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纪念张澜诞生120周年,张澜学术思想讨论会于4月初在张澜的家乡四川南充举行。研究张澜,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研究党的统一战线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刊从与会者提交的论文中选了二篇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以期促进对张澜学术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由四川师范学院、南充地方志协会和南充地区历史学会联合召开的“张澜生平与思想”学术讨论会最近在张澜的故乡四川南充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60多人参加了会议。张澜的女儿张茂延、张惠延也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认为,张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和杰出的领导者,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  相似文献   

3.
四十年代张澜的民主思想述评邬群实行民主,建立民主政治,反对独裁和专制,是伟大的爱国民主人士张澜先生一生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本文拟就四十年代张澜先生的民主思想作一扼要阐述与分析。民主是中国通向独立富强的唯一之路张澜从探讨国民政府政治腐败、丧师失地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3月31日至4月3日,纪念张澜诞辰120周年大会暨张澜思想学术讨论会在张澜的家乡四川南充举行。学术讨论会由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南充地区地方志协会和南充地区历史学会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共90多人以及张澜的亲属参加了会议,并提交论文及资料共60篇。  相似文献   

5.
一些学术界同志与个人亲友,相见时每以先父黄季刚(侃)先生遗著情况相同。兹草成此文,以供参考。先父自“九一八”事变以后,对蒋介石反动政府卖国残民至为愤激,优时伤乱,于1935年去世。死前在《自序》中写道:“一归蒿里,永閟修名;著书不行,解人难索。”这是他对自已的治学成果在他死后的命运的悲观估计。他没有料到今天党对他的遗著  相似文献   

6.
清末关注边疆地理的学者之一,胡传东北考察行程及其在台经历,前人瞩目已多,而1887年胡传对海南黎峒的考察,则未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在黎峒考察期间,胡传以日记体方式详尽记载了这个行程。胡传既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接触到西方的地理学知识,加之此次行程抱有明确的目的,因此胡传海南黎峒考察日记中所折射出的外来者视角、对地理事实的关注以及私人叙事等,均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 先父罗常培先生(1899—1958年)逝世已经30周年了。关于罗常培先生的治学精神及学术成就,傅懋勣等主编的《罗矱嗉湍盥畚募芬延新凼觥5?抗日战争时在昆明以及晚年在北京,父亲和我共同生活的时间最长,他在治学问题上对我的一些教诲,以及我所目睹的他的治学风范,我至今记忆犹新。今值先父逝世3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以示纪念,并以稍补《罗常培纪念论文集》之所未及。先父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满族家庭,虽属满清正黄旗军籍,但当时家中却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仅靠祖父士兵级的月饷和季米的收入养活6口之家,所以父亲仅能勉强读完高中。1916年他高中毕业,祖父去世了。为了谋生,父亲便到当时黎元洪的旧国会众议  相似文献   

8.
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读《张澜传略》史品谢增寿、康大寿两同志合著的《张澜传略》,是《中国现代人物研究丛书》开篇的第一部传记,也是迄今系统研究张澜生平和思想的第一部专著。两个“第一部”,其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属于开创之作,《张澜传略》由档案出版...  相似文献   

9.
张澜的义利观及其启示张利源抗战时期,国难当头,张澜有“感于国家之阽危,政治之窳败,世道人心之日益败坏”[1],撰著《说仁·说义》二篇,在《说义》中详细阐述了义、利的内涵、外延以及树立正确义利观的重要性。抗战胜利后,他撰写《墨子贵义》,对义、利的含义以...  相似文献   

10.
张澜早期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性质。其确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资产阶级改良派之启蒙思想契合了张澜传统思想中的忧患意识,促使他背离封建价值观;兴办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随着时代的进步,形成了他早期以爱国救民为核心的民主主义价值观。张澜出生时,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发生变化,反映社会经济制度并为之服务的文化和文化结构,也必然要随着发生变化。一方面是封建主义的旧文化,根深蒂固地继续控制着中国人民的行为选择;另一方面,封建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的奴化文化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文化,共同存在而又对立冲突。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与新旧思想  相似文献   

11.
先父詹剑峰已于一九八二年三月因患肺癌逝世,遵先父遗愿免除一切悼念仪式,不登报、不发纪念文章。先父生前有几篇文章与郭老商榷,《郭沫若著<十批判书>质疑之一——关于墨家和墨家辩者的批判问题》,由贵刊1957年第4期发表。“质疑之三”、“质疑之四”等文,现寄上供贵刊选用(“质疑之二”在华中师院纪念先父逝世一周年时发表,见《华中师院学报》1983年第5期)。先父生前尚对贵刊编辑们的胆识颇为赞赏,将“质疑之三”、“质疑之四”寄给贵刊只是先父的遗愿,是否选用请你们酌定。  相似文献   

12.
《视察松潘草地日记》为民国中期四川“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总务处长谢培筠在公务之余所编《川西边事辑览》之辑选,而本文选自第七篇.该篇叙述谢培筠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6月至10月期间从四川南充出发,前往考察四川省西北的松潘草原地带,与甘肃省政府派员协同处理拉卜楞寺属寺与“川属上中阿坝”之间关于宗教、土地、民众管理权限之争的“墨拉夷案”之事.该篇记载前因后果较详,此外,这一勘察边地之旅文字,对于当时川边概况、藏族部落情况的记载,也颇为珍贵.  相似文献   

13.
南宋初年,郑刚中出使川陕,后遭罢免而死,史书记载均与秦桧陷害有关。文章从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角度重新考察,认为郑刚中担任四川宣抚副使期间,集军事权、行政权、财政权于一身,导致地方权力增大,与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国策相违背,从而遭到打击。在以秦桧与郑刚中私人恩怨表现出来的这一事件背后,隐含着南宋中央与地方互动关系的真实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档案,结合相关史籍记载,对清朝与中亚哈萨克汗国在雍正九年(1731)的首次交往以及清朝使臣满泰的生平事迹进行考证,以揭示此次接触的始末原委及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邱小毛  杨奔 《学术论坛》2012,35(3):56-58,64
王维诗文中的"悬车"用典作为其享年接近七十的一项重要证据,在经王从仁等先生提出后,有学者对其有效性提出了歧见;赵昌平先生提出的"六身"用典,也有学者认为"六身"指"生于亥年"而非指七十岁;至于《后汉书》"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的重要记载经赵昌平提出后,则迄今仍未引起学界重视。文章依据有关文献资料,为王、赵二位先生的考证作了较多补证,从而论定王维享年接近七十而非《新唐书》所谓的"年六十一"。  相似文献   

16.
《视察松潘草地日记》为民国中期四川西北“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总务处长谢培筠在公务之余所编《川西边事辑览》之辑选,而本文选自第七篇。该篇叙述谢培筠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6月至10月期间从四川南充出发,前往考察四川省西北的松潘草原地带,与甘肃省政府派员协同处理拉卜楞寺属寺与“川属上中阿坝”之间关于宗教、土地、民众管理权限之争的“墨拉夷案”之事。该篇记载前因后果较详,此外,这一勘察边地之旅文字,对于当时川边概况、藏族部落情况的记载,也颇为珍贵。  相似文献   

17.
清前期的“招流荒垦”、“湖广填四川”等问题,早已为人们所熟悉,而与此相关联的四川“兴屯”问题,却至今受到史学界的冷遇,即间有涉及,亦多为贬抑。究其原因,除史料残缺造致研究工作的困难外,还因对有关典籍记载清代四川屯田的误解。清初兴屯,推动了四川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正当一个移民垦荒高潮兴起之际,爆发了吴三桂武装叛乱,全川重罹兵火之灾,中断了已从崩溃边缘转向复兴之路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导致了清代前期四川社会经济的滞后状态。尽管如此,清初四川屯垦在全国屯垦中仍居有重要地位,其军事战略意义与对四川政治、经济等的深远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藏彝走廊是中国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代表性区域。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位于藏彝走廊腹心地带,汉、藏、彝、纳西等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具有悠久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咸丰七年《冕宁县志》是时任冕宁知县李英粲在前任知县李昭所撰《冕宁县志》初稿基础上续修而成。该志记载了大量少数民族内容,并创造性地辟有“夷歌志”。其叙述虽仍流露出夷夏之分和文野之别,但编纂者对前人记载少数民族时的不实之处也做了勘误。对方志中有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叙述的考察,为今人利用方志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霍巍 《江汉论坛》2024,(2):5-12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最具特色,是唯一以国家为实体的五千年不断裂为其标志的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接续发展。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以夏王朝的建立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始,但这仅仅只有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可言,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此前没有文字记载。文献史料的记载固然十分重要,但考古出土材料能够以实物证据展示出蕴含着中华文明产生若干重要的内涵,并与文献史料互为补充。从长时段来考察中华文明的起源,是认识中华文明连续性特征重要的方法论,也是梳理中华文明发展内在逻辑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20.
《张澜思想研究丛谈》读后张静虚当前,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已经刻不容缓。由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编审、巴蜀史志研究所研究员张利源撰写的《张澜思想研究丛谈》(近由巴蜀书社出版)正是一本有助于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著作,读完后感到它有下面三个特点:(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