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语言──逻辑──历史的辩证关系入手,试图解析“形名”与“刑名” 在先秦名家、形名家、刑名家以及法家的衍变中的承启关系。  相似文献   

2.
“名学”是我国名辩理论研究和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术语 ,它是指以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独特的学术思想理论。名学和辩学虽都兴于先秦 ,但二者存在着根本性差异 ,不能将名学混同于辩学 ,也不能把名学归结为“名家之学”、“先秦名学”。至于“名辩学”则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有“辩者”之称,无“名学”之名。传统知识分类体系有“名家”之位,无“名学家”之说。“名家”如何在近代学科分类中演变为“名学”和“名学家”?随着晚清分科体系的建立和大量新名词、新概念的涌入,一系列学科新名词,如化学、计学、名学等被创制生成。词缀“学”在指称学术思想之外成为了具有近代学科意义的学科名称的后缀。在此背景下,“名学”成为了一门学科(discipline)。从“名家”到“名学家”并非自然直接的过渡,除了需要“名学”转接外,还需要“家”这一新词缀。此外,“名学家”一词的创制还与近代汉语在构词上通过附加类词缀构造新词以及汉语的词汇化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4.
关于颜色感知的几个心理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颜色的物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对中国传统的颜色感知理论进行分析.包括阴阳五色理论;强调"形"的本土传统与强调"色"的印度传统的对立;法家的刑名说;名家的形色分离;道家的玄鉴与佛教的明镜概念蕴含着两种不同的视知觉理论和认识论.提出了一个能同时知觉到颜色的三种属性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5.
文章试图从解释学角度阐述韩非《解老》、《喻老》解读《老子》所带有的法家立场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家解释,指出韩非的解释实际是借“无为”之名,发挥“无不为”之术,其解读特点是“以刑名为道德”、具有指实倾向,并阐述其启示,即本文与解释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孔子率先提出了“正名”主张,却未能从名学理论上进行深入系统的论证。真正首先从名学理论上对早已形成影响的“正名”主张进行了较为深入、较为系统之论证的人,是名家的杰出人物公孙龙,他因此而创造性地建构起了在当时的中国最为新颖、最为深刻的名实关系理论。公孙龙的名实关系理论,在《名实论》中创造性地建构起来,又在《指物论》里得到了本体性的提升。其眼光之敏锐、立论之深刻、境界之高远,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是独到的,而且在许多方面还可以与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理论相互解释、相互辉映。  相似文献   

7.
晁错(公元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初期著名的法家,汉景帝的主要谋画人物。历任博士、御史大夫(副宰相)等职,很得汉景帝的信任,号称“智囊”。晁错年轻时,曾学习申不害、商鞅等法家的刑名之学,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他热烈赞扬秦始皇,认为他的功业大大超过了儒家奉若神明的禹、汤、文、武。他善辩多才,曾向文帝奏请了不少“可行之事”,深得文帝和太子刘启(景帝)的信任和器重。升为  相似文献   

8.
先秦名家之学并非名学。先秦名家是先秦智者学派。他们讲的是哲学(方法论)而不是逻辑学(名学)。其中,惠施是典型。本文从惠施十个命题加以论证,认为惠施“合同异”学说,就是普遍联系的学说,“合”就是联系。分析中,作者见解有一些是独到的地方,比如,“大同异”和“小同异”的论证之类。对不能归结惠施为相对主义,作者也将惠施和庄子对比,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9.
晁错(前200—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是西汉前期著名的法家政治家,少时跟张恢学申商刑名之学,继承了先秦法家商鞅等的思想。汉文帝时为太常掌故,后为太子舍人,又任为博士,拜太子家令。以后景帝即位,以为内史,后迁为御史大夫等官。晁错所处的时代,是西汉新兴地主阶级在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基础上,巩固和发展新兴地主政权  相似文献   

10.
从汉初至清末,传统中国的律学经历了两千年的演进过程。律学兴起与衰落的原因,可以在法家三期论的理论框架下予以透视。在法家第一期,当法家学说从显学转为潜学之际,律学开始兴起。清朝末年,随着新战国时代的来临,法家第二期随之兴起,律学则随之走向衰落与终结。立足于法家第三期所形成的距离感,回望律学的兴起与衰微,可以较好地解释律学、法家学说与法学的关系:律学是法家学说一个局部的技术化表达;律学可以对应于法学领域内的一个分支,那就是刑法解释学;法家学说与法学只有少量的交叉,多数内容是各行其是。  相似文献   

11.
集美学村楼名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集美学村”是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著名教育胜地,“嘉庚建筑”绝世无双,其建筑楼名因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经典,令世人赞慕!近时代“集美学村”有许多新建筑以“人名”或“企业名”命名,又折射另一种“知恩图报”、“回报社会”的楼名文化。研究嘉庚时代和后嘉庚时代建筑楼名文化,对弘扬嘉庚精神、办好集美学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名号有一个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的变化,亦可称之为心与魔之间相交的变化。二者相交反映着孙悟空的心路历程,即求心-束心-放心-收心-正心的过程,而这也正是小说的主旨。且心魔相交之说在《西游记》主旨探求过程中始终是一条重要支脉而延绵不断,这与晚明大行其道的心学思潮有着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3.
广州的“河南”是珠江南岸之称。文章从相关的方志史料记载出发 ,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 ,试图对此地名的来源作一些考释  相似文献   

14.
在刘劭看来 ,名 ,指某人获得的人才称号或官职名号 ,实 ,指其人的实际才能、德行或具体政绩。名实相符就是指人才的才能、德行与其人才称号相一致 ,官吏的政绩与其官职名号相一致。名实相符的前提是“质于理合”;实质是才 (才能 )与职 (职位 )合 ;标志是“能”与“任”宜 ;保证是“以实检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出现地名字面本身不变,但所指代的实际范围发生较大变化的现象,这里我们称为“地名内涵变化”,可以简称“地名涵化”。历史上“川江”一词从唐宋之际出现后,其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宋代“川江”曾有指代整个长江、长江上中下游,指代范围让人相当意外。明清主要指整个长江上游河道,但到近现代,“川江”所指又有一个泛指整个长江上游干支流到仅指乐山到宜昌、宜宾到宜昌、重庆到宜昌河段一个逐步缩小的过程。宋元以前巴蜀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使巴蜀航运的地位很高,成为“川江”话语强大指代中下游的支撑。而受长江上游特殊的复杂河道、特殊的平底木船通过性能、特殊地域滩师导航的制约,传统时代长江上游木船运输曾一度在整个长江航运中占有通过性上的优势,一度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整个长江航运的运行。近代以来“川江”一词的内涵缩小又与机动船进入川江,木船地位相对下降的情形下,热点聚集在机动船运输的话语内有关。研究发现,历史上中国的“地名涵化”可以分成“地名缩放涵化”“地名异地涵化”两种情形,前者较为典型,后者较为复杂。“地名涵化”在时间上又可分成“漫涵化”和“快涵化”两种。一般来说,在历史上行政区划地名的“涵化”较快,而文化区域概念地名“涵化”的过程较为漫长,影响的因素也较为多元,但受国家相关行政区调整的影响,文化区域概念的“地名涵化”过程也会加快。  相似文献   

16.
聚落地名反映了人类社会在变迁过程中对自然和社会人文地理环境的选择和适应。明清时期,西江走廊人口密度进一步增大,从平原、河谷到低山、丘陵等地区都有人口的分布。但受自然和社会地理环境的作用,聚落类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聚落地名方面,除保留原有自然特征和古越语聚落地名外,民族和方言类型地名大量涌现,充分反映出明清时期西江走廊地带民族变迁和方言播衍方面的状况,并且奠定了以后本地区聚落地名在民族和方言等方面的分布空间格局和命名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了书名及影视作品名称翻译存在的差别类型。文学作品名称的特点是高度概括或指明作品的内容。翻译的类型主要分成完全对等型、不完全对等型、完全不对等型。从翻译理论上说,二者类似,但电影、电视与文学作品在传播的方式上有所不同。电影、电视更需要贴近观众的心理,更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观点。因此,电影、电视的翻译更加需要有时代感、趣味性。同时本文还探讨了书名及影视名称汉语翻译的方法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乱世先秦催生了中国古代璀璨的思想和文化,受各自的政治立场的影响,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语言观。在他们眼中,语言代码不仅仅表示单纯的符号意义,而是蕴含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因素以及深刻的思想文化意义。为此,孔子、墨子、尹文子和荀子等试图通过探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的规范来揭示语言的本质。其实质是在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之下,借助语言对社会关系进行重建或重构,从而保证社会秩序的规范有序。  相似文献   

19.
聚落地名反映了人类社会在变迁过程中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选择和适应。明清时期.西江走廊人口密度进一步增大.从平原、河谷到低山、丘陵等地区都有人口的分布。但受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作用.聚落类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聚落地名方面.除保留原有自然特征和古越语聚落地名外.社会类型聚落地名大量涌现,充分反映明清时期西江走廊地带在社会经济发展等状况,并奠定了以后本地区聚落地名在和自然特征和经济类型等方面的分布空间格局和命名特征。  相似文献   

20.
功能等效论与跨文化广告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告翻译主要是商标和广告词翻译,包含了许多跨文化因素,体现了功能等效原则的可行性、相对性以及局限性。完美的翻译应做到音、形、义的相对统一,即译本同源本一样,对消费者产生相等或近似相等的效果,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