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以来,年逾九旬的台湾前领导人李登辉不甘寂寞,出访日本,投书媒体,发出"钓鱼岛属于日本""日本祖国""慰安妇问题已解决"等颂扬日本殖民统治、出卖中华民族主权与利益的惊人狂言。李登辉这些言论动机何在?为何他会在生命末年发出如此狂言?不妨让我们对他的言行作一番剖析。三大政治动机要了解李登辉这些言论、举动的政治动机,就要从李登辉的政治信仰、岛内政局变化与当前周边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等多方  相似文献   

2.
雷秉章,台湾“总统府秘书室”秘书。他跟随李登辉四十年,从省政府农林厅、“农复会”、“行政院”、“台北市政府”,一直到“总统府”,雷秉章一直是李登辉身边不可须臾或缺的首席智囊,更是李登辉最倚重的资深行政幕僚。 年届七十余岁的雷秉章,正式卸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领导者》2007,(6):59-60
李登辉、陈水扁之流,阴谋彻底否定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历史事实。本文用具体的史料和确凿的历史文献,介绍了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当初是如何收复台湾的,从中可见李、陈之谬。  相似文献   

4.
我们这一代     
八十岁的卸任“总统”李登辉日前不断地说,台湾政经不安,他还不能退休。这说法,真是既讽刺、又可悲。 讽刺的是,今天台湾的政经不安,该负最大的责任的,正是李登辉本人。如今他却说,这一切还得他来解决。可悲的则是,李登辉这  相似文献   

5.
两副嘴脸     
去年8月10日,李登辉在一个场合中说,他提出两岸关系是“国与国关系”引起世界哗然,在他看来是“非常好,愈闹愈大,愈闹愈好”。李登辉又一次赤裸裸地将他蓄意搞分裂、破坏两岸关系的真面目暴露在全世界面前。李登辉的“两国论”遭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反对,也遭到了包括台湾同胞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大概是我所写的关于李登辉的最后一篇文章,也可算是给李登辉来个盖棺定论。或许可以说,李登辉已经是一个过气的政客,注定将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台湾学者告诉我,台湾实施政党政治之后,政治显得非常的残酷。政治人物一旦失去权力,也就失去了政治舞台,只要几天不在媒  相似文献   

7.
张华 《领导文萃》2014,(21):48-51
<正>稳定可控的两岸关系的维护者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台湾问题和朝鲜问题一直被视为两个战火的"易燃点"。不管如何解读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动机和意图,有一点是有共识的,就是美国不希望亚太地区爆发冲突。因此台湾的首要角色就是要处理好两岸关系发展问题,不要重演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期间两岸的紧张关系。学界对于美国在台海地区的利益虽有不同的认知和解读,但一般认为台海地  相似文献   

8.
《李登辉的一千天》卖出超过10万本 说周玉寇靠李登辉赚钱,一点都不夸张,因为在1993年她就靠写了一本《李登辉的一千天》而赚了大钱。这本书描述1989一1992年间的权力斗  相似文献   

9.
1990年,我再访台湾。由台“立法院长”梁肃戎牵线,总统府秘书长蒋彦士安排和李登辉见面。我对李登辉所知不多,但他能赢得蒋经国的信任,必有一套政治权术。关于蒋经国如何挑选李登辉担任副总统的经过有很多传说,  相似文献   

10.
<正>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波折迭起,危机连连,一直未能走上平稳发展的轨道。1995年5月22日,克林顿政府宣布允许李登辉访问美国。这一损害中国主权和尊严的错误决定,又一次将中美关系推到了危险的边缘。自1989年以来,美国以中国"侵犯人权","违反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等为由,对中国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制裁。向台湾出售F-16战斗机、给对华最惠国待遇附加条件、非法搜查"银河号"货轮、美众议院通过反对中国申办奥  相似文献   

11.
谁都输不起 尽管选举的"战争"与暴力革命的战争相比是一种 进步,即以掉官位代替掉脑袋,以数人头代替砍人头,但 是这两种"战争"都需要人们尽其一生去赌,去拼搏。 2004年台湾的这一场选战,对于岛内的政治人物,可能 是他们个人及党派最重要的一次战争。上一次选战,可 以说是在李登辉的阴谋策动之下,在国民党的分裂之 下,民进党偶然地取得了政权;而这一次是连宋合成一  相似文献   

12.
7月3日,李登辉完成了在美国的招摇撞骗行程后回到台湾。岛内舆论普遍认为,李登辉的归来意味着“李系政团”开始进入具体运作,台湾政坛的血雨腥风又将到来。中国有句古话: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相似文献   

13.
最近,因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两岸关系再次出现危机。与以往历次危机不同的是,这次危机的战争气氛尤为浓烈。正如港台舆论所指出的,其原因在于李登辉蓄意把大陆推向战争边缘[1]。鉴于这一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们的对台政策作必要的探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  相似文献   

14.
封思倩 《领导文萃》2014,(12):60-65
正郝柏村,生于1919年,江苏盐城人。台湾当局一级上将军官,曾任"参谋总长"、"行政院长"等职,郝柏村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台独",为台湾与大陆"三通"开辟了互相联系与协调的通道。他被称为台湾的"第一军事强人":参加过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担任过蒋介石的侍卫长,后成为台最高军事将领"参谋总长"。他也是台湾政坛少有的军人出身的"行政院长",但因反对李登辉的"台独"主张,愤然辞职。他就是今年已94岁高龄的郝柏村。当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与他在台北的办公室会面时,郝  相似文献   

15.
镜月单车 《领导文萃》2008,(17):102-106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在无预警的状况下突然死去,台湾政坛顿时山雨欲来。虽然李登辉以“副总统”的身份继任“总统”.但明眼人都知道,谁当国民党主席,才是真正的掌权关键。就是这个关键时刻,宋美龄写了封信给当时的国民党秘书长李焕,表示党内对李登辉继任主席有疑虑,建议恢复“中常委”的集体领导模式.台湾政坛顿起风暴。  相似文献   

16.
曾被公认为台湾政坛数一数二政治强人、老军头的郝柏村,搭配林洋港与李登辉、连战竞选所谓的“总统”落败后,即沦为无权无位的特殊老百姓,这不仅是郝柏村个人的悲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国内国外,大事、难事之多、之重、之频、之复杂,为改革开放20年来所少见,尤其是台湾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两岸关系再次出现危机,使不少中国人思考21世纪中国的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许桢 《领导文萃》2008,(17):74-77
马英九当选后,首个正式拜访的政治人物.竟是在选前最后一刻举行记者会,高调宣布把自己一票投给谢长廷的前任“总统”李登辉。而马李此次会面。事前大力向媒体宣传.两人一谈就谈了100多分钟,比起预定的时间,足足长了一半多。可见,这并非礼节性拜访。李马二人,不一定就个别问题,如人事任命、两岸政策等达成共识。事实上,以马英九的政治智慧,李登辉的老谋深算,也没有必要如此。但此次会面,仍然具有高度宣示作用。然而,除了在投票前夕,李登辉临门一脚把球交给谢长廷之外。20多年来,李马之间的恩仇,虽未如李氏与连战、宋楚瑜、吴伯雄所结之深,但也足够写一部章回小说.  相似文献   

19.
日前,岛内盛传现任“行政院长”张俊雄即将下台,有关继任人选的猜测层出不穷。其实,“行政院长”虽然是台湾“宪法”规定的“最高行政首长”,但他们却不能在行政事务上真正做主。同时,当局领导人在选择合适的“行政院长”时考虑也并不完全相同,像蒋介石和李登辉喜欢:“听话、没有政治野心”的人;蒋经国爱用财经人才;陈水扁则主要是从稳定政局方面着想。  相似文献   

20.
民进党执政三周年表现 台湾奇迹褪色 严格说起来,陈水扁侥幸得到“总统”宝座并不是福气,因为台湾在李登辉独揽大权12年后已经是干疮百孔的烂摊子,蒋经国打下的经济基础已经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