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差序格局"的拓展性理解——行动单位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表述,成为描述"乡土本色"的关键词。但是,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差序格局所表述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由此,对差序格局进行再解释,也就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的一大关注点。学界所希望的理想结果在于,通过对差序格局的再解释,重新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并在此过程中,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概念。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关系等视角,在对差序格局的重新理解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毋庸置疑,这些理解,未能在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力图使差序格局概念的"普世化"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研究路径,远没有达到把握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目的,差序格局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从而使之成为具有足够强的解释力的普世性的概念。这三篇论文在领会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度理解,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这个研究路径出发,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理解。以行动单位的视角来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不仅继承了差序格局所内含的中西社会结构比较的视野,而且,更进一步,从"乡土中国"时代的中西比较进入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比较;行动单位的视角,不仅打破了对差序格局概念下的乡土中国的想像,而且,还在村庄研究的论域中,结合了村庄结构与村庄关系的分析;而对于鲁西南小亲族主导型村庄的个案素描,则是对行动单位这一分析框架的具体展示,并揭示出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2.
申端锋 《江海学刊》2007,(4):121-125
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表述,成为描述"乡土本色"的关键词。但是,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差序格局所表述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由此,对差序格局进行再解释,也就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的一大关注点。学界所希望的理想结果在于,通过对差序格局的再解释,重新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并在此过程中,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概念。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关系等视角,在对差序格局的重新理解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毋庸置疑,这些理解,未能在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力图使差序格局概念的"普世化"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研究路径,远没有达到把握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目的,差序格局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从而使之成为具有足够强的解释力的普世性的概念。这三篇论文在领会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度理解,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这个研究路径出发,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理解。以行动单位的视角来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不仅继承了差序格局所内含的中西社会结构比较的视野,而且,更进一步,从"乡土中国"时代的中西比较进入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比较;行动单位的视角,不仅打破了对差序格局概念下的乡土中国的想像,而且,还在村庄研究的论域中,结合了村庄结构与村庄关系的分析;而对于鲁西南小亲族主导型村庄的个案素描,则是对行动单位这一分析框架的具体展示,并揭示出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3.
差序格局,是对中国乡土社会人情结构的一个经典的理论探讨。然而在当今压缩现代性的社会背景之下,人情实践背后的结构性原则可能比差序格局的表述更为复杂。通过一个宗族性村落中人情实践的个例,可从人情建构的认同单位和行动逻辑两个方面,重新解读差序格局,进一步审视当代乡土社会中人情关系的新模式。一方面,差序格局的认同单位是具有伸缩性的自我,而当下北头村的人情认同单位则是具有明确结构性界限的"核心化家庭"。后者在己身、家庭和家族之间划定了相对明确的界限,既将家庭的独立地位从单系的家族脉络中突显出来,也是对"私我"的超越。另一方面,差序格局强调"人伦"的行动逻辑,人情关系在伦理本位的约束下表现为义务性和无选择性。而在当今的北头村,人情关系表现出松绑的趋势。通过均衡回报和人情冷冻的原则,实现了人情从义务性关系向选择性关系的质变。  相似文献   

4.
在理解"差序格局"概念时,除了"结构视角"还需要"行动视角"。"推"为理解差序格局背后的行动逻辑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在儒家社会思想的视野中,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是"推"的人性基础;亲亲与尊尊是"推"的基本人伦依据;能近取譬是"推"的日常路径;由己及人"推"而展开的群己关系形成具有独特文明内涵的差序格局。"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涵,运用的关键在于:对生活世界的浸淫与体会、社会圈子"中心"的确定,以及关系链条的梳理。对社会学研究而言,关于"推"的理论和方法论思考具有"明伦"和"自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教授在 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 ,首次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十分契合中国社会人际关系本质的概念。尽管许多年过去了 ,但“差序格局”仍然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概念。本文着重论述了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 ,中国农村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的扩大与内涵的变化 ,并进而用“差序格局理性化”来概括当代中国农村社区中所发生的变化及未来可能会出现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少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将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 当成研究基点.在经验层面,"乡土中国"变成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最真实的写照,构成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起点;在理论层面,"乡土中国"中的一些概念成为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现象的最好的"工具",现实经验成为"乡土中国"的注脚.在此意义上,"乡土中国"构成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他者",限制了学者的视野.只有突破作为"他者"的"乡土中国"的限制,在正确地对待费孝通学术"遗产"的基础上,才能吸收和批判既有的学术资源,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费孝通在研究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关系时,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认为血缘关系是联结乡土社会关系的纽带。通过文献考察及田野调查,北方农村社会关系仍然处于差序格局框架下,但是,姻亲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居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主导地位。姻亲关系是血缘关系的拓展,是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社会关系范围的扩大与内涵的变化,表明目前农村社会仍然处于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的商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作为传统乡土中国主要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合作的差序性与特殊性.社会结构的转型使得差序格局理性化,这扩大了农民合作的对象范围,却没有改变农民合作的"中国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继续深化,差序格局将趋消解,中国农民合作的形态也应该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相似文献   

9.
差序格局作为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和人际关系特质的概念,至今仍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域之一。费孝通先生提出这一概念后,学术界将这一概念与当前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结合起来,考察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独特表现形式。作为问题域的研究,我们试图从非理性化和理性化两个维度,论述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非理性特征,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基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论述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差序格局的理性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差序格局一种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和人际关系特质的概念,至今仍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域之一.费孝通先生提出这一概念后,学术界将其与当前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有机契合,考量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独特的表征.作为问题域的研究,我们试图从非理性化和理性化两个维度,论述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非理性特征,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基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论证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差序格局的理性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角度出发 ,对英汉语言中的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的语义和文化的不等值现象以及词汇间的差异等现象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承认学生智能的差异性,语文新课标对差异教学也有一些要求。因此,深入了解学生个体智能发展的情况,探索在班级授课制下进行语文差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张志平 《学术探索》2006,(6):120-126
汪曾祺小说的整体性表明,审美尺度在其价值标准上具有逻辑优先性;在场却又缺席的第三人称叙述者,是其小说叙述者的主要存在方式;个体自我的伸展和蜷缩,深蕴着其人生哲学;情绪记忆淡薄、审美想象贫弱,是其晚年的创作心理特征。其中蕴涵着的悖论和矛盾,彰显出同一中的差异,而同一和差异的互动,较大程度复现了汪曾祺小说的原初景观。  相似文献   

14.
以汉语访谈节目《实话实说》为语料,对其中打断现象的形式和功能进行分析,主要研究两个问题:言语打断的形式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谁在打断谁);言语打断的功能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是支配性的还是支持性的)。运用统计学拟合优度检验公式进行计算,结果:打断现象与性别有关——从形式上看,主要以女性打断为主,并且打断者在实施打断行为时并不针对某一性别;从功能上看,女性的打断多为支持性的,而男性的打断多为支配性的,不同功能类型的打断在被打断者中的分布不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张青 《阴山学刊》2012,(6):85-88
差异是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类的存在方式。类本质在人与自然的差异中产生,是人类的生存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以类认同为中介,从类差异走向群体差异再向个体差异发展,最终走向类的和谐——类本位的"复归"。  相似文献   

16.
性别语言差异与跨性别交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语言差异是一种普遍现象。本文探讨了性别语言差异的特征、产生原因,以及其在语言功能上的反映和对跨性别交际的影响。从而使两性能正确认识性别语言差异,在交际中培养跨性别交际的敏感性,避免两性在跨性别交际中产生误解,推动两性交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逻辑是现实世界规律的抽象表达,那么"社会逻辑"就是社会运行的现实统治者,即社会结构、社会控制和社会运行等的"内在规定性".差异性社会重建公共生活、否定同质生活的社会理想,决定着差异性社会不同于同质性社会的社会发展道路,"公共共同体"已成为"社会结构"的内在要求.差异性社会不同利益集团的真实存在,决定着差异性社会的"社会控制"的特殊性,只有通过"权利划界",把不同的权利规约在各自的领域,才有可能促成差异性社会的差异性和谐.同时,差异性社会应该限制差异的扩大,这种对资本创新能力的限制(即"限度差异"),既是差异性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差异性社会良性"社会运行"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各民族都是差异化发展的,和谐社会是民族差异化发展基础上的和谐。实现和谐社会要把握其民族化实现形式,从而使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张力保持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9.
本族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英语习得为例,通过对英语本族语者和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测试调查,根据被试者对若干句子的直觉和语法判断,探求本族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分别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中发展的语言能力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普遍语法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等问题。结论认为,本族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不存在根本性差异,普遍语法作用于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组合数学中的差分方法对Bernoulli数求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