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檀迦利》是印度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心灵的歌.是诗人用自己的整个灵魂谱写出来的优美而清淡的歌,它是泰戈尔的一部重要的代表诗集,历来对它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简单的、单向思维的研究方法.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文学是创作——欣赏和批评——创作的集合体.因此,我们评论文学作品应该从多方面的关系,即从多角度去考察,这样才有可能全面地了解其审美意义.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去分析《吉檀迦利》的思想内容和美感作用.一、诗人的“自我”形象诗,贵真重情.“许多批评家都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因为他们都是天真的,和善的.在现在的许多人中,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更是一  相似文献   

2.
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以其轻灵的诗句 ,描绘了一个和谐的世界 ,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这一曲爱的颂歌 ,表现了诗人对于和谐生活、祖国和民族的热爱 ,体现了诗人渴望世界和平和人类幸福的强烈愿望。泰戈尔《新月集》的主题是爱 ,集中体现在对大自然 ,对母亲与孩童 ,以及对存在于自然与人中的神的爱三个方面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冰心所译的《吉檀迦利》在节奏音韵、选词造句以及风格主题上的赏析,依据语言功能的语言学理论,分析了源本与译作的关系,认为文学翻译作品应当首先以文学作品的标准进行评价,而理想的诗歌翻译者应有能力被评价为语言学者和诗人,从而提出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是地位同等的语言运用行为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泰戈尔是印度近现代文学史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其英语诗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诗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诗人宗教”精神,既追求“梵我同一”的神,又追求以虔诚之心以爱心实现人神同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泰戈尔心目中的神在具有印度传统的无处不在、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的传统意义的同时;又寓于西方关于体现人的内在本质的现代精神;达到东方“泛神论”思想与西方文化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英语文学的魅力与东方文化情致共同铸造了这部蜚声世界的文学巨著。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女性译者代表的冰心在文学翻译方面的成绩十分卓著.在国内外翻译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影响下,她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着自己的理解.通过分析冰心的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结合她在《园丁集》译文中的翻译实践能更好帮助读者理解冰心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王翃是明末清初的布衣诗人,他的诗通过族弟王庭刊刻的《二槐草存》、朱彝尊《明诗综》以及一些地方诗选流传后世,仅三百余首,与实际作诗一两千首相差太远,且内容大多是思乡怀友,即物兴感,真正触及时事的寥寥无几,远不能反映王翃诗歌创作的全貌。上海图书馆所藏王庭编纂的抄本《王介人集》录诗1170首,是最为完整的王翃诗集。通读可知哀民生多艰、忧晚明政局、斥叛乱侵略、表达对抗清志士的哀挽和礼赞,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发掘出这部诗集,才能真正理解王翃"既遭兵乱,多感愤叹咤"、"命意构章,一本杜陵"的诗人本色。  相似文献   

7.
<正> 当前,未来,我们的诗歌将走向哪里去,也就是说向什么方向发展?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问题。尽管诗歌界有过多次讨论,但迄今没有得到公认的答案。 我和诗歌结缘,早在上初中时期,那时我抱着一部《古唐诗合解》,就自己能理解和喜欢的部分读熟了几十首;同时也学着写。又在一位一方名士焦老师的影响下,写过不少反映时事的长篇歌行,还偶然发表过两首。高中时期,一位姓樊的老师提倡五言古  相似文献   

8.
9.
通过以《吉檀迦利》为对象的个案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化的语境中考察了泰戈尔在中国的误读现象,并与西方读者眼中的泰戈尔进行对比分析,探询文化误读的原因,以寻找在后殖民主义时代,泰戈尔文学对东西方走向文化对话和相互理解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瀑布唱道:我找到自由时,也就找到了歌。[1]──泰戈尔长期以来,作为亚洲为数不多的享有祟高国际声誉的诗人,泰戈尔早就以其”高度文化的艺术作品”[2]征服了世人,而其代表作品《吉檀迦利》更为之赢得了无尚的荣光.在这样一部具有“完整的、深刻的、罕见的精神美”[3]的诗集中,我们阅读时总能获得不可名状的审美愉悦.在这种愉悦中,人们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吉檀迦利》究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底蕴呢?人们一向认为,泰戈尔是一个在感觉世界以外寻求与无限和永恒进行交流的神秘宗教诗人.《吉檀迦利》作为其代表作则是一部典…  相似文献   

11.
泰戈尔以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成为东方国家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吉檀迦利》是泰戈尔对生命本体的亲证,也是他"生命哲学"与"诗人的宗教"的完美体现。泰戈尔为追求他"生命哲学"中生命的真谛,所表现出的无比激情与爱,至今仍照耀和鼓舞着整个人类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铁流》图的来历和传播《鲁迅日记》一九三○年九月十日载:“下午收靖华所寄《十月》一本,《木板雕刻集》(二至四)共三本,其第二本附页烈宁像不见,包上有‘淞沪警备司令部邮政检查委员会验讫’印记,盖彼辈所为。”最初阅读至此,心想鲁迅在日记中很少有这样的涉及时政的记载,而今如此特书反动派的“德政”,显然是对“彼辈”非常憎恶,已是怒不可遏了……后来我又发现,这则日记  相似文献   

13.
关于《河岳英灵集》、《才调集》中的李白诗歌,我们在《唐人选唐诗(十种)蠡测》一文中(载《思茅师专学报》91年1期P_(10-21),2期P_(9-12)中已略有陈述.但余意未尽.今从选诗审美意象、审美深蕴角度再作探讨,探究深意,就教于方家.(书见《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93年版).  相似文献   

14.
根据蒋浩自己的一些说法,将他的诗歌写作粗略地分为30岁之前的心性期或人格训练期、30岁之后的风景期或技艺训练期和《喜剧》以来的世相人心期或者人格-技艺训练期。30岁之前立"正",训练人格;30岁之后尚"变",训练技艺。《喜剧》别开生面,提供了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出汉语的微妙特征的全新诗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几种不同婚姻模式的具体剖析,论述了小说中婚姻与爱情的不等距离,指出只有建立在真正爱情基础之上、经受过人生种种磨砺之后得到的婚姻才是最理想的,这样的婚姻并不惧怕婚姻距离爱情的路途有多遥远。对现代青年知识女性如何将真挚的爱情引入幸福婚姻的殿堂提出了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6.
明末诗人担当的一生,经历了由俗世到僧界两种境况,其前期作品<翛园集>和后期作品<橛庵草>的诗歌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与其文学创作实践相适应,担当的文学观念亦非一成不变,他比较重要的诗禅、形神、复古论成熟于<橛庵草>时代.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悲剧审美角度分析了《玉梨魂》和《伤逝》的悲剧主题、悲剧形象和悲剧意识,并认为《玉梨魂》是传统爱情理想的挽歌,《伤逝》则传达了觉醒者爱情理想的幻灭的精神困境。这两部作品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追求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思想要求,《伤逝》较《玉梨魂》更富有悲剧意蕴和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易传》是讲天道自然变化之书,建立起了一个宇宙生成图式,但《易传》的作者并不局限于天道之上,而是凭借着对天道真理的体认与领悟,作为人事社会活动,尤其是政治实践的出发点与指导性原则。并以之运用到战国末年的社会变革之中,指出了这种变革的合理性根据,为重建政治秩序与社会安定划策出谋。《易传》的作者认为合理的社会性存在只有在得之于自然大道,又顺应民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种合理性社会存在以宗法精神为核心内容,反映了儒学礼乐文明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9.
周焕灵 《南都学坛》2006,26(3):74-76
《女神》与《草叶集》的诗歌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主要表现在:惠特曼侧重于对废奴制的表现和对欧洲各国反封建斗争的回应,而郭沫若则着力于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且比惠特曼暴露得深刻、彻底;惠特曼对理想世界的描绘具有空想主义的色彩,郭沫若的理想世界尽管也恍惚朦胧,但却因社会主义色彩的注入而显得光彩炫目;惠特曼对人与劳动的歌颂虽然也不抽象,但因在“博爱”光环下却缺少对人的阶级分析,郭沫若对人和劳动的歌颂完全是把自己融入人民之中,而且高唱“劳工神圣”的颂歌。惠特曼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颂扬了科学技术给美国带来的科技文明,郭沫若歌颂那种使现代科学、技术、物质文明得以迅猛发展的飞腾喷涌、狂叫不息的“力”;惠特曼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意在表现人和自然的和谐与美国人积极向上的创造力,郭沫若的自然风光诗力图表现自然和我的融和,在歌颂自然中跳动着强烈的生命、火热的情感和无穷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两千多年来一直为我国许多的诗歌创作者所仰慕。这种现实主义精神,源于我国古代的原始劳动诗歌,但它的内容比原始诗歌要丰富广阔得多,其中不但有对上层统治阶级政治生活的反映,更主要的是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疾苦生活表示了深厚的同情,尤其可贵的是,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不再被作为服服贴贴地供统使者役使的奴隶形象再现于作品中,诗歌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显得鲜明突出了,它激起人民为摆脱剥削压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