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敬畏生命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 火化时被无辜烧死。看  相似文献   

2.
阿尔贝特·施韦泽是西方伟大的人道主义践行者,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独特的思想家。通过自身在非洲行医的经历,基于对文化和世界观的反思,施韦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这种伦理学认为善就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恶就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并且施韦泽认为敬畏生命是绝对的伦理标准。这种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一种对西方传统伦理的超越,而且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的木屋 19世纪中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物质文明大大超越了精神文化的发展,遂使西方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快速膨胀的物质主义从根本上助长了人类的自我中心和对其他生命的漠视。物质主义者自然而然地认为拥有比其他生命更多的权利。从而导致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日趋恶化,迫切需要文化和伦理的矫治和引导。亨利·梭罗以他超验主义的实践寻找这种矫治的可能。他的谈吐是朴素而睿智的,他的答案也是超乎寻常的简单,如一潭秋水中静静的落叶。  相似文献   

4.
敬畏粮食     
我每次蒸完馒头,清扫完面板时,八十岁的婆婆都要认真地检查一下面板上的面是否收干净了,而且在我再三阻拦下,她先用炊帚再三地扫,扫了一点点面,再用菜刀去刮面板上的硬疙瘩,甚至刮下一些木屑。我皱着眉头说:“妈,不用这么费事的,这些面没法吃了,而且面板很干净的,你刮了一些木屑,不是白费功夫吗?”  相似文献   

5.
有所敬畏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尊严     
你从哪里来?当然,你从你的父亲和母亲那里来。  相似文献   

7.
凡草皆敬畏     
李冬梅 《老年世界》2011,(24):17-17
儿时,与哥哥游戏的过程中,突然,他腹痛难忍。父亲请来了赤脚医生,他在当地算是一把能手。听诊把脉后,蛮有把握地断定:“是阑尾炎!”阑尾炎是要开刀的,不过,他有不用开刀的秘方。父亲跟随他,在田间地头转了一圈,手里捋着一把野草。父亲说,这是草头方子。 父亲带着一把铲子,去找草药了。夜幕降临,二哥为父亲送去一盏三用灯。村头的塘埂上,一点灯火,或明或暗,那是父亲在挖药草。记不得草药是什么模样了,但那盏寻草药的灯火,一直亮在我的心头。  相似文献   

8.
关于生命是人生和社会一切价值的基础,我归纳为四句话: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尊重生命是法治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相似文献   

9.
唐建国 《老年人》2005,(3):24-25
从能记事那天起,我就知道自己名叫黄胜金,住在湖南资兴市香花乡香花村,家里只有父亲和一个哥哥。父亲叫黄由德,哥哥叫黄胜全。没妈的孩子要人疼,父亲就特别疼我,好吃的给我吃,新衣服让我穿,虽然没有母爱,但我还是感到非常幸福。突然有一天,得知父亲不是亲生父亲,我一下陷入了迷茫,心里痛苦万分。那些日子,我缠着父亲,非要弄清自己的身世不可。父亲躲不开,只好含泪讲起了我的身世。  相似文献   

10.
儒家解释传统从原始儒家形成以来至今,都是怀抱着一颗敬畏之心解释历史上的儒家大师们的学与行的。“君子三畏”为儒家提供了理解经典的连贯的基本价值,提供了对于经典的原初态度的基点。这种敬畏之心是儒家能够绵延至今的价值认同和实践导向的基础结构。当前中国处于高速发展的现代转型时期,但是文化道德建设远落后于经济建设。个体道德意识薄弱,群体道德滑坡这一表象凸现了人们于道德意识层面所发生的问题。当代社会急需进行伦理道德的重建,尤其需要关注道德敬畏感的重新确立。解构儒家传统道德的积极内涵,从儒家关于道德敬畏的学说之中汲取有益资源,努力承接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指向敬畏道德人格的养成,这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重建来说应该是一种极其有益的探索,也必能发挥出积板作用。  相似文献   

11.
屋里飘荡着母亲的油烟香和父亲的泥腥气,付学朋就这样大口大口地,呼吸着这世间的气息。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呼吸机:一头锁住了父母的双手,一头拴住了儿子的生命。“噗、呃、噗、呃……”这是儿子付学朋不同于常人的呼吸声。在一间昏暗的木屋里,这个30岁的男人躺在床上。由于高位截瘫,他肩膀以下的身体无法动弹,连自主呼吸都无法完成。  相似文献   

12.
武应明 《现代妇女》2010,(9):112-113
干部要深怀敬畏之心,敬畏信仰,敬畏道德,敬畏法纪,敬畏科学,谨慎用权,为民用权,为民谋利,为民守责,努力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外书摘》2014,(5):34-35
畏是连动物也有的表现。畏极于是害怕,怕极于是恐惧。畏之表现,不敢轻易冒犯耳。此点在动物界,比在人类社会更加司空见惯。因所谓动物界,乃杂类同属。而人类的社会,毕竞是同类共处: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来临前夕,印度洋海啸造成了夺走十几万人生命的大劫难,强烈地震撼了世人的心灵,我国媒体上也掀起了参与者甚广的“人是否应当敬畏自然”的争论波澜。争论的一方认为,生态灾难的发生,天灾与人祸的因素兼而有之,人类盲目开发和利用自然的活动,加剧了自然灾害毁灭人类家园的力量,这是人类对自然缺乏敬畏之心的结果;敬畏自然就是要明白人类不一定就是大自然天生的主宰,大自然也不一定就是天生为人类而存在的,对自然有所不为不是消极的,对自然心存敬畏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15.
为了爱情,她从城市来到偏僻的小山村。只为与驻军在这里的他相守。山村偏僻,孩子们上学要走出10多里地,很不方便。为了打发时光。她教孩子们识字画画。渐渐地,附近的村民也把孩子送过来,小家变成临时学校,有人建议她收费,她却不肯。  相似文献   

16.
你不可能同时拥护科学主义而反对唯科学主义,这是自相矛盾。中国的科学乃西来尤物。科学主义在中国比在西方走红。在西方,它是贬义词。若译成英文,会有些尴尬难堪。我们毕竟是地球村民。科学主义毕竟不是自产自销。先搞清词义,这可能不难。当今学者谁不同鬼子交往?没人闭门不管窗前月。  相似文献   

17.
做了母亲的韩蕊,还没有见过儿子一面、儿子铁蛋出生后被紧急送往儿童重症监护室,她没有见到;孩子满月出院后又被家人送回了老家,她还是没见到;好不容易等到儿子百天.丈夫、父母却仍不让他们相见。  相似文献   

18.
锺芳 《老人世界》2014,(11):33-33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曾国藩:“我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字文正,我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理学家,晚清第一名臣。心存敬畏意识,保持清醒头脑,是曾国藩一生为官从政之道的核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谋略过人及其坚韧不服输的精神有很大的关系,而他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而退,则是得益于他的“敬畏”观。  相似文献   

19.
生命有待     
他是大学一年级学生,懂得为父母着想,长得白净,待人有礼,每天放学后直接到办公室打工。观察多时,我发现这个孩子吃苦耐劳,做事顺序非常合乎逻辑,与现代许多大学生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20.
领导干部的廉政从心态作用开始,培养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品质必须从培养领导干部的廉政心态做起。衡量领导干部廉政心态健康与否的因素很多,而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正义感和敬畏感,富有正义感的廉政心态支配领导干部的廉政行为必须这样做,富有敬畏感的廉政心态支配领导干部对不廉政行为不想也不敢这样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