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世纪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国际后现代主义文学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使得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可避免地烙上了象征苏联极"左"意识形态和文学工具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烙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既使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诞生滞后于西方,又催化了俄罗斯特色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命运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命运息息相关,因而其在产生的时间上、解构的对象上和美学特征上都有别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2.
冷战终结以后的文化和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终结冷战出现在“二战”结束以后,它以东西方为势不两立的两大阵营,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为不可调和的两种意识形态,并以这两种意识形态你死我活的冲突为中心,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军事上相互遏制和对抗,形成了长达数十年的全面对峙格局。这种对峙格局直到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各国风云突变,接连爆发意识形态危机而引起社会震荡和制度更迭,华沙条约国组织自行解体,才正式宣告终结。冷战终结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西方的意识形态冲突明显让位于国际性的经济实力竞争和文化较量,…  相似文献   

3.
今年全国苏联文学研讨会在无锡召开学术会议,由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江苏省外文学会和作协外委会主办,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评价以及它与苏联文学创作的关系 从30年代开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直是苏联文艺界,包括中国文艺界所注目的问题,它与苏联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的关系十分密切。与会者对怎么评价这一理论问题有不同看法。吴国璋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目前受到的冷遇与它本身的弊端有关。这种弊端主要表现为:1.将文学政治化。它削弱了文学的多方面的可能性,降低了文学的艺术品味。2.唯我独尊的僵化模式。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视作是世上“艺木科学的最高成就”,进一步把宗派主义、教条主义、庸俗社会学推到了极致。3.以幻想的真实取代严峻的真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之初要求作家的就是“写真实”。然而历史证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缺少的恰恰就是真实。这  相似文献   

4.
苏奎 《兰州学刊》2011,(7):115-119
苏联影响是四五十年代的土改文学发生的不可忽视因素。从宏观上来讲,中共承袭了苏联的文艺政策,将文学纳入政治轨道,土改文学成为推动土改的宣传手段,参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从文本角度来看,土改文学在主题、框架、人物形象以及叙事模式等方面均受到了苏联文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传统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们之所以选择现实主义,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从进化论的文学观念出发,认为新文学应该从现实主义开始追赶西方文学的最新潮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在于现实主义的特性适合了他们建立社会革命的意识形态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论戈尔巴乔夫的“加速发展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苏共中央 1 985年 4月制定的“加速发展战略”及其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中的实践的详细分析 ,明确地指出 :这一战略的最初目标是以科技进步实现经济集约化 ,加快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戈尔巴乔夫等人却逐渐把经济改革发展成政治改革 ,把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成对社会全面变革的总路线 ,而社会对此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不足 ,改革因之步骤失调。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完全背离了完善社会主义体制的初衷 ,逐步地偏离了社会主义改革方向 ,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的严重恶果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学构成共和国政治思维的重要载体,包含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内容。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毛泽东创造性地把“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纳入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范畴,为共产党赢得“文化领导权”制造强势话语。1940年代后期,共产党及其左翼作家有组织、有计划地批判、清除各种异己的文学流派和力量,试图把多元共生的文学格局统于“一”,即一个意志、一种权力话语。新中国成立后,在意识形态领域真正建立了“旨在整合全社会观念从而达到最大思想统一性的排他性的统治性思想”体系。“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参与了当时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种塑造,承载着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蓝图的宏大叙事,但对此毛泽东并不满意而给予否定。“伤痕”“反思”文学对“苦难”的叙述是文学叙事和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共谋的产物。“改革文学”‘现实主义冲击波’“‘反腐败文学”等文学形态,是对改革意识形态的话语重申和对于改革的合法性论证。  相似文献   

8.
王立新 《南京社会科学》2015,(2):133-137,144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社会思潮多元化产生的背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五大主要社会思潮中,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潮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新自由主义瓦解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摧毁了苏联共产党的合法性,保守主义阻碍苏联社会的改革发展,民族主义思潮推动国家分裂。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意识形态政策的调整应当有利于改革、稳定和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科学掌控意识形态,辩证对待各种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9.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解放区逐渐建立了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心的延安文学体制,所有作家的文学活动都被纳入了以政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学制度建构之中。然而,孙犁却对解放区正在实施的文艺政策表现出了"若即若离"的"在而不爱"复杂心态,一直游离于解放区文艺政策的边缘,表现出一种对延安文学体制的"疏离者"姿态。孙犁对延安文学体制的"疏离"一方面起因于他对自己暧昧的"公家人"身份的定位,另一方面根源于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的"伦理化"倾向。以延安之行为分界线,延安之行后的孙犁既看到了解放区不同地域的"公家人"身份的差异,感受到自己的"公家人"身份的乡村知识分子的实质。同时,延安之行也促使孙犁在冀中解放区已经开始建构的现实主义文学观走向了成熟。以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为中心,孙犁将表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伦理作为自己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建构中心,从而与解放区的以政党意识形态为中心的文艺政策拉开了距离,并使自己成为解放区作家中的"另类"。  相似文献   

10.
蒋承勇同志继 1996年推出反响不凡的《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一书以后 ,两年后又出版了更为厚重的《现代文化视野中的西方文学》 ,显示了这位在“文革”后成长起来的中年学者在外国文学领域里的跋涉实绩和磅礴气势。尤其值得重视的是 ,这本专著的面世还昭示了作者及其同代人的治学方向。这种方向就是针对以往外国文学研究表层现象的描述较多而对深层结构框架的发掘极少的倾向 ,致力于探索对文学传统和文学现象的深度把握问题。正如书名所示 ,作者是把西方文学纳入到流动不息又亘古长存的文化大视野中去进行考察和研究 ,从而在正…  相似文献   

11.
祝学剑 《学术探索》2008,(2):122-126
1950年代国内就现实主义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文艺报》积极介入论争,以其绝对的权威性通过译介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文章,引导50年代国内文艺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奉为我国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1950年代《文艺报》通过传播苏俄文学文论对现实主义论争产生重要影响,探讨《文艺报》在传播苏俄文学文论从而影响国内现实主义论争进程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及其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重视期刊传播对中国当代文学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冷战"、民族主义与"十七年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长安 《河北学刊》2004,24(2):124-129
一 "十七年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全球化过程中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文学,"冷战"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变得相当重要.从这一意义上讲"十七年文学"的全球化,就是社会主义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美苏两个大国在冷战中对经济体系的不同选择,来探讨苏联解体的经济因素,认为不仅存在着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等因素导致的经济危机,同时与苏联没有认识到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孤立发展有密切关系。而苏联经济上的这种选择是出于意识形态层面地考虑,进而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正面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避免受意识形态所左右,固步自封。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流派,其发展经历了19世纪的"一统天下"到20世纪的彷徨困惑和多元化转生的变化过程。本文从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了其在受各种文学思潮质疑的同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并基于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所蕴涵的高度的人性关怀感和强烈的开放精神探讨其在新的时代所具有的话语表述空间和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5.
郝燕 《江西社会科学》2006,(12):139-141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在前苏联,还是在中国的学者研究中,只注重“苏联文学”,而忽视“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这是因为很久以来我们缺乏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全面、客观的了解。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已不再被视为唯一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昔日受到批判和否定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开始再现,所以有必要全面认识、梳理、归纳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美苏两个大国在冷战中对经济体系的不同选择,来探讨苏联解体的经济因素,认为不仅存在着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等因素导致的经济危机,同时与苏联没有认识到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孤立发展有密切关系.而苏联经济上的这种选择是出于意识形态层面地考虑,进而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正面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避免受意识形态所左右,固步自封.  相似文献   

17.
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苏联文学,十多年来众说纷纭。七十年的"苏联文学",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命运,今天"苏联文学"的回归,恰好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回归。如果不联系这个大的历史背景,就很难理解人们对"苏联文学"的态度变化。  相似文献   

18.
张威 《兰州学刊》2008,4(2):151-153
冷战之争,是国家权力之争,是制度优越性之争,更是社会先进性之争。苏联在冷战中的结局并非是苏联在军事上为西方所败的结果。苏联民众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抗之后基于观念的变化而产生了对苏联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进而导致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内在演变是苏联崩溃的根本原因。“强大国家”与“弱小社会”的巨大反差是冷战之于苏联解体的最好注脚。苏联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与现实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健全的、平衡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不仅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惨痛教训。更是我们思索冷战的终结为什么会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相联系——这一时代命题的出发点所在。  相似文献   

19.
邓永华 《南方论刊》2010,(10):60-62
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改革中,倡导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实质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叛,是改良的资本主义。以其为理论依据而进行的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共产党的解散、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灭亡和苏联的解体。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曾经作为1950年代初新中国文坛重要的文学观念,并成为新国家意识形态,它规范支配着此时期的文学创作,也规范支配着现代文学的历史建构,现代文学史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图解框架,而现代文学的历史建构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新中国出现的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的佐证,这对后来文学史叙述成为政治斗争“工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