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经典的神话研究将神话叙事的真实性和神圣性建立在人的信仰心理的现象基础上,随着人类历史和社会的文化-生活条件的改变,神话叙事的真实性和神圣性丧失了人的信仰心理的支持。本文试图论证:神话信仰-叙事是人的超越(本原)性存在形式,因规定了人的人性统一性的本质和起源,而对每一个人的"永恒的当下"存在都客观、必然地有效,不会随着人的存在现象的时空条件的改变和人的心理现象的变化而丧失其真实性和神圣性规定。  相似文献   

2.
远古时期,中国主流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在实用理性方面的过度强化造成了对原始诗性智慧的极度疏离以及超越性精神价值的缺失,由此给中国文人带来精神困境与家园缺失。而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文化恰是对这种缺失的一种有效补充。作为在理性文明时代迷失了"家园"、陷入精神困境后在"神性"世界进行精神探索的写作者,我们不难发现其超越世俗、追求神圣的人格倾向,以及对"神话昆仑"、"人神之恋"等神性意象和主题的浓厚兴趣与强烈关注。对此,我们一直以来总是以"浪漫主义"、"想象力丰富"等批评话语来解读,总觉得过于皮毛,未入其里。在笔者看来,屈原以其天赋之才所建构的神话世界已然不是远古意义上的神话,它是以神话思维构筑的一种独特的隐喻系统和精神符号,表达的是理性文明时代的诗人情怀,是诗人心灵深处对深层记忆中的天地圆通、神人交和的神性世界的虔心膜拜,是诗人在现实的人生苦难中升华出的对神圣性精神家园的诗意期待。  相似文献   

3.
一、序 本文之目的在于探讨高句丽建国神话中柳花的特点。作为河伯的女儿,从其与天帝的儿子解慕漱结为神圣婚姻而生下朱蒙,直至朱蒙建国高句丽为止,柳花一直是高句丽建国神话前半部的核心人物。柳花不仅是朱蒙诞生的母太,而且也可以说是建国之母。我想,对于柳花意义的探索,将会扩大东明王所象征的高句丽建国神话的意义。 本文的出发点是以柳花曾是扎根于高句丽疆域,即中国东北或东北亚文化圈的神圣存在为前提的。由此,我们假定柳花可能不是高句丽神话中的化石,而是仍然生息于这片土地上的神母,并可以确认其实体。高句丽神话在我们…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哲学的开创人之一,尼采在其悲剧的起源和历史的研究中,摈弃了德国浪漫派试图利用神话恢复有机统一性的观点,提倡以酒神精神抵抗现代科技文明和理性带来的人力孱弱和颓废困境,以期唤醒和恢复作为人类生存本质的强力意志.而现代主义也从神话中找到了现代理性批判这一契合点,使神话叙事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显要特质,发挥着其在现代语境下的隐喻和救赎功能.尼采的神话思想对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神话回归产生了一种启示作用和预见性影响,在促进神话的现代书写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而使现代文学中的神话回归得以产生一种哲学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心范畴是儒家心性思想的重要概念,以前学者习惯将心范畴放置在逻辑理性的思维中阐述,若尝试将心放在史前的神话思维中进行考察,利用中国文字的图像叙事特征,以及民俗学、考古学、宗教人类学等诸重证据,可以论证心范畴在上古居民的宗教信仰中,具有永恒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6.
洛克的自然法是理性法与神意法的统一,上帝的意志不仅赋予了个人权利不可让渡的神圣性,也同时赋予个人义务不可抗拒的神圣性.而一旦自然法的神学根基得以建立,洛克又将这个宗教背景悬置起来,使其自然法以一种完全符合常识理性的方式去构建他的政治哲学.洛克自然法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自然理性的确认而拒斥传统权威及教条,寻找到道德共识的基础,并发展出政治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7.
启蒙运动因过于强调理性的作用而对神话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在启蒙思想家看来,神话由于其非逻辑、非概念的思维方式不具备追求真理的能力,所以神话受到摈弃。其结果是不仅摧毁了人的完整意义的世界,而且也使理性的普适性价值受到质疑。德国耶拿早期浪漫派的代表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站在批判启蒙理性的立场上,提出了建立"新神话"的理论主张。"新神话"作为精神的创造物,具有与古代神话不同的路径,其理论基础是费希特哲学的"绝对自我"原则,是意识之内的绝对同一和"综合"。"新神话"不仅表达了施莱格尔的"泛神论"和神秘主义思想,同时还传达了浪漫主义者寻找整体性的理论诉求,是浪漫主义者把人、自然和社会综合为一体的理想,目的是为人和世界重新确立一个"中心",从而赋予世界一个新的意义。在西方哲学史上,"新神话"理论不仅以"艺术"的概念成为谢林哲学的体系,而且被浪漫主义之后的尼采以"酒神"的精神使"新神话"得以复活,甚至在马克思的哲学中以"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以人的存在的"完整性"的共产主义理想实现了"新神话"的理论主张,与浪漫派的"新神话"具有理论上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8.
神话和哲学是古希腊文明的灵魂,神话以诗性直感表征世界,哲学以理性追问万物,二者协调并进使古希腊文明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张力,构筑起诗与思相互融通的精神家园。但是,由于理性的过渡扩张,现代人类陷入了理性机制化的魔圈,使人的思维趋于程式化,精神面临物化,日益失去诗性的美感。人类幸福的终极关怀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诗性直感和哲学理性的关系,重新构筑诗与思繁荣并茂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一、“夔一足”的所以然在论及中国古神话的“历史化”问题时,中外学者都常常举出“夔一足”的例子,旨在说明神话中可能出现的奇异现象到了后代理性人那里便被曲解为合乎理性逻辑的历史事件,从而使远古神话“消解”无闻.有鉴于此,现代神话学家采取了与“历史化”正相反的还原方法,用神话思维的逻辑去重新阐释被“历史化”了的神话,恢复初民们想象中的真实图景之原型.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敬畏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敬畏意识是外在神圣性在内心唤起的真实情感.孔子敬畏感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天"的敬畏,对伦常秩序的根据的敬畏,对道德律令和人道使命感的敬畏.孔子对"三年之丧"的解释以自然人性为根据,"三年之丧"具有神圣性,是人常伦理成立的先决条件."知天命"是孔子在理性高度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认同与理解,体现为儒学传统特有的乐观主义.敬畏感唤起的是一种神圣指令,"仁、"义"、"诚"、"敬"等观念之所以有力量,因为它以崇高性打动人,从而让人产生敬畏之情.敬畏感为儒学传统的使命感提供动力,凸现的是中国文化传统超越性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神圣,我们该怎样拥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学民 《人文杂志》2008,40(1):15-21
神圣是人或人的精神性的崇高意义以及把这种意义赋予对象的一种表达,因而,神圣之源是人而不是神.拥有神圣,可使人产生崇敬仰慕之情、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使命感,使人的精神风貌昂扬向上.在人类精神的历史发展中神圣曾被宗教终极化,被世俗化运动完全消解.面对时代精神中"神圣缺失",如何重新拥有神圣,答案是重建我们的信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民间传统傩仪式的展演者(俗称"跳傩弟子")是如何建构傩神信仰的神圣性空间,又是如何在隐喻驱鬼逐疫神话原型的神圣空间展演他们作为人神中介的身份意识,展现了民间傩艺人于傩神信仰的精神体认及对人神中介身份的自我确证.而这种基于信仰的身份自我确证方式,或许是民间仪式能够存活至今的深层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3.
高海 《兰州学刊》2008,(12):188-190
文章通过历史研究和对比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就弗莱对文学想象力的理解作整体分析,弗莱的想象力具有整合与创造机能,能够调和感性与理性并构成主客一致,想象力是神话和文学产生的动力并提供理解神话的契机,文学想象力的无功利性和自律性能够促使审美能动地趋向完整和深化,是人类获得自由的神圣途径,因此弗莱提出想象力的文学是人类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4.
<青春之歌>、<施洗的河>显示了20世纪50、90年代汉语言文学想象灵魂得救的不同方式.前者置于现代民族国家创建之初,面对建构历史理性神话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从国家意识形态和个人生活政治出发,将灵魂得救之途锁定在社会科学理性上.后者遭遇准后现代社会,形而上学的普适性、普世性被动摇,科学理性在解构化思潮中受到普遍质疑,俗世的神话破灭,人的无根性表现得触目惊心,于是,小说又将灵魂得救之途指向马太福音书.形而上学的上帝和圣经的上帝相继现身,反映了此间知识分子的精神变动和中国的文化政治困境.  相似文献   

15.
自由主义是在西方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现代政治思想,但它被赋予"终极理性"的意义,作为普世共同接受的价值、信仰和体制,从而被神话化了.社会神话的存在形态决定了社会神话的功能和影响力,自由主义民主神话的存在形态分别是概念的意识形态化、思维方式的模式化.以及由于将抽象概念具象化而产生的实体崇拜.认识自由主义民主神话化的内涵和存在形态,使自由主义民主去神话化,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中西天人观历史演进中的异同1.东西方在形成人类自我意识的最初阶段,走过一段相似的道路,即都以神话思维的方式开始对人与外部世界之关系的探索。神话时代,人类社会正处于野蛮与文明的交替阶段,这时在人类思维中刚刚产生朦胧的自我意识,尚不可能自觉地审视人类自身和人以外的世界。从人类思维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神话思维正处在思维发展的前理性阶段(Pre—reasonstage)。前理性阶段的思维以具体直观性、直接同一性和边界模糊性为其主要特征。无论是在古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还是在古代中国神话中,这种思维特点都是相当…  相似文献   

17.
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社会科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科学."人"的概念规定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理论建构的基础,其合理性问题尚有待进一步反思和审察.基于宗教神学立场的上帝创造之"人",近代以来已逐渐退出科学思考的领域,基于自然科学立场的自然生命之"人",总体上看对人文社会科学影响不是太大,而基于哲学理性神话的抽象概念之"人",迄今仍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依凭的重要基石.必须走出关于人的自然本性或先验本质的理性神话,重视人的非终极性问题及其意蕴.人不是已经完成或给定的"常量",而是处在生成或形成过程中的"变量".人类生活世界的二重化根源于人本身的二重化,即实然之人与应然之人的双重规定及其动态关联.把动态内涵纳入"人"的概念规定,克服"人"的静态概念的缺陷,真正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理念和精神.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学术界对"神话"一词外来性的强调,本文立足于探讨"神话"的本土渊源及在此基础上的形成特征。认为:"神话"偶然出现在唐人传奇和明人的辑校点评中却又有其必然性。"仙话"、"词话"、"话本"等"话"体文学具有相似的民间性、通俗性、口语性,以及具有被"闲谈"的故事性特征,这类文体对国人使用"神话",以及后来学者将"神话"定位于文学源头和"民间文学"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清稗类钞》、《一士类稿》、《客座偶谈》、《春冰室野乘》等文献的"神话"使用情况能进一步看出:到了辛亥革命前后,当康、梁思想对国人产生影响时,"神话"成为固定词汇常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笔记野史中,并常与荒诞不经的小说相关联。它既完全没有类似于古希腊"神话"的神圣性质,也没有切入中国本土的神圣叙事现象,而只是与本土居于"末端"的怪异现象、故事及传说等相关联。此时正在被建构的神话学显然与几千年发展脉络中的神圣话语、与中国本土最强大的圣人传统和造神运动无关。  相似文献   

19.
熊图腾与东北亚史前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韩国和日本都流行熊图腾信仰及神话,通过四重证据法展开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解开传世文献<山海经>中的"熊山"神话和"鲧禹化熊"神话难题,而且能够归纳出东北亚史前熊神崇拜的共同神话观念--以熊为神人之间神圣中介者角色,从而解读韩国神话地名"熊心山"、"熊心渊"及日本地名"熊野"背后的文化底蕴,给文学叙事母题找出史前文化源流线索.最后归结到四重证据法的立体释古效应方面,提示其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神圣空间在现代性的时间-历史框架中,不断面临理性的"祛魅",世俗化因此成为其难逃的劫运。但神圣空间仍旧以"巫术-宗教意义的神圣空间"和"人文意义的神圣空间"两种历史形态顽强地生存在现代社会,并为现代人提供心灵安顿空间。对神圣空间信仰的起源、历史衍变类型的考察,可以系统展现神圣空间的历史和现状。而在现代性悖论与时间批判中,不仅可以解释神圣空间在现代社会继续延存的根本原因,还可以揭示神圣空间作为诊治现代性危机的现代性人文信仰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