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逍遥 《金色年华》2014,(10):5-5
一个人的舞台即使很少有人给自己鼓掌,自己也要好好的活出自己。一个人活着就是为了好好的生活,生活就是为了好好的活着。干百年来,瓦古不变的就是生活。活着,就有生活。即使无人为自己喝彩,自己也是自己的观众,为自己喝彩,努力的创造出自己的一片蓝天。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确,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可能活出自己的最后都成了有所作为的人物。人生本就是经历的过程,谁能活出自己并且能好好的生活着才是最战功的人士吧。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叙的追梦女人,是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的总策划、制片、导演和解说张丽铃,她以平淡如水的人生姿态,以燃情似火的创作激情完成的那部纪录片,足以证明她作为一个中国女人在日本的成功,这里讲述的则是让中国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进入在日华人百姓家的张丽玲。  相似文献   

3.
2010年1月31日的NHK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3.2万人的冲击》播出后,一时间在日本引起广泛讨论,无缘社会中的“孤独死”更是给人们心灵带来巨大冲击。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只有了解日本社会孤独死的现状、产生原因、日本社会对此采取的应对措施等,才能为我国老龄社会建设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4.
高群 《老年世界》2011,(18):6-7
有时候,活着本身,就是一件艰难且漫长的竞赛。在杨绛80岁寿诞时,夏衍曾为其题词:“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词。”20年后,题词人已仙去,而杨绛仍活着。  相似文献   

5.
1972年3月,世界知名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来到北京。这位被称作"纪录片之父"的荷兰人,是应周恩来之邀来拍摄一部反映文革的纪录片。74岁的伊文思与中共一直保持良好交情。早在1938年,他来中国拍摄反映中国人民抗战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时,就结识了周恩来。离开中国前,他秘密将一台摄影机和两千尺的胶片送至延安,中共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之于中国,一直以来是一种"不愠不火"的状态,随着近年来优秀纪录片作品的不断涌现,纪录片话题成为媒介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回望历史,探究中国纪录片的成长,再立足当今,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以及为了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旅游,除了气候舒适、环境整洁、风景宜人,还有一点让人很愉快的是,日本四处无乞丐。据一位留学日本的友人说,他曾为此请教先生,日本为什么没有乞丐?那位先生斟酌良久,给出一个解释日本人有强烈的羞耻心。这就是说,日本国民是“知耻之民”,不工作尽管也能生存,但那样活着,他们会感到羞耻,羞耻心不允许他们不工作。作为外国人,旁观日本社会,的确处处能感到日本人这种“知耻”的根性。比如2000年神  相似文献   

8.
王薇琳 《现代妇女》2014,(8):309-310
中国电视纪录片自1958年发端以来,已经发展了近56年。从早期的照搬俄罗斯的“形象化政论”,到20世纪80年代本土化意识的觉醒,20世纪90年代记录风格的形成,直到新世纪以来逐渐向国际化靠近的多元化风格变化,中国纪录片随着时代特色的变迁不断向前发展。而作为“社会记录者”的电视纪录片,“人”都应该始终是其表现的主体。尤其是近期再度火爆的《舌尖上的中国2》更是凸显了人文精神在纪录片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回顾中国纪录片发展过程的人文精神,阐明人文精神应是中国电视纪录片承载的重心。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社会进步和国家对于纪录片政策的支持,中国的纪录片产业迎来了自己一个新的春天。但是,随着纪录片生产运作的逐步市场化、观众变成影片的消费者,他们对于纪录片的可看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在保持纪录片格调的同时提高纪录片的可看性并与国际接轨,成为中国纪录片人的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针对"镜头表现力"这个概念进行拆解细分,在此基础上结合例证,浅析了当下如何在镜头上改善纪录片的镜头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15年前,他与朋友在学校餐厅的一张餐巾纸上写写画画,这便是“新浪网”的雏形。13年后,这位“新浪网”三号人物急流勇退,专心拍摄纪录片。他认为,“投资纪录片是精神扶贫,是社会善举”。他的目标是,10年拍摄100部纪录片,“为下一代人留下这个时代的真实记忆”——  相似文献   

11.
唐正芒 《老年人》2007,(11):42-42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不仅遭到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而且也遭到了日本本国爱好和平人士的坚决反对。在东北,有两名日本士兵的反战惊人壮举令我国人动容。他们用生命的代价,捍卫了正义和良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独立纪录片发展20年来,一直都以神秘著称,很难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独立纪录片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本文论述了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创作环境,旨在为中国独立纪录片呼吁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东亚系列峰会,日本缘何高调介入南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在1939年侵略南海地区,1945年投降后将南海地区正式归还中国,日本是无法抵赖这一段历史的。现在日本以其贪婪野心,试图在这块最挑动中国神经的地方来同中国展开地缘争夺,但中国人还会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样,任其在中国领土上肆意践踏吗?  相似文献   

14.
李桂芳 《老人世界》2014,(11):19-20
孙晓玲著《布衣:我的父亲孙犁》一书中写道:“父亲按点吃饭、睡觉,身边有一个小马蹄表,生活极其规律。吃饭是为了活着,睡觉是为了休息,散步是为了保证体力。他活着是为了写作,写作也带给他快乐与慰藉……”读着不由忆起作家从维熙《孙犁的背影》一文写的:“中国只有一个孙犁。他既是个大儒,又是一位‘大隐’。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儿,早就是大文官了;不,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中国纪录片曾经在一个历史时期形成过一点“运动”迹象的话,那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出现。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中国纪录片的上限是1991年的《望长城》。因为在某种意义上,  相似文献   

16.
李臻 《中外书摘》2006,(2):26-28
他的整个军旅生涯就是日本侵华史的缩写版,当他的同僚一一受到法律严惩的时候,他却活着回到了日本。  相似文献   

17.
天地 《老年世界》2010,(16):37-37
中国人平均寿命比世界长寿民族少9年。据统计,2008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4岁,日本是83岁,其中日本女性平均寿命86岁,连续24年位居世界第一。是什么原因使日本人的寿命延长了呢?如果我们抛开种族遗传学不说,长寿的原因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生命与爱     
我们无法解释清楚爱的真谛,就像我们无法解释生命的真实,人们对生命的疑问是: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们对爱的疑问是:爱是什么?情为何物?对于爱,我们往往称之为喜欢;对于生命,我们往往称之为活着。生命是一种生物体从生到死、从小到大、从青到黄的全部过程,它对拥有者来说只有宝贵的一次,因此大多数人比受更珍重生命;爱是人类对人或物有着很深的感情,爱可以有很多种很多次,爱有深有浅有轻有重有真有假。有些人为爱而活着,当爱情破灭,便选择了自断的绝路,与爱一同泯灭。有些人为活着而不得不去喜欢,因为活着就需要满足…  相似文献   

19.
孙国 《老年人》2008,(2):38-3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当时中国内战正酣,没有条件和能力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苏联便将在中国俘虏的日本战犯押回到西伯利亚,予以监禁和强制劳动改造。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时提出将关押在西伯利亚的日本战犯移交给中国,由中国进行审判。  相似文献   

20.
54年前的异国仇敌,今日成为耄耋朋友。1994年8月至10月间,在中国沈阳的离休干部刘丹华和日本山形县上山市农民土屋芳雄之间,有过三次特殊的书信来往。54年前,两个人是不共载天的异国仇敌。一个是侵华的日本宪兵、双手沾满中国人鲜血的魔鬼,一个是东北沦陷时期的作家、土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