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林中之死>主人翁的悲惨人生分析由于缺乏爱而造成的家庭及社会的悲剧以及由此所折射出的女性与男性中心意识的社会文化的关系,进而说明,爱是这本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尤其是小说史上,梁启超以自己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和“政治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史上的无人可及的地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离不开近代这一大的时代和政治、文化、文学背景,而其出现则使近代的文化和文学尤其是近代小说更有声色和内涵。本文拟以近代的政治、文化和文学(小说)为背景,探讨梁启超在近代小说的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即他在发现了小说的同时又丢弃了小说)及对近代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觉醒与培养:全球化与中国青年文化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给青年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培养带来新的挑战.在多元文化视野的冲突与融合中,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努力成长为"四有"新人,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是每一个中国青年必须具备的文化意识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香港男性北上"包二奶"行为的调查,审视了当代婚姻及家庭的观念的维持与变异. 与一般论述以男性角色为讨论中心不同,本研究突出女性在这个关系里面的主体性,通过香港和内地妇女自己的说话,探讨女性如何参与制造"包二奶"这个想象并构建为他们生活中的现实;这种主体之间的互动,又如何为延续父权的社会文化制度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剧作浸染了浓厚的基督教罪感文化色彩,他主要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罪与罚意识的影响,却游离在基督教本体精神之外.当他孤独面对茫茫宇宙时,精神深处流露出的某种"迷失感"和"无家感",表白了他意识中对终极存在的迷惘和对救赎之途的困惑.这种深刻的迷惘和困惑,笼罩了曹禺独特的精神探索之路,也显示了现代中国一个人生探索者所处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神秘性是贾平凹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系统,它不但能增强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而且更能使小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贾平凹小说的神秘性思想来源广泛,包括童年经验、佛教教义、中国古典神魔小说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各方面的影响.他在作品中成功运用夸张、变形等各种手段,将神秘主义与小说内容完美结合,使小说展现了极大的张力,体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对现代文明的真诚追求.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以"跨文化沟通教育体系""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为标志,中国人类学者从全球、国家、地方三个层面开始系统探讨学校教育与共同体建设问题.以二十一世纪之后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为标志,国家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地方知识培育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进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纵观百余年来中国学校教育塑造国家共同体的理论实践,其核心问题就是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选择、整合与传递问题.要构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中的很多作品都改编自唐代传奇小说.然而本质上,已经和"稗官野史"类的唐传奇有了很大的不同.例如元杂剧作家尚仲贤,就将唐代李朝威所作的传奇小说《柳毅传》改编成了元杂剧《柳毅传书》.在剧本里加入了唐传奇小说所无法做到的表演形式,让思想更接近于市民们的意识层面.之前小说中的故事传奇性已经开始减弱,而更偏近于对人现实处境的刻画.故事中体现更多的,是普遍的市民意识而不是直接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溯与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苗族社会中"蚩尤热"兴起的过程及背景,对蚩尤与苗族的渊源关系的历史形成过程进行了若干回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苗族知识分子为中心推动的"苗学研究"和苗族民族认同意识重构之间的关系.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苗族社会中兴起的"蚩尤崇拜",事实上是从"他者"叙事到"自我"内化的一种转变,是凝聚苗族民族认同意识最为核心的"受难者记忆"进行重构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方可 《民族论坛》2014,(6):40-42
正胡彬彬,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中国村落文化研究已有20余年,被称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研究的拓荒者"。胡彬彬和他的团队迄今去过全国4000余个传统村落,平均下来每年有120余天呆在村里。胡彬彬说:"要是哪天死在她的怀里,是死得其所,应当是幸福的。"这个"她",就是他爱了一辈子的传统村落,他把"她"比喻为"母亲"。  相似文献   

11.
刘智是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汉文译著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深受 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重人"精神的影响。他以伊斯兰为体、中国传统哲 学为用建构了以"人"的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他提出"人为万物之灵"的观 点;全面揭示了人的属性、规定了人的本质;在肯认人生价值的基础上,从宗教 和道德相结合的高度构想了人生境界。其人学思想是中伊文化融合的结晶,反映 了中伊两种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相融互通。  相似文献   

12.
李劼人和张资平的小说都以三角或多角恋爱的故事模式阐释了基督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自然主义的碰撞中遭遇消解和异化.基督教"原罪"与"赎救"的理论与自然主义思想在中国文化氛国中呈现了竞争的姿态;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冲撞,在这些碰撞与竞争中基督教遭遇了消解和质变.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是源自西方凝视并表述他人社会的兴趣而产生的现代学术,为社会世界提供关于"我们"的认同资源.西方在用武力征服世界各地的时候,西方人类学在知识关系上以"自我-他者"的模式建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格局,参与到世界秩序的建构中,使世界在政治权力与价值上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等级,在文化上形成对于"我们"的认同的一些僵硬框架.这既受到西方学界内部的批评,也不能为广大的非西方社会甘心接受.已经书写的文化应该被重新书写.来自非西方的眼睛看出不一样的东西,浸染着非西方的墨水写出不一样的文化,这是国际人类学界的期许.  相似文献   

14.
1991年,美国夏威夷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的杜磊博士出版了<中国穆斯林人民共和国的族群民族主义>一书.他在书中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纳家户村的"民族志描述"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这是因为,杜磊正是在对纳家户的"文化写作"中,提出了"伊斯兰教在西北苏非社区复兴"的命题.而笔者以为,杜磊的这一命题是大有商榷余地的.他的"异文化"学者的身份导致了他对纳家户日常生活的误读,他对纳家户的"田野工作"及"文化写作"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如果把扎西达娃的创作以1985年为界分为2个时期,那么1985年以前的小说就是他的“早期创作”。扎西达娃的早期小说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就是他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由于扎西达娃具有很强的艺术开拓意识,他的早期小说中还具有其他一些艺术特色,如意识流、蒙太奇等,这为他后期的小说创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杜靖 《民族论坛》2012,(2):29-37
庄孔韶赋予"文化"以动态和过程的意义,资可作为中国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可操作性概念或工具。这个概念建立在中国历史事实、人民的实践经验和本土思想智慧基础上,同时也与师承、家学和他自身早年的教育人类学实践有关。本文还把他的思路与斯蒂芬.郝瑞的"儒学教化"模型以及"去儒学教化"理论模型进行了比较。最后,本文指出了庄氏的文化概念适应于什么样的社会之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以考古发现及古代流传的"孝子故事图像"为中心,讨论"二十四孝"形成过程中的女性形象及"社会性别"的历史与文化建构诸问题.其关注的要点有儒家伦理与行动--"孝道"中的女性形象;古代女性规范--"妇道"与"孝道"互渗中的女性性别建构.希望借助这个历史中的"性别"解读,拓展对中国妇女史、性别史以及两性关系等议题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往往有浓重的乡土意识和乡土情结,对童年生活的故乡有很深的感情,将其当成自己魂牵梦绕的地方。曹文轩小说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在小说中,曹文轩以细腻的笔墨和优美的语言叙述儿童成长中的痛苦、磨难和真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悲悯的人文情怀。从文学创造视角看,童年生活和故乡的水是曹文轩小说的重要内容,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文化碰撞是曹文轩小说的思想主题,这些都表达了曹文轩对乌托邦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9.
在早期殖民主义的推动下,西方学者对"非西方"、"非欧"音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者们以猎奇的心理对"他者"文化进行采集,试图达到分析、比较不同群体之音乐文化模式的目的.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文化内部的基本观念进行了大量探讨,但常常忽视了音乐的执行者-一人,尤其是个人在音乐中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传统饮食活动中的文化意蕴作了全面的审视.揭示了中国饮食对味道的追求,是产生原始美意识的直接动因;而古典美学中"和"之美学范畴,也是建立在中国烹饪调和鼎鼐基础上的.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浓厚的社会功利性特征,这对古典美学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深层次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