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丽华 《中州学刊》2004,(5):169-171
人格主义伦理道德观认为,人的道德既不是来自人的善良愿望和人的天赋爱心,也不是仅靠外在社会规范的教育和强制而产生,而是来自人格.人格主义伦理道德观特别强调人格和义务的原则.在它看来,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和意志等机能的道德主体.人的自我完善在于人的道德完善,而人的道德完善则要通过人格完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推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同时带来了人的分裂和异化,也因此产生了和谐人格的构建吁求。西方"和谐人格"思想源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中国人和谐人格塑型的理论基石,也是中国人现实人格发展的理想目标;中国人"和谐人格"的构建需要在中西现代性语境比较之中,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与文化传统展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孚罗洛这个悲剧形象 ,认为其性格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残缺的本我、扭曲的自我与虚幻的超我并存阶段 ;二是本我回归 ,自我完善 ,超我破灭 ,三重人格激烈冲突阶段 ;三是本我恶性膨胀 ,自我毁灭阶段。克洛德不仅仅是宗教势力的代表 ,也是宗教的受害者。这个形象的悲剧意义在于提示了宗教扼杀人性的罪恶  相似文献   

4.
林滨 《晋阳学刊》2004,(5):99-101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社会变革中,中国人的主体意识也在开始形成与发展,它体现为依附性人格到主体性人格的转变,这一转变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中国人发展的理性选择,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参与了中国现代人格的建构过程。五四启蒙主义反对传统人格,也就是鲁迅命名的阿Q人格。同时也提出了新的人格理想,这个人格理想的分裂包括两种不同的人格:狂人人格与费厄泼赖人格。激进主义的理想人格是狂人型的革命者,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的人格理想则是所谓的"费厄泼赖"型人格。它继承了中国古典时代中行人格传统,同时又具有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6.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上承儒家创始人孔子,始终围绕人和人生来讨论哲学和美学问题。但对个体人格的极度高扬和对成就理想人格的个体主动性的空前强调,又使他与孔子之间清晰而明确地划分出一条分界线。也正是因为孟子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高扬个体人格和强调成就理想人格的主动性,才使他为儒家把伦理学哲学引向伦理学美学提供了真正现实的可能,从而奠定了自己的美学史地位。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讨论孟子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认真研读和阐释陕西师范大学阎树群教授撰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论》为基础,认为书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论”命题,科学阐发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论思想渊源的论断,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论的发展历程和理论成果,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的互动关系。对我们深入研究和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问题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当今时代的生产力越来越显著地呈现出以精神生产力为主导的先进社会生产力特征,精神生产力也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它不仅展现出人类的巨大创造力,而且更是体现了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这样一种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飞跃的过程。因此,精神生产力也就成为评价社会文化先进性的价值标准,并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为基础的价值标准系统,从而为如何推进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美·爱·自由·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意义上,美学是信仰之学。美的绝对性与永恒性构成了信仰的核心部分。信仰本质上是从此岸的、经验的世界向彼岸的、超验世界的超越。信仰的终极指向是真、善、美,真是存在的本体,善是存在的趋向,美是存在的表征。美作为表征既包含了真,也包含了善,既包含了存在的统一、完整、坚实,也包含了存在的秩序、节奏、和谐。人们可以从不同途径通向信仰,但必须从对美的体验开始并最终形成美的意境或境界。美从直觉之美到想象之美,到生命体验之美,内在地存在着一种秩序,这个秩序与人自身的爱的秩序是相互对应的。这种秩序是信仰之所以存在,所以可能,并成为人的基本情结的原因。信仰实际上是人类的自我调节、自我解放、自我完善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形成于"子学时代"的修身理论原创形态,经过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实学阶段的发展,成为规范人的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也具有重要作用。修身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非宗教性文化形态,从动态上看,它是人们以特定文化形态进行自我启蒙、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理性主义活动;从静态上看,它是个体在追求理想人格和社会和谐秩序过程中呈现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在古代士人的人格建构中,儒家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儒家认为整个社会的秩序、安宁以及和谐都是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之上和道德自觉之上,而道德实践则取决于个人的自我完善。先秦儒家强调在自我体悟、反求诸己的基础上的道德自律,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义务成为“君子”,成就理想人格。文章通过对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建立依据及其实现路径的探讨,可以看出,先秦儒家通过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为社会制定了许多道德和政治规范,强化了人的道德良心,启发人的理性,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变成人的内在心理要求,从而达到整合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意境成为诗词创造者追求的最高理想目标归因于意境创造中的主体人格文化因素的渗入作用;意境在审美本质上是诗人人格文化的自我观照与自我完善;意境评价强调高尚人格格调;诗人文化人格对意境的审美观照作用产生了刚阳壮美型、敦和平远型、超化空灵型、哀怨悲情型的意境,因而形成诗歌相应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理想人格对于中国人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以儒学为主,儒释道对此都有所贡献。人格有理想与常规之分,常规人格即中国人的特定的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有横向与纵向之别,横向人格是特定时期的不同人格,在先秦时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纵向人格即是变迁的人格形式,可以说是由帝王人格向知识分子人格(士)再向平民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有一个自觉、完整、系统追求的理想人格,这个理想人格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要求的统一中去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重视与追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认识与揭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人的政治要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只有在“根”与“魂”统一的人生实践之中才能真正立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两个相结合”之间的相结合,为塑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与转化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理想人格,反映的是人们对完美人格和完美人性的憧憬和向往。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目的的过程,其本身也是建构理想人格的过程。在确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作为当代理想人格建构基本价值取向的同时,还应当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意识、西方文化的理想人格意识及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意识、当代理想人格的灵魂———创新人格纳入视野。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易传·系辞》中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形象,发掘出该书作者赋予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内涵,并比照《易传·系辞》成书前儒、道两家赋予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内涵,揭示《易传·系辞》中圣人、君子与《易传·系辞》成书前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君子的同一性,验证《易传·系辞》是儒家典籍的历史定论。  相似文献   

18.
传统政治人格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人格包含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的内容,中国传统的社会与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群体政治人格特征。随着传统社会的逐步解体,传统政治人格也开始了向现代政治人格演变的艰难过程,这是由臣民人格向公民型人格的过渡。由于是外力引发的非自然过度,传统文化的阴影始终存在。在不同的阶层群体中、人格的发展是非同步的,耐用变革主要发生在政治人格的意识层面上,无意识层面难以被触动,而个体的政治行为主要是由无意识的心理内容驱动的,因此,尽管一部分现代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已经确立,但是中国公众的政治行为模式并未发生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现代人格铸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发展到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起步不久,但与此相联的人的现代化问题愈益突出。而作为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人格现代化,则直接表征着现代化的特点与进程。尤其在新世纪行将到来之际,摒弃或扬弃旧人格,建构或铸塑新人格,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本性。      一什么是人格?尽管不同的学科对此有不同的界说,但从哲学的角度加以概括,人格就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身上的集中表现,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一种资格和品格。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马晓坤 《人文杂志》2008,(2):128-132
魏晋时期,才性、情理、性情等命题是玄学清谈的重要内容.而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也影响了魏晋士人关于理想人格的建构.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魏晋士人理想人格的内涵:第一,重才智,轻性行;第二,肯定"情之所衷,正在我辈",第三,情感表达的最高境界不是任情恣性,而是"性其情",即抑情顺理,以理遣情.虽然个体不可能完全实现理想人格,但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可以无限接近这一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