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国英 《领导文萃》2007,(11):109-111
有的地方之所以潜规则深深地束缚着人们的生活。完全是因为正式规则或“明规则”存在根本缺陷 自从吴思先生出版了他的《潜规则》以后,这个做了书名的词语也空前流行了。这个词流行以后,我心下曾将它等同于“非正式规则”这样一个术语,可仔细想一想后又以为不妥。另外注意到很多人把“潜规则”等同于“坏规则”,也觉得不是太对头。  相似文献   

2.
陈振烨 《经理人》2009,(1):50-50
潜规则这个词是中国人发明的,面对外国人的时候,你若想把它解释清楚,可能还要费些脑筋。不过,就像在中国一样,潜规则在国外也很常见,并且杀伤力极强。  相似文献   

3.
论秘书行业的潜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两年,“潜规则”一词频频见诸报端:先有演艺界潜规则,接着又出现足坛潜规则、教育界潜规则等等。“潜规则”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和层面,渗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人还总结出了不同行业的各种潜规则。在对秘书行业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本质探求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秘书行业也存在许多“潜规则”。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用人"潜规则"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在2009年5月召开的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再次严肃强调,要加大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不正之风的力度,用制度和机制遏制用人"潜规则"。  相似文献   

5.
一个时期以来,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特别是在少数部门和单位,选人用人上存在的与现行组织人事工作规章制度相背离的"潜规则"呈现蔓延之势。所谓选人用人"潜规则",  相似文献   

6.
隐权力     
熊培云 《领导文萃》2010,(19):82-82
<正>潜规则、隐权力暗流涌动。大凡声称从历史上发现另一个中国者,这另一个中国往往都与"地下"有关。这世界,不仅有贴在墙上的规则,还有在暗处潜行的规则,虎踞龙盘,盘根错节;不仅有看得见的权力,还有自备隐身衣的权力,只闻  相似文献   

7.
陈振烨 《经理人》2009,(1):34-37
谁将是下一个三鹿和百度,还有哪些行业潜规则不为众人所知?《经理人》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对几十个细分行业进行了调查和摸底。说“行行都有潜规则”一点也不为过,有些可能你原本没太留意,有些则是你闻所未闻的。  相似文献   

8.
《领导决策信息》2008,(42):12-12
对正面新闻发"车马费",负面报道发"封口费",由山西霍宝干河煤矿揭露出来的这个行业潜规则连日来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0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副司长朱伟峰带调查组抵达山西,就"封口费"事件展开调查。  相似文献   

9.
鲁振鸿 《领导文萃》2013,(7):128-130
早晨起床时,老婆说:"我昨晚梦见我被领导潜规则了。"我调戏了老婆一句:"你们领导开始喜欢水桶腰了?不过潜规则也没啥不好,当下混社会到处都是潜规则,你要习惯潜规则。"老婆气道:"哪天我真被潜规则了,有你哭的时候。"我倒是不以为然,呵呵一笑:"好啊,我还从来没被潜规则过呢,那你先尝尝鲜儿。"刚到单位,领导就把我叫进办公室谈话,并同时把我下调到分公司任职的坏消息告诉了我。"为什么是我?我可是老员工,我工作能力可在那里摆着了。"  相似文献   

10.
易中天 《领导文萃》2012,(1):104-108
因为擦桌子,吴思和吴方有过一次"道德讨论"。吴思,大家都知道,是"潜规则"一词的发明人。吴方,则是吴思大学里的同班同学,人大中文系78级的。当时,吴思是班长,吴方是副班长。副班长吴方喜欢擦桌子。他到教室后,先给自己擦,随后给前后左右的同学擦,有时还擦全班的。次数多了,班长  相似文献   

11.
手机杂志     
《领导决策信息》2009,(21):12-13
干部任用潜规则已成“不能忍受的问题”;卢武铉用生命阐释“腐败零容忍”;谁把环保官员逼成了污染举报者;欲望导致人性退步快;国际投行向中国兜售“金融鸦片”  相似文献   

12.
鄂璠 《领导文萃》2012,(3):69-72
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副主任周敬青选择了"党内潜规则"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她发现,"党内潜规则如网似雾,在党内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清除起来也往往如陷迷阵,如缠丝网,云里雾中,无从下手。确实已经到了该把党内潜规则  相似文献   

13.
邱炜煌 《领导文萃》2013,(13):24-26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净化政治生态,先得找到政治生态受污染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笔者以为,当下的政治生态,应根治以下"常见病":一是"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潜规则。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买官卖官是最大的腐败,"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暂缓使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已成为一些地方干部升迁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14.
“潜规则”是一种腐败现象,它是社会毒瘤,其“病因”复杂,它的存在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和现实原因,其表现多样,在党内和社会各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功利性和同化性。“潜规则”盛行导致腐败的滋生与蔓延,破坏社会风气,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损害社会公平正义,扰乱市场竞争秩序,阻碍社会的进步发展。铲除“潜规则”,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做到对症下药和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黄洪旺 《领导文萃》2013,(13):19-21
特权是存在于正常规则之外,是一种潜规则。"潜规则"的要害是"潜"和"暗",最怕掀开盖子,最怕被曝光。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要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使人民能够更为充分和有效地进行监督,这也是把权力涂上防腐剂,只能为公,不能私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阳光  相似文献   

16.
退贿一点都不奇怪,看看那些廉政账号里的钱,就知道有多少官员在退贿。但将“退贿清单”在网上高调地晒出来,恐怕是第一人。当潜规则布满周围,一个官员想要独善其身,是很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17.
王垚 《决策探索》2011,(7):71-71
公众关注张翕飞的“高调退贿”,源于其行为佐证了公众对官员普遍接受贿赂的看法,用张翕飞的话说,送礼是官场潜规则。这一事件出来后,我们不知道张翕飞仕途将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调退贿”对于盐城官场来说震动必定不小。而无论震动多大,也不论张的结局如何,潜规则依旧不会发生变化,退贿特别是高调的退贿不会被普遍效仿。  相似文献   

18.
手机杂志     
《领导决策信息》2009,(17):12-13
批评上级,官职难保;批评同级,关系难搞;批评下级,选票减少;批评自己,自寻烦恼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怀山最近在一篇文章中细数官场潜规则。  相似文献   

19.
姜亚芬 《经营管理者》2013,(28):289-289
"道高一丈,魔高一尺",在政治权力的角逐场上,权力的博弈让很多腐败走向"地下",权力腐败之毒瘤逐步向政治肌体转移渗透,变成更多更难根治的腐败顽疾。一条被中外实践反复证明的权力腐败律要求我们给权力套上枷锁和缰绳,要给权力的运行以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与约束。政治权力与公共利益的共生关系使得扫除潜规则中隐性权力的毒瘤成为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所谓潜规则,是拿不上台面,只能悄悄做,不能公开说,彼此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和行为方式。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潜规则,比如说权钱交易、跑官要官、买卖书号,比如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