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责任"作为一种应用伦理,它在整个伦理体系中不是源生的,而是由以"自由"为代表的基础伦理衍生的。"自由"是整个伦理体系建立的基础之一,是个体的天赋权利,不能侵犯他者自由的共识构成了个体之间自由的止限。公共权力的责任是为了维护个体自由,而非相反。公民个体权利的在先性、权力与权利力量对比的失衡以及公职人员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构成了公共权力责任的三个伦理来源。  相似文献   

2.
群己之辩是任何伦理思想都无法回避的中心问题之一。建立在群己合一观基础上的杜威的民主共同体理论具有深厚的公共伦理价值诉求。其中,追求个人完美与促进社会进步是统一的,自由平等的独立人格与具有内在民主理念的群体制度也是同步构建的。基于个人利益的个人伦理与基于公共利益的公共伦理在杜威的民主共同体理论中和谐相生。探析杜威民主共同体理论的公共伦理价值及其公民参与、公共的善、独立人格三个基本要素,有助于推进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构建我国合理的公共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3.
周国文 《人文杂志》2005,(5):141-145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现代民主和法治国理论为分析前提,讨论基于公共性建构的公民伦理思想.在公民普遍性社会交往的意义上,无论是哈贝马斯基于交往结构来谈论的"公共性",还是阿伦特基于行为类别划分来分析的"公共性",都在公共领域成为联接公民与公民伦理概念的基本向度.对于与"公共性"相接洽的公民伦理的基本属性,我们可以在经验性生活的基础上将其概括为公民在公共交往生活中的自然法.它可以在人类公共生活交互性与社会性叠加所生成的层面上,解析为公民伦理的自主属性、公民伦理的和谐属性、公民伦理的权责属性、公民伦理的契约属性、公民伦理的共通属性.  相似文献   

4.
晏辉 《河北学刊》2007,27(2):47-52
资本与市场的发现及其广泛运用造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基于普遍交换之上的经济依赖性使人们愈来愈依赖于社会和所有的人,如若发展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多方面的需求,就得过一种公共性的生活。而公共生活则把自由、平等、所有权和利己心等这些基本价值置于公共交往的核心位置,惟其人们自觉、自愿加入和退出公共生活领域的,交往者才是有责任的个体。公民伦理构成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的文化基础,公共交往要求着同时也生成着公民伦理。公民伦理作为人们以公民身份交往时可以相互提出的有效性要求,乃是一种公共理性和公共价值,它们是作为合作剩余而出现的,是通过反复博弈确立下来的,在确定的边界内具有普遍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晏辉 《河北学刊》2007,27(3):39-42
资本与市场的发现及其广泛运用造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基于普遍交换之上的经济依赖性使人们愈来愈依赖于社会和所有的人,如若发展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多方面的需求,就得过一种公共性的生活。而公共生活则把自由、平等、所有权和利己心等这些基本价值置于公共交往的核心位置,惟其人们自觉、自愿加入和退出公共生活领域的,交往者才是有责任的个体。公民伦理构成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的文化基础,公共交往要求着同时也生成着公民伦理。公民伦理作为人们以公民身份交往时可以相互提出的有效性要求,乃是一种公共理性和公共价值,它们是作为合作剩余而出现的,是通过反复博弈确立下来的,在确定的边界内具有普遍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自由何为     
龚群 《天津社会科学》2015,(2):39-42,52
自由是当代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它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具有不同的内涵。汉娜·阿伦特通过思想史的研究,指出自由概念在古希腊城邦国家时期是与政治公共领域内在关联的,而自由是城邦国家与公共领域的内在构成基质。然而,随着城邦政治公共领域的消失,自由从外在政治领域移到了内在意志领域,从意志自由生发出来的现代政治自由概念,已经变型。施米特的政治概念、现代自由主义的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概念都可以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  相似文献   

7.
包大为 《理论界》2013,(2):129-133
罗尔斯在为当代民主政治寻求伦理基础的过程中,经过对人类理性与追求善的能力进行几何学式的理论建构,为正义原则建立了普遍的、公共的现实基础。他的政治哲学是一种主题为"作为公平的正义"的政治自由主义,在此理论语境中,良心自由和信仰自由在背景制度中必然地被视作公民的平等权利。因而在政治自由主义视域下,宗教宽容不仅是出于对社会稳定与公民友爱的现实需求,更是出于对作为平等的公民权利的良心自由之维护,同时也是对一个公平正义的公共政治文化的伸张。  相似文献   

8.
张飞  高苗苗  吴金红 《理论界》2014,(5):149-151
公民网络表达在拓展公民自由权利、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在网络互动过程中,特定网络表达能激起强烈社会回应,进而造就了一系列的网络公共事件。综观网络公共事件,公民网络表达构成了网络互动的起点,在议题上形成了个人议题、社会议题和政府议题等分布,并孕育出网络文化意蕴、网络群体意蕴及网络政治意蕴,从而深化了人们对公共领域的探索,培养了人们网络公共精神,为公民社会发展拓宽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袁伟业 《天府新论》2016,(6):106-112
亚里士多德关于“好人”与“好公民”的论述体现了古典政治学的基本立场,即伦理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伦理的目的,二者密不可分。但是,这一基本立场在现代政治学开创者们那里因其“不切实际”而遭到批评和拒斥。他们以一种“政治现实主义”的态度,主张伦理与政治绝对分离。此观点发展至今,即为现代政治学中的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基本划分。这种划分有其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导致了现代政治失去根基,日益沦为一种单纯的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公民伦理的概念解析与理论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国文 《天府新论》2006,12(2):35-39
(一)对公民健全生活的推崇,是公民伦理存在的情感基础。着眼于公共领域美德的培养,何谓公民伦理,这是一个仁智交锋的问题。基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与社会合法正义的塑造———这两个基本理念,公民伦理不仅是着眼于社会共同体成员在交际生活中的要求,也是公民个体完善人格与实践品  相似文献   

11.
芮国强  常静 《学术界》2007,(6):53-61
作为根植于公民社会之中的最基本的道德和政治价值,公共精神是一种以他人、公民和社会为依归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道德伦理、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三个层面,具有公共性、底线性、政治性、辐射性等特征.公共行政领域的公共精神,由普通公民的公共精神与行政人员的公共精神构成.当前,以公共精神为导向的我国公共行政应该致力于实现从"管制行政"向"民主行政"、从"消极行政"向"积极行政"、从"无限行政"向"有限行政"、从"免责行政"向"责任行政"、从"权力行政"向"权利行政"、从"人治行政"向"法治行政"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2.
陈海平 《河北学刊》2006,26(3):68-72
本文透过阿伦特所描述的政治图景,揭示这种政治图景背后的文化底蕴——公民文化。可以说,她的共和主义政治图景是建立在“积极参与”这一公民文化基础上的。阿伦特是一位重视“积极自由”甚于“消极自由”的理论家,她认为公共领域是人获得真正自由的发源地,公民应该积极参与政治,做一个积极主动的公民。她认为政治行为的价值不在于达成实用性的协定,而在于它能实现每个参与者公民的主体性,锻炼他的判断辨识能力,并在与他人的关系和共同行为中成为群体有效成员。现代自由国家公共生活的萎缩、公民观的薄弱从根本上动摇着民主制度赖以生存的一些基本价值和观念。阿伦特的公民文化观对仍受“巨民文化”困扰的中国政治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伦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作为公民社会的精神蕴涵与价值确证方式 ,公民伦理通过彰显独立主体精神、权利与义务统一精神、契约精神、社会正义精神、市俗伦理精神等基本的精神价值范式 ,确证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的现代性意义。鉴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下的儒家伦理无法引申为现代公民社会公共领域的价值依据这一基本前提 ,建构中国的公民伦理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诉求与期待  相似文献   

14.
俞宪忠 《江海学刊》2012,(4):97-103,238
全球化浪潮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制度竞争,对发展中国家的转轨发展而言,制度现代化具有基础意义和首要价值,其核心要旨则是自由与民主的有机协同。公民自由需要政治民主的制度保证,而政治民主则必须内含公民自由的核心内容。公民自由可以提升创新能力并促进经济发展效率,而政治民主则可以保障机会均等并实现社会公平。自由与民主的有机协同,能够在民本主义的制度基础上,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良性互动,达成发展质态的高效均衡,从而能够造就全方位发展的长效繁荣。  相似文献   

15.
李建华  李好 《船山学刊》2006,(3):174-177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化是现代伦理秩序建立的前提,而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道德和谐是现代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这就要求在私人领域做到合理利己、在公共领域无私利他;当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发生伦理冲突的时候,则要求坚持公共利益至上,并建立相应的互动性的责任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公民社会的精神蕴涵与价值确证方式,公民伦理通过彰显独立主体精神、权利与义务统一精神、契约精神、社会正义精神、市俗伦理精神等基本的精神价值,确证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的现代性意义.鉴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下的儒家伦理无法引申为现代公民社会公共领域的价值判据的基本前提,建构中国的公民伦理便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诉求与期待.  相似文献   

17.
公民伦理是公民交际生活的必然要求,是逐渐成长的公民社会的产物。在整合性的哲学思辨中,公民伦理充当起公民社会的自然法,它不仅体现了全球化时代政治哲学视域的一种转向,而且也体现了社会公共体成员对共同的善与共同利益的一致追求。现代社会公民伦理作为一种道德概念与行动哲学,体现出六种基本特质:公民伦理的自主性、平等性、民主性、保护性、健全性、教化性。在民主参与的现代社会中,公民伦理承担的是整合理性的人与理性的规范的道德使命。  相似文献   

18.
在私人性与公共性之间:博客传播的伦理冲突及秩序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传播兼具私人性与公共性.博客私人领域的公共化打破了精英主宰话语权的局面,使社会话语权得以重构;另外,博客公共领域的私人化发展使博客传播的伦理冲突问题凸显.因此,根据博客传播的特点,博客传播主体应通过伦理自律来建构兼顾自由与责任的博客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19.
曾水英 《兰州学刊》2008,(3):155-157
作为自由平等公民提出公共问题、澄清公共议案、展示公共理由、进行公共监督、达成公共共识并形成公共舆论的空间,公共领域是民主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民主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条件。作为民主社会公共领域构建的主导性力量,大众传媒具有公共责任对政府施政行为提出公共质疑,进行公共监督,有义务使政府所掌握的公共权力得到公共运用。大众传媒对政府公共权力的批判性,来源于它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大众传媒的独立性,不仅仅来源于其经济运行的自主性和自治性,而且也来源于大众传媒从业人员职业伦理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与民众"公共精神"品质的培养与化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内在地禀赋着重建现代社会"公共领域"、"公共空间"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现代社会本质应是一个具有自主性和自足性品格的"公民社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健康、发达的社会"公共生活"气象;"公共精神"是公民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精髓,它发端于市场活动的内在要求,位于社会最深、最基本的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肯与追求;中国市场社会中民众"公共精神"与公共生活品质的培养和化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拓展中国公民的"社会空间";加强全民族的现代"公民意识"及其"公共规则"教育;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性伦理文化资源,形成现代公民社会的"公民美德"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