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农地产权流转的主体和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产权流转是城市化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农地产权流转中,需要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如土地流转中的各种参与主体以及如何平衡各种关系.笔者试图运用各种资料就农村土地产权流转的主体进行分析,解释不同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对土地流转中需要坚持的一些原则,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全国25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探讨产权安全性、产权认知对农户土地流转高意愿低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土地流转意愿向行为转化需要一系列条件来支撑。当地权稳定性较高时,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可以顺利转化成行为,反之则不能;确权使得农户的土地产权更加明晰,进而可以促进转入户土地流转意愿转化为行为,阻碍转出户土地流转意愿转化为行为;与此同时,农户自评的村级流转管制也产生与确权相同的效果。据此,提出应当在维护地权稳定性的基础上,规范土地经营权交易市场,发挥村集体优势,为农户进一步参与土地流转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刘若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40-145
以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为基础分析三权分离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基于三权分离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三权是我国农村土地的特征,以三权分离的视角去思考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找到解决各种问题的入手点,从而得出在土地流转工作中应充分考虑"三权"特征,坚持三点原则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徐美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1-10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结构具有三方面特征:农地所有权主体的土地权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弱化、土地产权存在着较大范围的公共域、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不够完整。在这种产权结构约束下,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未来预期收益远高于现期收益,土地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在整个产权结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会对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土地的剩余索取权价值包括社会保障价值、资产投资价值和未来增加价值。由于在现有制度安排下农户只能获取土地增值收益的小部分,因而农户倾向于采取等待策略,即拥有土地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土地流转差异,主要形成原因在于土地剩余索取权价值的实现程度不同。应该改革现有土地产权制度,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化建设,给予农民包括剩余索取权价值在内的土地流转收益,加快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速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农地流转合法有序地进行,运用法学和社会学理论,分析了当前国内农地流转在思想观念、基本制度、运行机制和流转动力等方面所面临的多重障碍。分析表明:从宏观规制方面坚守农地流转的基本原则,完善农民权益保护层面的利益协调,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安排好农地流转配套机制,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构建高效、规范的农地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框架下 ,两种不同用途的土地流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景象 :激而不活的农地流转与禁而不止的建设用地流转。集体所有制是农地和建设用地共同的产权基础 ,其固有缺陷 ,如“内公外私”、产权主体不明、权利束残缺等造成土地使用权交易成本高昂 ,构成了农地和建设用地流转的共同障碍 ;其产权制度的显著差异产生对农地和建设用地流转的不同激励 ,从而形成土地流转状况的强烈反差。 相似文献
7.
国际视角下我国政府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玉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88-93
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关系到中国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是中国政府近年来面临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由于土地产权不明晰、流转程序不规范、流转市场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缺失、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中国农地流转的总体水平偏低,农户分散化经营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地撂荒现象依旧存在。国外经验表明,土地流转离不开明确的土地产权、成熟的中介机构、农户权益的保护和完善的财税金融服务。针对当前中国农地流转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我国政府可借鉴国外经验,通过法律清晰界定土地产权和严格保护耕地,培育专业的中介机构,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保护农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采取强有力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等措施来引导农地流转有序进行,从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试论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主要分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3(5):133-139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虽然有不少共同点,但两者之间在对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研究的切入点、核心范畴,产权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产权与效率的关系(特别是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与效率的关系)这三个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原则分歧.我国当今的产权改革应批判性地借鉴西方的产权理论,发展马克思的产权理论. 相似文献
9.
构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构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应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土地利用效率,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而明确产权关系,是构建农用土地流转机制的前提;规范流转行为是构建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胡亮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2-101
土地流转问题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在梳理现有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通过对苏东A镇与赣中B镇土地流转的比较研究,引入嵌入性的社会学框架,呈现出土地流转镶嵌在地方社会的过程。讨论了政府干预是否阻碍产权的清晰表达,进而阻碍土地流转;是否只有完全竞争的市场才是唯一的有效资源配置方式;土地小规模流转是否非理性;两层所有权体制是否妨碍土地流转;经营权物权化是否一定可以提高效率等方面的问题。研究认为,单单依靠产权制度供给及市场机制的完善来讨论土地流转,脱离产权运作社会环境的分析是不完全的,唯有加入地方制度分析,考虑政府、市场、地方性制度的互动关系和影响过程,才可完整解释土地流转实现的地方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国有林地流转市场保障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林地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国有林地流转是实现林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形式。要保障国有林地市场的有序流转,必须要建立林地规划制度、对林地流转进行宏观上的调控,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及制定基本税率,按其经营规模的情况加税或减税,以控制林地流转的方向和数量;多渠道、多手段提高林场职工的收入;提高林地使用权的长度,加强对林地使用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农地流转总体规模偏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流转形式多样但以转包、出租为主,流转市场不成熟,大部分地区还不具备规模经营的条件。全省农地流转工作在制度、市场、管理方面遇到阻碍。农地具有农业生产使用和农户社会保障双重功能,农户不愿轻易流转土地;农地集体所有权虚置和所有集体的多样化,影响土地进一步确权,难以形成市场机制;农地流转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流转价格难以评估计量,缺乏市场化交易平台;政策法规不健全,具体操作上缺乏规范性细则;农村基层组织宣传、服务、管理不到位。提出要创新农地流转制度,明晰农地产权,赋予农民真正的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权利,完善农地流转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从市场供给与需求、交易规则、交易价格、市场载体及市场机制各方面发展、培育农地流转市场;要建立完善的农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强农地流转前、中、后过程的指导和监督,保证农地流转的公平、公正和规范。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的赢利能力低于非国有企业。这其中有计划体制遗留的问题还有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的原因,但是,在企业中创造价值的是人力资本。因此,从人力资本产权安排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在城乡二元化体制下,我国原则上是限制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但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法律一直在突破这个原则,理论界对农村宅基地能否进入土地市场也存在着重大分歧。基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解决农村面临的融资难题,实现“物尽其用”的物权原则,应当放开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许可宅基地使用权进入土地流通市场。同时建立与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与登记制度,完善农村保障体系,确保宅基地使用权有序、平稳地进入流通市场。 相似文献
15.
杨丽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4):89-93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集中在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财产权的法律性质上.本文从所有权结构的历史考察入手,分析国家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法律性质,及其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产权关系,明确所有权权能可以分离的理论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石,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连接提供了法律依据.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界定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从此国有资产产权主体不再虚置,国家行使所有权的形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6.
新《草原法》确立了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框架,但关于流转的法律基础、流转关系的制度规范仍有待细化。本文从草原承包权流转的价值取向出发,探讨流转制度的规则,试图从实践与立法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完善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形式 ,本文从公司形式的选择、出资者多元化、经营机制的转换等角度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武丽君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17-20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主体是国家,并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权。但因土地使用权出让主体制度法律规范的不完善,导致在各级管理部门大量寻租行为的产生。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对土地使用权出让主体制度的立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矿业权物权化研究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权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51-57
本文通过对矿业权的分析 ,认为矿业权是一种资源利用物权 ,具有鲜明的物权特性。根据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矿产资源法》,我国具体规定了探矿权和采矿权 ,因此笔者详细讨论这两种矿业权的物权特性。作者主张以物权法的思路定位和规范矿业权 ,建立以物权规范为基础 ,由经济行政法和环境法为辅的法律规范体系 ,这将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法制化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