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瓦格纳对歌剧的考察主要是从革命的角度入手的,他批判了由享乐本质导致的歌剧的种种轻佻情状,希望改变当前歌剧萎缩的现状,用艺术的繁荣来改变社会的混乱状况。瓦格纳的种种戏剧理论的最终导向是他对"未来的戏剧"的构想,那是集音乐、诗歌、戏剧为一体的艺术。瓦格纳重视音乐与语言的一体化,真实生活与艺术的融合,在歌剧的观念、乐队的功能、和声的作用、剧本的制作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创了戏剧实践的全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德国歌剧在音乐上追求简单质朴,题材偏好探索生命重大命题和哲学意念,"英雄"是绕不开的重要主题。理查·瓦格纳是德国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他的歌剧中体现出德意志民族独特的英雄观。歌剧《唐豪塞》由瓦格纳亲自撰写脚本,阐释了自由意志的追求、崇力尚争的精神、二元对立的主体意识等英雄伦理观特征。瓦格纳歌剧塑造的英雄从神格化向人格化过渡,从完全正义向复杂人性过渡。正是这种"不完美"的英雄形象,使其歌剧在德国乃至西方歌剧中独树一帜。瓦格纳英雄伦理观既是德意志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体现,也是其个人经历与思考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原恬 《东方论坛》2015,(1):68-73
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是歌剧作品完整呈现的关键。是歌剧作品的灵魂所在。借鉴戏剧表演的重要手段,运用内部技巧,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人物心理特征。运用外部技巧,通过眼神、表情等塑造剧中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歌剧中的“主导动机”手法考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导动机”这一乐思组织方式是瓦格纳整体艺术理论和乐剧思想中的核心范畴之一,这一理念虽然是在瓦格纳的乐剧理论实践中首次得以系统阐述和深入探索的,但在此之前,歌剧写作中所常见的“主题回忆”手法已经为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功范例,而且关于“主导动机”手法对于戏剧结构的重要意义,也早在瓦格纳之前就被他人专门论及,可见该手法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5.
威尔第与瓦格纳同生于1813年,二人在19世纪的欧洲音乐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二人都致力于歌剧艺术的革新,但却有着迥然相异的价值趋向.威尔第则追求个人内心情感表达和现实生活的写实,坚持以声乐为主体,创作以歌唱性旋律见长的意大利歌剧;而瓦格纳的音乐富于幻想、传奇性,他还创造了"乐剧",倡导"声乐交响化"的创作原则.虽然二人在创作理念上有着许多的相异之处,但却都对于后世的歌剧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于民族歌剧来说,它不仅仅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还在相关的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我国的民族歌剧就是一部文化的成长史;另一方面,民族声乐也因为民族歌剧的发展获得了较大的成就。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民族歌剧与民族音乐的良好融合,将我国的相关文化推上了另一个高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系统的方式,分析民族歌剧当中民族声乐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2008年第1期<歌剧>刊登了李莉的<<奥瑟罗>--爱与嫉妒的悲剧>一文,该文主要介绍了威尔第歌剧<奥瑟罗>首演盛况,剧作家博衣托和出版商朱利奥·李科迪对该剧的大力支持以及该剧征服观众的"戏剧张力"等,其中还夹叙议地穿插了保罗·亨利·朗格及勋伯格对该剧的评价,该剧诞生的背景乃至威尔第和瓦格纳之间的纠葛等.  相似文献   

8.
歌剧是舶来品,但在歌剧文化的中国化过程中,在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成就中,依然可以总结出汉语文化自信问题。中国歌剧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传统有着紧密的关系,这是中国歌剧相对于外国歌剧所具有的文化优势。 黎锦晖、田汉对中国歌剧起到了奠基人的作用。黎锦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卓越贡献首先体现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创作与推广方面,将中国歌剧中的音乐发展至少向前推进了二十年。田汉开辟了中国歌剧“话剧加唱”的传统,这体现了中国民族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共同优势,也同时体现了中国歌剧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9.
广告,作为一种促销方式,一直在商品销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广告拥有巨大的说服力,这将使顾客有购买所宣传商品的欲望。因此正确优美地翻译英文广告迫在眉睫,应该深入研究翻译技巧在英语广告翻译中的运用。在此讨论了广告的特点,分析了广告翻译的基本原则与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上我们将克洛德·德彪西列为音乐印象主义,将他的作品视为反瓦格纳主义的另类,而瓦格纳主义在19-20世纪的法国音乐中根深蒂固.尽管科尔托曾经这样肯定的说:"德彪西利用了与瓦格纳象征主义相似的声音象征主义.  相似文献   

11.
音乐作品的风格主要由旋律、和声、节奏等因素决定,而节奏的作用尤为突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赋予节奏以不同特色。古代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节奏就经历了一个复杂化、多样化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音乐逻辑思维对音乐形象的支持非常重要,其包容性将使得音乐形象产生内在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从音调、和声、节奏等音乐构成的各个方面探讨了音乐逻辑思维及其包容性,并就其产生的逻辑魅力进行了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3.
论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音乐中的体现。本文从旋律、素材与和声角度入手,对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中的民族特性进行分析,力图把握其创作对民族风格音乐要素的应用及创作手法的独到。  相似文献   

14.
试谈《登楼赋》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粲的<登楼赋>讲究意境、韵律、修辞三方面的巧妙配合,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其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四方面意境(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范畴)、音乐美、形式美、典雅美.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典诗歌讲究格律、韵味、意境,具有均匀、和谐、统一的东方声韵美,抒情达意的同时体现出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诗歌的音乐美来自内外两个层面:诗歌外在的形式美是语音层面的音乐美,来自于语言文字本身,通过平仄、押韵、节奏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而诗歌内在的音乐美来自语言文字内部蕴含的情感和意象,读者透过语音形式的韵律从内心感知、体会到诗歌内在的思想情感和表现对象,从而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成功的钢琴课教学需注意的关于放松、节奏、音色、读谱、层次感、和声、语气语调、曲式分析等八个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探戈音乐因细腻、严格地将主调与复调相结合,在曲式、和声、节奏上都散发着历史性的变化,受到作曲家们的青睐。凯尔·瑞尼和罗伯特·沙佩莱特的《探戈舞曲》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和声简单且独特,切分和附点的节奏铿锵有力,动感十足。  相似文献   

18.
“和”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 ,无论是道家 ,还是儒家 ,对“和”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在哲学上的剖析 ,并且 ,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纵观先秦各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不难看出 ,先秦时产生与定位的“和”的音乐美学思想 ,已为秦后来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德沃夏克·安东宁是19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作曲家之一,他是捷克乃至全世界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典型的德沃夏克民族写作风格,从舞曲节奏、歌谣等风格上,以及曲式、和声、调式调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为这首作品演奏风格的把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和声语言的使用是克洛德·德彪西音乐艺术中最有独创意义的部分。他是在晚期浪漫派、民族乐派和声基础上 ,以革新的思维 ,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 ,终于突破了统治欧洲音乐达一百五十多年之久的大、小调和声体系。树立起以色彩表现为主的印象主义和声的新风格。这是和声学中的内部矛盾———即“功能”与“色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 ,色彩因素居于主导地位的表现 ,是大、小调功能和声经过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阶段而发展到另一极端的结果。在他的作品《牧神午后》中充分体了这一特征。就和声语言及运用手段相对古典和声学来说是一种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