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蒲艳晖 《社科纵横》2006,21(8):96-97
地方立法程序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地方立法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完善甘肃省地方立法质量保障机制,保障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保障法案充分地反映民意,才能体现出甘肃省地方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公正性,保障法规质量。  相似文献   

2.
余羚 《浙江学刊》2007,(3):172-175
随着我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实践的深入发展,特许经营的模式被更多的地方政府所采纳。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立法较为欠缺,迄今为止尚无一部权威的法律抑或行政法规对此行为加以规范。本文试从立法的若干具体内容、立法的结构体系两个方面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立法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内物权立法、学理研究、法律释义等不同层面对区分所有建筑物"管理规约"之认识仍未统一。该规约性质上实为民事法律"共同行为"及区分所有人团体私法财产"自治规则"。而与各类似事项比较,该规约乃多方共同约定,无须区分所有人全体意思表示一致并有一定对外效力,因此,它是有法律约束力之私法财产管理规约。故其系由区分所有人依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基于敦亲睦邻、确保良好生活环境、增进共同利益之目的,就区分所有建筑物之处分(如保存、改良、利用等事实处分,租赁、转让等法律处分)与区分所有人共同生活秩序之维持,经合法决议而形成,对全体区分所有人及相关人员均有法律拘束力之自治规则。  相似文献   

4.
陈伟斌 《创新》2015,(2):110-113
地方立法是我国立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地方治理法治化、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地方立法作为公权力行使及创制普遍性规则的行为应该坚持必要性原则。坚持地方立法必要性原则是奉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法指导思想、节约立法资源提高立法效益、提高立法可操作性、激发民众积极性主动性实现立法民主及达致地方立法目的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谭洁 《创新》2014,(4):116-1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了广西自治立法权。由于习惯法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渊源,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要充分体现民族地方特色,以便使所立之法易于让当地老百姓接受,产生良好的法律实施效果,因此广西壮族习惯法是广西自治立法的重要参考。壮族地区的树崇拜、三月三歌圩、社公节对制定广西壮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长三角地方立法的成本构成及其与立法效益的关系,倡导科学、合理安排立法投入,促进立法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长三角区域法规效益最大化。运用成本效益分析理论,分析了影响长三角地方立法效益的因素,提出了降低长三角地方立法成本,提高其立法效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5,(9):69-71
立法法修正案的颁行赋予了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在赋权和由此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不要冒进也不要攀比;要明确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主体及权责归属,把地方立法置于一个较高的起点对它严要求高标准,并且做到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更好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  相似文献   

8.
民国北京政府的慈善立法主要涵括慈善行政法规、慈善团体法规、慈善捐赠及其褒奖法规和慈善税收优惠法规四方面的内容.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慈善立法尚处于初创阶段,还不够完备和系统,立法层次也低,多为法规章程.但是,民国北京政府的慈善立法仍具有开创性意义,为南京国民政府慈善立法奠定了基础;同时,它还规范和引导了民国前期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法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转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慈善意识.  相似文献   

9.
养老服务机构法律规制凸显六大瓶颈之一:立法层级偏低目前,养老机构立法最明显的缺点是立法位阶低,政策性的规范文件居多。法律只有一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然而该法也没有直接规范养老机构。规范养老机构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则没有。现行规范机构养老的法律渊源基本是政府规章:一是民政部规章位阶,如《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二是省级政府规章位阶,如北京市、天津市制定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0.
地方立法是中国立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立法的民主性必须要有公正合理的民主程序来保障,地方立法程序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地方立法工作的效率和地方性法规的质量。本文从甘肃省地方立法程序入手,针对立法程序民主和科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Despite strong public interest in law reform by both state and federal governments, very little has been written about social legislation in Australia. Discussions about social legislation frequently proceed with each participant assuming an individual and subjective definition of social legislation; rarely is there agreement about the role and purpose of social legisl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some writings on social policy in an effort to provide a definition of social legislation; a basis for identifying legislation as ‘social’ is provided. It is argued that for legislation to be social it must have a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 Further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the role of social legislation and the motivations for introducing legislative measures to deal with social ills.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approach, rights and tokenism in social legislation.  相似文献   

12.
立法价值效益优先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立法价值是指立法能够满足社会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的属性 ,它本身是一种多重的体系。其本质及其意义都内在地表征了效益的价值目标。在我国现阶段的立法中 ,应把立法的效益价值放在优先的地位。立法效益价值的实质在于立法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它本身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并且以取得立法收益为目的。要实现立法的效益价值需要确立立法效益价值观、优化配置各种立法资源并要考虑社会对立法的接受能力  相似文献   

13.
农村老年人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城市老人,在极端情况下,甚至表现为自杀行为.通过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CHARLS) 2011年基线数据,运用分层线性模型 (HLM) 分析村级社区水平的经济、人口、管理、设施、生态环境五个维度的特征对农村老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发现中国农村老人的抑郁水平具有显著的村间差异.加入村级水平的解释变量后发现,村子的平均收入水平高,村里具有高中学历的人口比例高,村主任的任职年限长以及村里的基础设施水平高,村里老人抑郁水平显著更低;而在工业污染排放中度和严重的村子里,老人抑郁显著更高.进一步的跨水平交互作用分析则探索了村级变量对具有不同个体特征的老人群体的作用差异.研究结果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发展以及农村老人的抑郁干预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单媛 《阅江学刊》2010,(4):41-47
自2007年起,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纪委创造性地在当地开展"村务监事会"试点工作,使得监事会对村务的监督权得以落实并形成与决策权、执行权分列的村级"三权分立"状态,增强了村委会的公信力,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建设。蕉岭县的村务监督工作制度和实践经验,对指导当前村级民主发展、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预防村官腐败,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维护群众利益、保证新农村建设顺利发展,具有普遍意义。实践证明,村务监事会今后还应在规范监事会的监督权力来源、监督流程、建立对监事会监督工作的评估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论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政立法是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为适应社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行政主体立法制度,为有效控制行政立法,美国确立了较完善的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制度。目前,中国行政立法大量激增,但公众参与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行政立法中公众参与的缺失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因而有必要建立和完善我国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机制。行政立法公众参与机制应遵循行政立法主体主导、公众参与有效、可行、适当超前的原则。在具体制度建构上应赋予公众立法动议权,立法草案一般应经过通告、评议法定程序,立法案正式表决前可交付一定范围内公众先行表决以供立法主体参考,立法过程中公众参与情况应于立法案通过后予以公布。  相似文献   

16.
章高荣 《社会》2020,40(1):187-212
寻求法律移植与习俗的有机统一无疑是中国法律现代化最为重要的问题。由于缺乏微观政策过程的分析,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本文从法律现代化和法律多元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以《慈善法》中“慈善”概念的形成为例,探讨了法律移植与习俗如何通过立法体制影响法律的形成。研究发现,习俗通过回应性立法的制度安排以及立法者的双重身份被纳入到决策中。法律移植的慈善概念则通过法律专家与立法者的深度互动产生作用。然而,立法过程中提案与审议的分离以及政治官僚制的决策模式使得形式理性法律的建构面临双重消解。因此,促进立法体制的优化才能实现立法中形式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迄今没有国家层面的、以湿地整体为保护对象的专门立法,这既是湿地保护管理面临困境的主要根源,也是导致湿地持续恶化和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改变中国湿地保护立法不足的当务之急是将国家层面的湿地立法提上议程,其前提是先行制定和完善湿地保护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具体方式是依据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及其司法经验制定国家层面的湿地专门立法.作为这种改变的必要条件,要有步骤地尽快消解中国湿地立法现状的支撑基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农村各种矛盾纠纷日益增多,为及时调解纠纷,维持社会稳定,实践中各种纠纷调处机制应运而生。本文分析了鄂北一个村庄的纠纷调处记录,研究发现,较之于"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现代司法准则,以"村庄法官"角色存在的调解者,不以立法条文以及事实情况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实现法律意义上的公平、公正也并非是纠纷调处的主要目的,但他们在工作中特别注重当事人主观上的接受情况。同时,调解者经常集多重角色于一身,实行"保姆式"办案,还会动员多方主体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去;在另一些冲突中,调解者刻意不彻底解决纠纷,为当事人自动和好留下足够的空间,最终既平复了争议,又保存了当事人的颜面。结合村庄的调解经验,文章认为,尽管矛盾纠纷的增多,为现代立法快速进入乡土社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到目前为止,无论是笼统意义上的法治理念,还是国家立法的具体规则都没有全面、彻底地进入乡村社会;各地村级调解机制设立和运作更多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而不是为了推进"法律下乡"。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ational rural/village movements now established in some 16 European countries,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ose in Scandinavia and Eastern Europe.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raise awareness by 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rural social movements, rather than to attempt a detailed analysis. Starting in the 1970s in some Scandinavian and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as a local community response to rural decline, the village movements have built into major national forces, and have recently expanded into the EU accession state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They were established to address issues of rural decline, agricultural change, migration, centralization and EU accession. They are now also organizing themselves at EU level, to provide a voice for rural communities in Europe. This is a notable example of a structured approach to mobilizing rural communities to become stronger agents of local development and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policy‐making at local, regional, national and EU levels. The paper draws on information gained in a recently completed initial investigation of the national village movements in Estonia, Finland, Slovakia and Denmark, together with information from Sweden. The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that gathered from a wide range of interviews and the minimal documentation available from the movements themselves. The experiences of the movements in enabling local structural development, capacity‐building, empowerment and action are documented, as is their work to develop strategic planning and advocacy.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motivating forces, structural and process models, activities and outcomes of the different movements. It takes account of the effects of differing national contexts, and identifies some key elements of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相似文献   

20.
信息能力与压力型立法(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媒体话语的压力型立法是立法者信息能力不足的产物。如果立法者的信息能力不能有效应对现代法律规制活动的知识挑战,那么将无法抵御媒体话语过度渗透,导致立法与媒体之间的关联过于紧密,形成一旦媒体热议、立法就积极跟进的压力型立法现象。法律制度是具有恒常性的规则,而压力型立法往往失却应有的冷静、客观、慎重与全面,展现出背离理性立法的内在机理的决策特点,引发一系列既不公平、也无效率的再分配效应。压力型立法凸显了信息在公共政策选择和制度设计中的重要性,应当实施立法绩效评估制度,以此为立法者重塑信息能力提供充分的激励,确保立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