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艾滋病早期社会预防模式分析 在中国,艾滋病从一开始出现就和意识形态、道德等联系在一起。从世界上出现第一例艾滋病之后的许多年里,主流声音一直强调中国不会流行艾滋病,因为艾滋病是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象征。正是这种认识,影响了高层的决策。就在由于地下单采血浆造成艾滋病病毒在河南爆发性流行的1995年,高层在决策上依然坚持“要把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切实抓好”。认为“预防艾滋病与禁毒禁姐,净化社会空气,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幻想照搬‘红灯区’、搞色情服务振兴经济,既背离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更无益于防治艾滋病和性病”。  相似文献   

2.
香港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香港在制订和实施有关艾滋病的预防和关怀策略时,注意到必须防止歧视:必须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投入艾滋病应对行动;必须将艾滋病预防计划与各相关部门的现有计划相结合,以达致最大影响和可持续性:必须持续投入力量,而各项工作必须配合个人和社会不断改变的需求:必须保持整体社会的团结一致,包括本地、地区或是全球层面;必须加强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上,澳大利亚是艾滋病社会预防的典范。研究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特点,既该模式是以社区为基础,通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医疗卫生机构、研究部门和受影响社区之间的紧密合作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  相似文献   

4.
在本项研究中,对这一模式做出评价并非我们的任务。但是,本研究试图根据这个模式的启示,建构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中的社会功能关系。中国政府在《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中曾强调指出,要“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性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即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应对艾滋病的挑战。但是,全社会的力量和功能并不是有序的,  相似文献   

5.
为充分发挥人口计生系统网络健全、深入基层和农村,密切联系育龄群众的优势,积极开展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合作预防艾滋病,河南省人民政府对省人口和计生部门提出了5项职责: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推广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新型避孕技术研究、阻断艾滋病毒母婴传播及医源性传播、协助卫生防疫部门开展艾滋病、性病及其他传染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滇西某大型道路建设工地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风险进行调研与分析,该工地流动人口所面临的主要艾滋病风险是高危商业性性行为。深入调研发现,因其特殊的行业特征,工地流动人口中形成了对商业性性行为默许、容忍、合理化的氛围,对于所面临的艾滋病风险存在侥幸心理,各职业人群由于知识、社会经济处境不同,其与艾滋病相关的高危行为有明显差异。基于研究发现,本文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实践、艾滋病预防研究的社会人文视角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提出了讨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 加拿大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建构和澳大利亚比较接近,即由政府提供资金,依靠社区和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开展艾滋病的社会预防活动。  相似文献   

8.
我的思考     
我国艾滋病预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海社科院HIV/AIDS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夏国美研究员等中外学者通过大量田野调查,对于我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认为我国防治艾滋病不力的主要原因是:自一开始就将艾滋病与意识形态、道德作风等联系起来,致使决策者、执行者和公众都对艾滋病持敌视、恐惧心态,并影响到各自的社会活动之中,给当前的艾滋病有效防治带来许多思想上、制度上和行动上的障碍。“四免一关怀”政策是个进步,但由于前述原因在社会各方面、各层次造成的深刻影响,使得政府的政策在现实中常常找不到落实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如果仅仅从艾滋病防治的工作职责上看,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是合乎艾滋病防治需求的合理模式。但是,一旦从机构设置上看,却不难发现它依然是政府已有工作模式的重复,只是在职责分配上强调了多部门的合作与协调。由于这些部门原来都有各自的运作模式,因此艾滋病预防任务作为附加的工作,很难被纳入各部门的工作框架,从而导致流于政令形式的合作。正是由于该模式没有摆脱传统的政府行政工作框架,没有充分考虑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社会预防行动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因此,其缺陷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0.
P02项目为了更好地在中国农村中学开展生殖健康和艾滋病预防知识的专题教育,中国国家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2004年1月上旬对河北、辽宁、山东、湖南、湖北等省的5个项目县进行了以“中国农村中学艾滋病预防知识和青春期知识”为主题的基线KAP调查。  相似文献   

11.
第三阶段/目前:中期模式与综合防治示范区模式的结合 SARS以后,中国政府应对艾滋病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社会预防政策发生了标志性的转折。2003年10月,政府启动了“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程,卫生部首批54个示范区,覆盖11个重点省份,同时提出了“四免一关怀”政策,即:国家实施艾滋病自愿免费血液初筛检测;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实行争营抗病春治疗:  相似文献   

12.
尽管示范区模式本身并没有解决法律打击和保护性干预的矛盾,但因为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在基层建立保护性干预的组织体制,因此,如果我们将示范区模式嵌入国家艾滋病社会预防中期模式时将不难发现,国家中期模式中存在的矛盾关系被示范区模式掩盖了。一个在理论建构上看起来系统严密、功能齐全的艾滋病社会预防国家主体模式就这样被建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人口》2006,23(1):7-10
近几年来,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中央的政治承诺,各部门的参与使艾滋病预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今天的艾滋病预防工作正在和必须实行以下转变:一、南承诺变成行动,即由政策制定转向政策落实;二、由示范变成推进,即由部分小规模项目试点变成大规模的面上推广;三、由卫生部门转向多部门协作,转向政府、非政府、国际社会、企业间的广泛合作和联盟。这是从根本上遏制艾滋病蔓延的重要途径。国家人口计生委愿成为抗击艾滋病行动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建构和阶段性特征 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建构经历了几个复杂的历史性转变。研究发现,这种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状况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 2 0 0 0年末国家计生委关于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的调查资料 ,文章从社会、文化、经济的视角 ,分析人们在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方面的差别 ,从而提高我国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计划的科学性 ,并促进未来对预防艾滋病资金的投入发挥更大效益。本文还指出习惯于计划生育采取长效措施的我国广大农村 ,应通过科技创新 ,解决“防艾”问题  相似文献   

16.
包广静 《西北人口》2009,30(2):106-109
艾滋病的流行与扩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文化因素起着潜在的但效应极强的影响作用。通过分析文化与艾滋病流行扩散的相互关系,以及云南艾滋病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云南艾滋病流行扩散的文化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文化作用机制的云南艾滋病预防控制对策,将文化因素融入到艾滋病的防治中,对于提高艾滋病的防治成效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健康传播。健康传播研究议题涉及广泛,既包括以艾滋病预防为龙头的疾病预防,也包括药物滥用预防、医患关系研究、计划生育、癌症的早期发现、戒烟等内容。在健康传播中,以传播为主线,凭借个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个不同层次的传播将健康相关内容发散出去。其中,在医学成果转化为大众健康知识的过程中,大众传播的作用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一些危害巨大、难以治愈的传染病的传播,尤其是在艾滋病的预防过程中,媒体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奠定了大众传媒在健康传播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由于大众传媒特有的运行机制和特点,使其在健康传播中有利有弊。以生殖健康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为例,分析大众传媒在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和劣势,将会为更好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阳市自2004年被定为第二批预防艾滋病宣传拓展点以来,实现预防艾滋病知识普及率在城市达到90%,在农村达到75%以上。  相似文献   

19.
本项研究的理论预设是:(1)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以及对边缘化人群的否定性裁决(惩处)妨碍了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有效建构。(2)建立在政府、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部门互动合作框架中的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将有利于国家采用最有效的措施和最合理的社会经济成本控制艾滋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20.
遏制艾滋病,预防是根本,“防艾”教育是关键。大学生作为艾滋病的高发人群之一,对其进行“防艾”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这种严重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在众多的健康教育活动中,同伴教育以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不同人群艾滋病性病预防宣传,其在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同伴教育在提高人们预防艾滋病性病传播知识以及转变态度、行为方面发挥了十分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