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社会进步关系密切。本文对山东省农村文化建设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 ;并对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模式进行理论和实际的探索 ,提出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系统化、传统化、现代化、国际化、层序化、生态化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2005年山东省农村文化建设及其产业发展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目前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研究、开发的力度小,效益低。应重视文化内涵的发掘、阐释,提升文化品位,储备文化生产与产业开发的人力资源,加强农村文化品牌的研究与开发,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提高工业化程度,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活决定意识,文化是以人为主体不断生成的文化;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承担着“阶级社会维护意识”的责任;在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文化交互作用。当代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不良文化的影响、工具主义严重和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部分领导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缺失、相关制度不完善等深层原因导致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对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湖南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文化保障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满足我省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我省农村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构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升农村群众文化精神生活面貌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现实因素影响,贵州省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所形成的现实关联较为特殊,其关系的处理也极为重要。经济发展水平是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制约之一,而旅游发展的方式、手段又成为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将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都推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以安顺、赤水和黎、从、榕三个地区为调查研究重点,是因为:第一,它的基层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性。第二,代表性。这三个地区“生态”(或“原生态”)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共同关注的焦点,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发展旅游的重要突破点。其关系表现更典型和集中。  相似文献   

6.
7.
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是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而展开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与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系统全面的发展理念以及城乡融合的发展策略。农村文化建设要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从而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通过对湖北省Z县和X县的8个乡镇近400户农民的入户调查,了解到贫困地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普遍比较匮乏。而贫困县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还存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的“大手笔”冲动,以及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不善、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建议贫困地区进一步加强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意义的认识,既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也要提高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还要创新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维护农民文化权益.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宁德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文化惠民政策有效落实。文化建设总体升温。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加大。但仍有不足;各种自办文化逐渐兴起。乡贤捐助文化事业热情升高:建立了乡、村两级文化管理人才队伍,但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要着眼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和特点.从思想观念、内容形式、体制创斯、队伍建设、资金运作等方面改善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状况。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维护农民群众的基拳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植根于中国长期稳定的农业社会,伴随着中国农村农耕经济的发展而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并存,对我国农村影响较为深远。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是当前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文学艺术是构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艺术享受、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推动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等方面,都有着独特作用。文艺的健康发展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试以山东文艺为例,来探讨文艺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随着物质需求的满足,商品中"文化"的价值随之增长。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在于人们对"文化"价值诉求的增强。乡村旅游开发的实质是为游客提供"文化产品",即"卖的是文化",因此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同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旅游目的地居民才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来保护传统文化。文化、旅游、经济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鸡泽县积极探索企业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通过实施"村企党建工作一体化"运行机制,统筹了企业、农村党建资源,建立起以党建工作为纽带的村企互帮互助机制,有效地整合了城乡人才、物质和信息等资源,拓宽了基层党建的视野和空间,解决了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人选难、发展难、经费保障难、场所改善难等问题。为在实践中如何有效统筹城乡党建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政策取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乡村旅游对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改善乡村环境、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提升农民素质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借鉴世界旅游组织成员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探索出乡村旅游开发的最佳模式——政府扶持、社区主导的产业化开发模式(CBD模式),最后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提出政府的行动方案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农田水利的高质量供给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乡村文化是指生活在乡村中的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及观念体系的总称,是乡村地区自然、历史的沉淀及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从精神文化层面看,乡村文化振兴是指乡村社会整体精神文化的振兴,其本质内涵在于通过集体性、开放性的文化载体作用于个体的文化感知和价值规范,其基本目的在于"积极培育农民之间的新集体主义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亦即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的乡村"合作文化"、限制乃至最终消除乡村"不合作文化"。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乡村文化振兴推升农田水利供给质量的内在机理是:乡村"合作文化"激励作用的发挥可促成农户积极参与农田水利供给的合作均衡实现,进而使得农田水利工程被充分、及时和普遍地供给出来,农田水利工程满足农田灌排需求的充分性、及时性和普遍性也随之提升,即农田水利供给质量随之提升。江西省万载县鲤陂水利协会位于双桥镇鲤陂灌区,是一个百年不衰的农民水利协会,其运作绩效主要体现在"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扩大了灌溉面积""节省了农户灌溉用水劳动力投入""灌区工程质量不断改善""提高了弱势群体灌溉用水的获得性"等方面。鲤陂水利协会的运作绩效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乡村"合作文化"激励对农户在农田水利供给中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及最终对农田水利供给质量的推升作用。鲤陂水利协会的长期治水实践说明:农户认知结构、农户双边关系、小型"水利社会"中的"合作文化"嵌入均有助于推升农田水利的农户合作供给质量。振兴乡村文化以推升农田水利供给质量的基本路径在于:培育农民认知结构中的信任与合作理念;建构农户间互惠、互信、互动的行为关系网络;推进乡村场域的"合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农村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建设和利用状况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基于湖南1395个行政村的调查发现,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初具规模的同时,存在文化设施总量供给不足,质量不高,部分设施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应融通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及时更新、修葺村级文化设施;加强管理与队伍建设,建立对文化设施的长期跟踪和农民使用意见反馈机制,提高村级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村民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特别是传统的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都面临失传的危险。本文分析了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文化保护的困境以及传统文化保护与农民分享现代文明成果的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8年山东省潍坊市的农村家庭住户调查数据,构建一个半对数模型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家庭收入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数量与受教育水平有助于提高家庭总收入,非农经营活动对家庭收入影响最大;劳均耕地面积与农村家庭总收入之间成U型关系。其结论的政策含义是:提高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关键在于政府普及农村教育培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产业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个人创业和非农就业;逐步开展农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19.
切实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通过点面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提炼了文化程度、科技意识、科技实践能力、科技态度和科技信息获取能力及价值取向等6个因素,作为衡量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的主要构成。提出加强对进入生产领域后的农村妇女的科技素质教育,以尽快提高科技意识和就业技能为主要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