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前,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全球,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已日益显现,尤其是处于风口浪尖的进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最直接  相似文献   

2.
奇开福 《中国民族》2010,(12):62-63
从2007年下半年起,因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进而形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对农村信用社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促使农村信用社需要将发展的目光放长远,在保持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防范新的信用风险的发生,应牢固树立起"在稳健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求稳健"的发展战略理念。这就对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本文将从六个方面探讨农村信用社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西藏国民经济的基础。西藏经济能否振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快慢。中央为西藏制定的一系列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已经执行了十年,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大农牧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在继续坚持“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改革,赋予党在农牧区的基本政策以新的生命力,长久地保持和焕发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  相似文献   

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使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发展尤其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本文对此作了分析,并提出相关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5.
陈婷  谢升梅 《民族学刊》2021,12(7):39-47, 10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经历了开始起步、规模扩充、恢复探索、巩固提升、深化改革、可持续发展六个阶段,在教师队伍质量要求、培养培训、激励措施以及内地支援四个方面分别呈现出由“单维度需求”到“多向度导向”、由“粗放式”到“集约式”、由“生存保障为主”到“生存保障与发展驱动并举”、由“全面推进”到“重点突破”的演变特征,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展望未来,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应打破同质化思维,明晰民族地区教师质量政策的基础与内涵;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保证民族地区教师培养培训政策精准落地;以教师为本,补齐民族地区教师激励政策盲点;精准定位,强化内地支援政策执行效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的情形下,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力量的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影响与机遇,通过实施相关的优势战略,发挥国企经济主力军的作用,带领全国经济共同走向复苏.  相似文献   

7.
沈宁 《民族学刊》2021,12(6):68-76, 123
工业革命以后欧洲发生巨大变革,至二战以后的后殖民时期,思想和经济在全球所谓一体化下形成新的影响秩序。博物馆随之应运而生,在欧洲和北美显现繁荣发展之后波及全球。然而,在时代变化下,博物馆自身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定位不断发生着改变,已经历了从“圣殿”般的精英设置到人民性的过程,经历了由“物”向“非物”的转型。在原有社会职能尚未转身的前提下,作为向受众提供反思、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第三空间”,深入探讨博物馆的本质——博物馆可谓是一种记忆的固化形式,并通过“记忆”这一媒介和方法来构建民族想象共同体的一种社会存在形式。当下在全球疫情之下,在不断显现的社会危机及环境变化等诸多问题之下,“后博物馆”时代亟须基于历史和过去的更多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牛志男  林蓓 《中国民族》2007,(11):35-36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涉足旅游研究开始,张广瑞教授一直活跃在国内的旅游学术界,致力于旅游经济、政策、规划与开发和国际旅游发展政策比较研究。从2001年开始,组织编撰年度《中国旅游发展与预测》(即《中国旅游绿皮书》),为国内外旅游管理部门和学术界所关注。最近,他正筹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论坛”。该论坛将于11月28日在张家界举办,这也标示着“民族旅游”作为一个特别的论题,正式进入我国旅游研究权威机构的视野与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英、法、美三个国家对加拿大联邦成立后产生的影响,分析加拿大族群政策的演变过程,侧重探讨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和实施情况,并借助已有文献和加拿大2011年人口数据①,研究加拿大联邦成立后的族群状况和族群关系,着重关注英、法两裔加拿大人在历史上的矛盾纠葛.本文认为,加拿大在从“熔炉”到“马赛克”的政策演变过程中,尽管民族问题一直存在,但不变的始终是国家统一原则,借以驳斥以我国民族问题为口实妄图分裂我国的论断.  相似文献   

10.
增长极理论的演进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总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上。市场力量不是倾向于缩小而是扩大区域经济差异。为了克服市场的“低效率”,政府应采取“战略性”区域经济政策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早巳超出了公平和效率目标的许可范围。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完善,并进一步强化政府区域经济政策的积极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范金铸 《民族论坛》2011,(10):66-67
欧美债务危机的乌云正在触动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引起世界各国的担忧。欧洲债务危机已出现向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蔓延等迹象,欧洲央行时隔4个月再度进入二级市场,收购欧元区国家的国债,以重新筑起市场信任和人气。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历来重视移民的“质”和“量”,因为移民决定着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空间。200多年来,美国对华移民政策不断演变,但无论是禁止还是有限度地开放,都是在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对外来移民的政策是美国国内各个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也受一定时期美国政治、军事、外交政策和种族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对华移民政策调控着赴美华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构成,间接地影响着在美华人的职业结构、地理分布、居住模式及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一、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演变纵观美国对华移民政策演变的整个历史,大体可以…  相似文献   

13.
大家庭文摘     
2009年中国经济大势展望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把握"前所未有的机遇",2009年,中国经济将交出怎样的一份答卷-不平衡,新一年经济前低后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受到强烈冲击,面对这种形势,中央政策及时作出了反应,出台一系列措施扩大投资以弥补外需下滑。专家们普遍预计,2008年四季度、2009年一二季度,经济增  相似文献   

14.
石头 《中国民族》2007,(3):50-50
2006年8月,宁夏食品经济学家吴俊主编的《清真食品经济》一书,将“清真食品”与社会、文化、政治、民间风俗习惯、大众一日三餐等从民族经济视角进行探讨和研究,全面系统地进行阐述。该书是一部清真食品的学术力作,填补了我国清真食品经济领域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5.
“后配额时代“我国的纺织品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被取消,纺织品市场进入“后配额时代”,纺织品国际贸易重回自由体系。这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纺织品出口大国来说,是机遇又是挑战。为避免贸易摩擦,我国政府自2005年以1月1日起对七大类纺织品征收出口关税。随后的时间里,中国的纺织品贸易并没有因采取积极措施而轻松,中美、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纠纷仍是不断。作者从配额产生的历史、发展状况及我国的应对政策角度分析我国纺织品贸易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陶乐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宁夏平原向鄂尔多斯高原过渡地带。民国时期宁夏和绥远两省在政治、军事、经济、人口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对陶乐地区的归属展开持续争夺。1937年宁夏省最终控制陶乐地区,并于1941年设立县治。在晚清以来农牧界线北移和边疆治理政策变化的过程中,以近代陶乐为代表的西北边疆政区演变在多重因素合力作用下共同完成:政治、军事因素发挥决定性作用,虽然垦殖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人口的聚居并非近代陶乐政区设置的主要因素,却是近代蒙地政治经济变迁的产物。因蒙旗政治、经济衰落和新辟农业垦区缺乏士绅阶层而留下的权力真空,成为新兴的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省级行政权力争夺的空间。这一政治权力争夺过程还表现在民国时期边疆政治格局中的中央权力退却和地方权力扩张,因为“地方—地方”关系缺乏中央权力的制约和引导,导致地方权力间的互动演变为军事实力的角力,这是“陶乐问题”所展现的民国时期边疆政治权力互动过程的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研究,要么简单式地描述民族政策的演变和实践状况,要么在现有民族政策体系的框架内进行个案研究,缺乏对民族政策的设计逻辑进行反思,亦缺乏对我国民族政策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深刻和系统认识。本文从身份视角对民族政策设计的内在逻辑进行探讨,提出"身份—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分析框架和从"单一身份"到"多重身份"的政策框架,对我国民族政策的现有实践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民族政策是对"民族身份"这一单一身份的制度性强化,在实践中造成了民族关系的紧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紧张。在多元社会、开放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民族政策建构应基于多重身份的逻辑。最后,提出了从单一身份到多重身份的民族政策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王俭平  瞿萍  许蔓 《民族学刊》2023,14(4):79-85, 143
“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启动的同时,美国国防威胁降低局具有针对性地策划了“丝绸之路生物监测网络”的成立,试图依托自身的生物霸权与技术优势以对冲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拓展。伴随着“丝绸之路生物监测网络”的持续扩张,各类生物组织与病毒实验室林立于我国西部周边,不仅加剧了边疆地区面临的生化安全风险,同时也会在政治渗透中日益毒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互信基础。然而,目前国内的生物安全研究过于内向聚焦,缺乏“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全球安全意识,即使是我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没有认识到沿线国家对于生物安全治理需求的迫切性。对此,本文着眼于美国“丝绸之路生物监测网络”的组织建设进程,研析其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渗透与扩张能力,由此透析我国西部边疆以及“一带一路”可能面临的生物安全风险与政治冲击,从而弥补目前国内的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19.
<正>(一)2010年,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周年。2010年,也是全世界在更加复杂的形势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年。此前,中国经济成功"保八",在全球率先走出危机冲击的阴影。其间,西部地区表现抢眼,在中国经济增长前十位中独占五席。仅仅十年,在那美丽遥远却曾经贫穷落后的西部,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在“二战”前采用“盎格鲁·撒克逊化”的民族同化政策 ,强迫非英裔种族转变民族意识 ,按照盎格鲁标准归化为加拿大人 ,遭到失败后转为以英、法裔文化为主导的将各种文化整合为一种新加拿大式文化的“民族熔炉政策” ,又引起土著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不满和愤慨 ,最后采用了多元民族文化政策。作者通过考察揭示了这一演变过程并论述了它对多民族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