风确实又力图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来理解文艺的哲学和美学问题。本文通过考察胡风关于作为主体的人的论述和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论述 ,对他的主观战斗精神与创作主体的观点进行哲学和美学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本体论不仅仅是哲学必须给予回答的问题 ,更是一种哲学解答问题的方式。作为哲学所独具的思维方式 ,本体论并没有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立足于实践开拓的哲学新视野而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在一般意义上去弘扬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而是攫取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 ,将集中反映了物质与意识对立统一关系的“人”作为理论观照的焦点。正是这一理论视角的转移 ,充分展示了新唯物主义既根本区别于唯心主义 ,又完全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全新致思理路。基于这一全新的人学本体观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即实践出发 ,建构起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 ,在“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新的理论层面上更进一步地展现出了深刻的人学意蕴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提示了种种可能的思路,但它与政治实践相脱离的这一根本缺陷,以及其内部的张力和冲突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范畴的简单转换,更不是用中国传统哲学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这个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建构中国马克思学绝不能忽视实践对文本的任何一种“重读”,对哲学体系的任何一种“重建”,在根本上是现实的实践活动所激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