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实现者内在地具有公共性的基本属性,而且政府受到自身利益的驱使,也具有自利性的典型特征。但是,对政府公共性与自利性的理论关切与研究是非同步的。正是由于这一理论关切与研究的非同步性,更需要我们对政府自利性进行理性的审视。尽管公共选择理论存在着过于夸大“经济人”范式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的局限性,但是作为一种研究政府行为的分析方法,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建立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激励共容机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政府具有公共性和自利性双重属性,公共性是政府自身内含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理念,长期以来为学术界关注和论证.但是对政府自利性进行详细、系统、深入的剖析则是当代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贡献.正是由于这一理论关切的非同步性,更需要我们从理性、实然的视角来透视政府的自利性及其与公共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根本上说,这种冲突的化解有赖于在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建立一种激励共容机制.  相似文献   

3.
公共性和自利性是政府分析的两个视角 ,政府的自利性存在着膨胀和扩张的趋势 ,它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调控及评估的各个环节带来了危害。本文论述了政府自利性扩张的表现及其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负面作用 ,并提出了抑制和消解政府自利性 ,保障公共政策良性运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利性是政府的重要属性,是与政府公共性相对应的一种不占主导地位的政府属性,主要表现为政府以潜在的或显在的方式去追求政府自身利益.政府合法性主要指政府系统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政府系统输出的公共政策以及政府价值是否得到社会成员自愿忠诚和支持的问题.文章在对政府自利性以及政府合法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主要探析了政府自利性与合法性危机两者的关系问题.合理的政府自利是政府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可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不断满足人民合理的利益需求,提升政府的合法性;过度扩张的政府自利性将导致政府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不断受到侵蚀,降低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意识,从而导致政府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5.
自利与互利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自利是个体效率的基础 ,但也容易引起个体效率对整体效率的悖离 ,而纯粹自利则导致的是效率丧失。在此基础上 ,公共选择尽管有导致政府行为失败结果的可能性 ,但仅是一个涉及产权安排的制度问题 ,并不足以成为否定公共选择的可信理由 ,这就是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的制度供给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作为政府本身所固有的基本职能之一 ,体现了政府具有公利性的一面 ,更构成现代民主政府的本质属性。但政府也有自身的利益即自利性 ,自利性是政府非本质的属性。这种属性客观存在 ,并且有扩张的可能。本文探讨了政府自利性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主要特征 ,并提出界定政府合理自利的方法及控制政府不合理自利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共性与自利性:一种政府分析视角的再思考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政府的公共性 ,其应有的基本内涵是实现正义、提供公共物品 ;政府的自利性应该从政府官员个人、政府机构、政府所代表的阶级三个层面去分析 ,才能真正把握自利性的基本内涵。在对公共性进行当代思考时 ,不应该忽视政府公共性的限度问题 ,这是一个关系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以及公共性中有关实现正义与提供公共物品的效率的选择性问题 ;在对自利性进行当代思考时 ,应分别从上述三个层次去把握。当代中国遏制政府自利性必须在个人层次上分清合理的自利性与扩张的自利性 ;在机构层次上正确处理“条”与“块”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在阶级层次上必须使政府更好地代表人民 ,从而扩张而不是控制政府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8.
政府自利性对政策回应机制建设的制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自利性的存在不容忽视,它造成政府回应机制的系统内封闭,导致决策失误和对公共利益的侵蚀,形成汲取式的行政管理模式,影响到社会稳定并动摇回应制度.要消除政府自利性对回应机制建设的影响,就要以权利性为基础强化政府服务的公共性和竞争性,突出回应机制的公共性建设;界定各级政府利益范围,保障多元利益格局,明确政府的利益回应性取向;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建立公众议程,形成利益审议机制;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以权利制约政府利益扩张,形成参与式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9.
布坎南等人在把国家视为"经济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用一种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一种非市场决策或政府政治行为及过程的"新政治经济学".利用它来对我国政府管理行为进行借鉴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布坎南等人在把国家视为“经济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用一种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一种非市场决策或政府政治行为及过程的“新政治经济学”。利用它来对我国政府管理行为进行借鉴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共利益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规制合意",涉及到多方主体的利益调适,政府规制应该以公共利益为中心展开。政府规制立法有两种模式,其一是通过原则立法,确定政府规制的基本框架,在演进中对法条意蕴进行解释;其二是专门立法,即根据特定历史背景及制度需要,制定规制产业的专门法案。美国对电力产业的政府规制,遵循原则立法加动态平衡下的专门立法模式并且取得了较好的规制效果,这种模式应该为我国规制者所考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发展及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给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深入考察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在我国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图式理论探讨有效进行公安行业英语口语教学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4.
论政府创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政府创新有外延和内涵之分。政府创新的内涵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人员创新、操作创新。政府创新的目标是建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型政府。政府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国内外形势的压力、政治精英的努力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政府创新的途径主要是政治改革、行政改革、执政党执政方式的转变。政府创新的实践启发和推动了政府创新的展开。政府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全力推进, 全方位展开, 方可见成效。  相似文献   

15.
改善政府公共服务对于民族自治地方推进科学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应在尊重民族自治地方的差异性与特殊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改善其政府公共服务。对此,本文着重从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政府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不同政府之间存在交易关系和为追求综合利益的竞争关系。这些关系不能用强制力来调节 ,也不能用地方保护主义来调节 ,只能求助于市场 ,用市场的方式来解决政府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这种市场关系就构成了政府市场。政府市场的交易不是提供物质商品 ,而是提供的类似无形商品的政策和环境。政府市场之间竞争的媒介是企业和居民。  相似文献   

17.
论政府的宪法义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广登 《江海学刊》2004,(6):110-113
从宪政理念和宪法的历史来看 ,宪法应是用来约束政府的 ,而不是用来约束公民的 ,政府是宪法义务的承担者 ;政府的宪法义务可以从公民的宪法权利、政府的宪法权力与其它宪法权力的关系、政府的宪法权力自身中找到出处 ;政府的宪法义务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和可变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加总技术视角的公共物品自愿供给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总技术视角的公共物品自愿供给理论是从供给者理性假设出发,通过区分个体公共物品供给量引致的社会可得消费水平,即利用不同加总技术进行公共物品供给的模型化细分,以解决如何在成员间实现公共物品的自愿供给及其供给水平,进而针对供给不足设计相应的矫正机制。这一理论的目标在于纠正标准公共物品理论下,由于主要着眼于需求侧面考察,出现囚徒困境而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缺乏的缺陷。从考察个体行为对公共物品供给的不同边际影响出发,通过拓展公共物品的分析框架,考察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可以为全球和国际层次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提供基本分析工具和矫正机制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变革是一种“合辙”的制度变迁。在制度变迁中,我国实现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构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并将逐步建立起以依法行政为基础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公共管制。  相似文献   

20.
股票期权的法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我国许多企业,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在搞或准备搞“股权激励”,包括股票期权、认股权证、经营者持股、职工持股及虚拟期权等。但总体上讲,多数做法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票期权制,而只是一种独特的、中国色彩的、以“持股”为核心的股权激励办法。这些做法不仅与国际上通行的股票期权差距较大,而且有激励乏力、风险过高等缺陷。基于实践的需要,笔者从法学的角度,以民事权利的一般结构对股票期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