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缓压效应受到组织与学者的关注,文章就该模型以压力主体无差异性为前提下实证结果的不一致性,引入个体能力信念变量——自我效能感,从个体与环境匹配的角度,提出自我效能感与工作资源的匹配,扩展工作要求—资源模型。问卷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与工作资源对工作要求与工作压力关系的联合调节效应显著,进而得出以下结论:高自我效能感员工有能力且有意愿利用丰富的工作资源积极应对压力刺激;低自我效能感员工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且态度消极,在低工作资源情境即组织对工作资源代为控制下,更能有效缓解压力刺激。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企业创新离不开员工.基于2017年收集的83家企业、805名员工的问卷调查数据,从匹配理论视角,以人岗匹配(包括要求—能力匹配和需求—供给匹配)为中介变量,探究高绩效工作系统(HPWS)对企业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绩效工作系统及其包含的能力管理、动机管理、机会管理三个维度对员工创新行为均有正向作用,要求—能力匹配和需求—供给匹配在上述关系间发挥中介作用,且要求—能力匹配在高绩效工作系统、机会管理与员工创新行为间的中介作用大于需求—供给匹配的中介作用.建议组织在设计和实施高绩效管理系统时,要注意发挥各管理实践的协同作用,以提高员工的人岗匹配水平,进而促进员工创新.  相似文献   

3.
工作岗位之间在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以及工作要求上存在差异,而员工与员工之间在能力、兴趣和需求等方面也存在着客观差异。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进行组织的人员配备时,既要做到能岗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也要做到员工的需求与员工所获得报酬的匹配。这既是员工产生持续高绩效的必要条件,也是员工与组织达到共赢的一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4.
传承与发展:人-岗匹配与人-组织匹配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组织匹配强调组织成员的个人特质与组织特质间的相容性.人-岗匹配强调组织成员的个人能力技能与特定工作岗位的匹配.研究探讨人-组织匹配与人-岗位匹配之间的关系,分析二者的关系对于员工选聘的影响,这对提高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有效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来验证个体需求与工作压力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个体理想需求正向影响工作压力,需求—供给匹配度与工作压力存在高强度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其影响强度要高于个体理想需求对工作压力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合理的管理实践建议,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6.
乡村青年教师是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是保障乡村教育公平、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以人与组织匹配理论为支撑,通过对乡村青年教师进行追踪调查,全面了解了乡村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从目标与价值观一致性匹配、需求与供给匹配和要求与能力匹配3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乡村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存在如下状况:教师的目标和价值观与学校的发展要求和理念虽有差异但大致匹配;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与学校的职业供给不对称;教师的专业能力基本能满足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要实现人与组织匹配,学校和教师应在各方面实现高度契合。校长和青年教师作为两方主体,政策在二者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基于此,从校长、青年教师和政策3个角度提出优化乡村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策略:增强校长领导能力,营造和谐进取的育人氛围;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确保青年教师安心从教;落实教师发展政策,保障乡村教师队伍稳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人-组织和人-工作匹配知觉在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中之应用的研究进展,从两个阶段来进行论述:一是个体进入组织前的工作选择阶段;二是进入组织之后的阶段。并从四个方面综述匹配知觉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中的应用:求职者的匹配知觉对工作选择决策的作用;招聘者的匹配知觉对录用决策的影响;员工的匹配知觉对工作结果的作用;组织中员工的社会化对其匹配知觉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对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作为组织的一种,科研项目团队既有组织共性,也有其特性.科研项目团队健康发展的核心是个体与团队能否形成良好的匹配关系.个体与团队的匹配关系贯穿于科研项目团队发生、成长及解体的整个过程,涉及个体与团队价值观、目标匹配、团队要求与个人能力匹配以及个体需求与团队供给匹配.同时,在每种匹配类型中,为了向更好的匹配关系转变,个体与团队需采取正确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实现个体与团队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探究个人-团队匹配对员工的建言行为和对同事寻求反馈行为这两类员工主动行为的作用,并探讨了合作导向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45名团队成员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个人-团队匹配对建言行为和向同事寻求反馈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2)合作导向正向调节个人-团队匹配与建言行为的关系;3)合作导向在个人-团队匹配和向同事寻求反馈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匹配性理论,采用施工项目经理个体能力与施工环境能力需求之间的不匹配程度量测能力不足风险,构建了施工项目经理能力不足风险质量屋。建立施工项目经理能力、施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二元语义转换的标准化复合标度值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项目经理能力对不利环境的支持程度分析,确定能力需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人—职、人—组织、人—职业环境三个层次的不匹配程度,依据木桶理论量测施工项目经理能力不足风险。以某轨道施工项目为例开展方法实证验证。  相似文献   

11.
教师如何应对改革并实施课程,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效。教师改变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面临三大改变困境:地位改变困境、行为改变困境、心理改变困境。结合国内外教师改变的研究以及我国教师的实际状况,突破教师改变的困境可以从4个方面入手,即教师作为课程权力的拥有者、教师作为合作的参与者、教师作为持续的学习者和教师作为反思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中小学优秀教师在新课改下对高师教师教育相关问题的认识、感受以及对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探讨新课改下,高师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方法运用自编问卷,对250名凉山民族地区中小学优秀教师进行调查;结果中小学优秀教师对高师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意见主要集中于五个方面:第一、教师思德素质的培养;第二、教学实践课程的增加;第三、教师技能的训练;第四、研究性教学的强化;第五、开设民族文化基础选修课程.结论中小学优秀教师对高师教师教育的建议,对于我们当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教师专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型"教师的培养从职前开始的观念基本确立,但职前教师教育仍在传统的技术型教师培养模式下运行,因此,构建可行的"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本文就"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的理论基础、培养目标、实践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推动教师教育模式改革,适应教师专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需要,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促进教师群体由技术型向研究型转变。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教育课程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栽体,其优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的效果,进而决定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当前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课程结构失衡、课程类型单一、课程内容割裂等问题.应采取积极的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策略:树立研究反思性、实践创新性、终身全面性、理解对话性、关心尊重性的教师教育课程新理念;深入研究并遵循教师教育课程逻辑;优化课程结构,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促创新、有特色"的价值取向;构建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协调、与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以培养教师为主要任务的师范院校,它的办学必须与基础教育的发展相匹配,但当前很多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课程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师范院校必须通过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与中小学合作等措施改革教师教育,从而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在政府、高校和学术界共同努力下得到急速推进,学者们一致认为教师职业专业化等五个方面是改革的总体方向;政府采用立法规范、政策引导、制度建设推进改革;高师院校和综合大学对改革积极响应,从办学模式到办学体制再到课程体系均有重大调整。但仍然存在理论准备不足、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对教师教育管理规范不严等问题,建议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提高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专业地位,严格教师和教师教育机构准入制度。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管理的转变,教师被赋予了新的权利,他们从课程实施的听令者逐渐向课程领导者转变,成为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引领者,进而推动课程的改革。具体来说,教师课程领导是通过平等合作探究分享的方式形成学习共同体,对学校的课程进行决策,以期革新学校课程、促进教师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课程领导是一种团体领导,并不是一个人进行决策,它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美国本科教学改革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美国本科教学改革的特征及其经验教训,认为:中国大学的教学改革应重视本科教育的基础作用,实施通才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精简课程教学时间,实施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研究型的学习方式;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本科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教师资格证“国考”给师范教育带来极大挑战,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担任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需认真研读和把握教师资格证“国考”的相关精神,结合师范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要求,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这一中心任务,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从而实现将学生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教师资格证“国考”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处于教师专业发展基础阶段的职前教育也相应的需要进行改革,以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