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期以来,边疆发展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边缘领域。然而,在国际与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边疆经济治理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涉及全局稳定与安全,边疆经济问题应当被重新审视。面对新时期中国边疆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形势,经济学研究应立足中国实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经济治理理论基础与政策框架。基于此,可首先从经济学学科视角出发,将边疆地区特殊性纳入经济学理论框架,构建基础数理模型来阐释边疆经济治理的理论依据。然后在总结新时期中国边疆经济治理的政策框架的基础上,对边疆经济治理政策完善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在实践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而且在理论上是对国际经济学、尤其是对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大发展。但是,要真正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我们大胆地实践,做新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3.
研究都市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发展及其与整个都市经济系统如何协调的问题成为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这一新领域可以称之为都市农业经济学.在这一新领域,宏观农业经济学与微观农业经济学得以整合,可以说都市农业是区域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共有的一个新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交叉领域.本文通过对都市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以及微观、宏观层面的理论综述,试图了解都市农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2):28-37
中国经济转型与改革的大趋势是纳入国际通行的市场经济体系,而针对"中国特色"经济现象的理论研究成果也逐步纳入国际学术界,这需要国内学者对中国经济现象进行研究时,尽量能够运用国际学术界常用的研究范式分析和论证各种经济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以及优缺点进行了归纳和论述,本文试图把这些作者的思想和看法进一步引申和细化到金融学领域,提出并论证主流经济学方法与演化经济理论方法的有机结合,是能够对中国金融问题进行解释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的结论主要针对中国金融现实情况提出了理论界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有关课题之建议。  相似文献   

5.
臧旭恒 《东岳论丛》2005,26(1):36-37
新世纪伊始,经济学界两位著名学者、法国经济学家、规制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拉丰和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相继离我们而去.不是悼念的悼念,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大学产业经济学研究所、<中国工业经济研究>编辑部、<产业经济评论>编辑部联合召开了"产业经济、规制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荷兰、日本、捷克、香港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从事规制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就规制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较广泛的论题展开研讨,以此作为对拉丰、杨小凯的纪念.  相似文献   

6.
ASW理论框架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通过市场规模效应、贸易缩减效应以及市场规模与贸易开放的交互效应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以ASW理论框架为基础,将中国28个省区按照地理接壤原则配对成125对邻近省区样本,采用1993—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GMM估计发现,中国省际间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总体上可以显著地促进省区经济增长,其中完全一体化对省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市场一体化的促进作用。分区域进一步分析发现,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对中部省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高于东部和西部;跨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高于区域内省区间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在区域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国借由区域一体化从地区和平崛起,再走向世界,这是新时期大国和平崛起的必经之路。中国的和平崛起也需遵循这一路径选择,主动、积极地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倡导东亚区域一体化。从地缘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经济的构筑在我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中处于优先地位,发挥着相当程度的溢出效应。受地缘环境的制约,中国“和平崛起”战略不得不面对地区考量和检验,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用心经营我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区域整合。  相似文献   

8.
开放经济高度发达条件下区域经济学的非区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解释一国国民经济范围内一个区域生产和人口分布状况的学科,以一国国民经济内部不受行政区划限定的某一经济区域为研究对象和理论空间,而拒斥跨国界的国际性区域,甚至包括一国国民经济内部超区域的共性研究和相关分析。我们根据开放经济已高度发达的现实考察,发现不仅在区域经济学原有的研究框架内面临着各种区域内均衡要素的非区域性问题,而且来自区域外的各种要素也正在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学术传统与主要理论流派假设局限性的基础上,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下为公""大道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思想与伦理意识引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假设设定与分析框架,在学术界首先提出公共天下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概念并据此构建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学术流派,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拓展和创新。公共天下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人类成员共同体假设、人类成员分布理性假设、人类成员善恶概率分布假设和国际社会准政府状态假设作为立论基础,从全球、区域、国家的综合横向和跨层面的纵向角度研究天下人及其构成的以国家为主要代表的社会行为体的经济资源配置与政治权力竞争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规律、影响及治理问题。在基本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建构和解释体系完善则是公共天下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制度与经济增长:新制度经济学的诠释和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功绩,一是将制度性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引入经济学研究当中,并把制度分析纳入经济分析的一般框架之内;二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传统的复归。新制度经济学从新的视角强调了对经济行为、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分析,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有助于说明和解释现实经济问题;有助于人们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有助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经济理论建设;有助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11.
信用既是文化、制度,也是政治经济的影响力,是重要的软实力。信用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面临信用一体化的挑战。本文提出应当把国内区域性的信用一体化作为全国信用一体化的重要起点,作为参与全球化和世界区域信用一体化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围绕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这一命题,探讨了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文化多元化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关税及其它传统非关税贸易措施对贸易限制作用的下降,技术性贸易壁垒日渐成为阻碍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标准化是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最主要的途径。本文基于欧盟的发展实践,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标准化相互关系的经济学解释框架,认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市场会以技术标准的基本收益和网络外部性收益为基础选择标准,而统一的标准能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基于交易成本降低、贸易创造和规模经济的商品流动效应,以及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效应。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标准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计算了长江三角洲不同城市间的经济同步性,分析影响其城市间经济同步性的因素.发现距离、邻接和同省份这些外生因素,对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已经较为微弱;两城市间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越相似,经济同步性越强;而贸易和投资开放相似度的影响为负.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为发达的经济区之一,其经济一体化既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也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15.
经济国际化与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国际化、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都是世界经济学中特定的科学概念,各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但它们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发挥作用。中国企业应抓住机遇,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带动了建立在地区经济合作基础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它对今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方向,并促使区域政治联盟成为可能.不容忽视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7.
坎昆会议破裂,说明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冲突的激烈化。在后坎昆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建立“泛中国经济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泛中国经济区”不仅繁荣区域经济,而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也将极大地保护我国经济安全,实现最大限度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要求我们在立法模型的选择上必须有针对性地、务实地展开.结合中国立法实践经验和立法体制探索,更是根据中国地区间的差异(既有历史传统方面的因素,也有地缘方面的原因,更有政策方面的根源)这一现实,现阶段可供经济一体化进程选择的立法模型可以概述为三种:地方主导型、中央主导型和临时过渡型.这三种模型中,重点在于对前两种模型的探索.其中,地方主导型根据创制主体的不同又可细分为政府主导型、人大主导型和联合立法型三种;中央主导型根据中央在立法活动中的具体影响和作用又可细分为中央单一主导型、中央地方结合型和中央指导型三种.模型只是一种参照,不是定势,更不是羁束,需要以务实的态度加以选择和适用,更好地保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必丰 《中国社会科学》2012,(8):107-130,205,206
我国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治理机制,有区域行政协议、区域性组织、区域协作立法、区域行政规划和区域行政指导五种。在国家与社会维度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治理是一个行为法问题,是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其依据是宪法第15条,内容的合法性在于遵循区域平等原则,程序的合法性在于公众参与。其中,区域平等源自公民个人的平等权,既约束国家对不同区域公民的公权力行为,又约束不同区域政府机关间的行为;公众参与在区域治理中具有更丰富的特点,既是促进区域平等的途径,又是在行政内部机制失灵时推动制度运行的动力机制。在国家组织系统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治理是一个组织法问题。其中,区域行政指导和区域行政规划,实践了宪法和组织法上规定的领导,蕴含着领导事项、领导方式和领导区域等要素。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人大的作用应在各方支持下按照政府治理的要求予以加强,以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民意基础。各地开发区管委会的设立并非都具合法性,其职权中不得包括行政强制措施权、冻结和拍卖权以及有关人身自由的处罚权。行政区政府机关之间的主要合作机制是区域行政协议。它是宪法上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和对市场主体的尊重,它对缔约主体的约束力有赖于缔约各方的诚实信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与东亚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美国与东亚一体化之间的关系,认为:东亚一体化离不开美国,美国在经济和政治安全方面也需要东亚;美国对东亚一体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支持到有条件支持的过程,目前尤其关注东亚一体化“去美国化”的动向,并采取了相应的外交行动。针对美国的关注和行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在坚持东亚一体化的地区特色的同时,应表明东亚一体化的开放性;中国要在实际行动中让美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看到其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让东盟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以“威胁中国论”反击“中国威胁论”;超越“亚洲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论争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