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提到:“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一门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学诗、赏诗、写诗是一种慢功夫,对中学生而言,须慢慢地培养,逐步提高。从新教材的编写角度出发看,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较,诗歌更具形象  相似文献   

3.
在相识的很多诗人当中,即能写现代诗,又能写古典诗的诗人并不多见;我遇见的“倒数第二”,不但是诗者,而且是书法绘域者。  相似文献   

4.
李国文 《决策探索》2008,(15):79-79
笔者对当代中国诗坛十分陌生,读诗很少,有点孤陋寡闻,还没有见过任何诗人在自己的作品里,以诗歌的形式,写他的月工资收入.这一点,不得不佩服白居易,这位大诗人,居然有本事能够用诗的语言将他的历年收入进账,或津津有味,或斤斤计较,或有零有整,或多寡不均,吟哦出来,这真是开中国诗人先河之创举.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孔子曾对儿子孔鲤说 :“不学诗 ,无以言。”中国古典诗歌确实是群星璀璨的文学星空中最明亮、最耀眼的的那颗星辰。它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 ,音韵和谐优美 ,千百年来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 ,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鼓舞青少年的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 ,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初中古诗教学法。一、走近诗人我们常说“诗如其人” ,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 :“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 ?”。了解…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诗画在体裁上追求短小精悍 ,短制胜于长篇。中国文学的主流是抒情诗。闻一多先生说 :“三百篇的时代 ,确乎是一个伟大时代 ,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 ,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两千年间 ,诗———抒情诗 ,始终是我国文学的类型 ,甚至除散文外 ,它是唯一的类型。”①的确 ,中国诗歌十有八九是抒情小诗。长篇叙事诗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孔雀东南飞》、《长恨歌》这样的长篇叙事诗已属罕见。但这两首诗与古希腊《伊利亚特》、《奥德赛》相比 ,则是小巫见大巫 ,简直不能同日而语。西方固然有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
邬静 《科学咨询》2008,(20):58-58
从诗歌本身的特点来看,反复诵读,"死" 读硬记,能很好的帮助学生领会到诗歌的精髓,达到读诗的最佳境界.清末阅读学家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洪镇涛先生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  相似文献   

8.
正我认为读诗能得到与写诗同等的快乐。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邓小平一辈子不写诗,但第三次复出时,他在家里面高声吟诵"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当时没有哪一个人比邓小平更当得起这首诗,也没有哪一首诗比这首诗更能表现邓小平复出前的心情。这首刘玄德三顾茅庐时孔明吟诵的诗,就像是为邓小平准备在那里的。邓小平是一个诗性的人。宋人林宽说"自古英雄尽解诗",中国古代有大作用的人,多是诗性的人。反过来说,一个诗性的人,在成就事业方面,也会有大  相似文献   

9.
<正>宋代欧阳修先生的著名政论文《朋党论》,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小人之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意思是说,君子交朋友以同道为前提,小人交朋友以利益为前提。小人所爱的是薪俸,所贪的是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  相似文献   

10.
李秀江 《领导文萃》2006,(11):77-80
“外交家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诗人,他们独特的生活才得以光彩地展示给世人;诗人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外交家,诗的天地才出现如此一块高贵而迷人的空间。”——冯骥才作为外交官,李肇星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与世界的种种风云变幻,并被媒体誉为“铁嘴钢牙”。同时,李肇星还是一位激扬、豪放、热情的诗人,由他作词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歌曲,已被众人所传唱。“铁嘴钢牙”的外交官在众多的中国官员中,现任外交部长李肇星算得上是一位“明星”。不论在什么场合,只要李肇星一出现,就会成为记者追访的目标。因为他讲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古人为文写诗都很注重"文眼""诗眼"的作用。王国维评论北宋诗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为"着一字而境界全出"。这一"闹"字,即为"诗眼"。从全篇来看,无论是"文眼"还是"诗眼",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为"文之机杼"也。公文也有公文的"文眼"。"文眼"正如"泉眼",找到了这颗"眼",就能打出汩汩喷涌的"清泉"。因此,动笔前,准确找到这口"泉眼"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有时一个"文眼"能成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学校园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不仅给广大中学生尤其是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成为他们自身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提高的阶梯,而且还能净化心灵、完善自我、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挖掘情商、启迪智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郭林涛 《决策探索》2014,(19):19-19
音乐人高晓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不能被财产困住,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所以他从不买房,到处游历,即便一分钱没有,也要读诗,诗就是远方。这是他认为的幸福,他觉得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他做到了,而我们很多人却做不到,因为我们常常被金钱困住,我们的热情被分散了,有时赚钱的热情大过休息本身。我们在为工作、为买房、为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疲惫奔忙,放弃了本该有的休息时光。  相似文献   

14.
谈“诗眼”     
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历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篇。作为一名党政干部,若不能欣赏中国的传统诗歌,应当说是一种遗憾。欣赏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而把握“诗眼”,则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 那么,什么是诗眼呢?“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中有“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的句子;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正如人有眼睛一样,文章有“文眼”,诗  相似文献   

15.
南宋爱国大诗人陆游曾写有《午饭》一诗,诗云:“民穷丰岁或无食,此事昔闻今见之。吾侪饭饱更念肉,不待人嘲应自知。”大家不妨想一想,一位封建社会的丈人,自己吃饭时尚且能想到许多老百姓“无食”,想到自己却还“饭饱更念肉”,提出了不要等人指责嘲笑,自己就该去体察“民穷”,解决“民穷”,决不能只是贪求自己的荣华富贵。应该说陆游所倡导的“不待人嘲应自知”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也同样有启发。  相似文献   

16.
凡莉 《经营管理者》2009,(14):324-32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组织或个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个人要注重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这也正是今天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当代中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中不乏闭锁心理,与人交往的能力匮乏。笔者在本文中讨论了社交能力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集体和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对于其价值观、人生理念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农村中学生思想价值观培养的主--点入手,分析班主任在农村中学生思想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探索班主任对于农村中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所谓习作素材,是指在生活实践或调查研究中搜集,积累起来的原始的生活材料,它是未经加工改造的原料,是形成习作的基础。宋代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写作之前必先下工夫体验生活,积累材料。只有掌握丰富的素材,才能写出生动的文章来。那我们该如何从生活中去挖掘习作素材呢?总结十多年来习作教学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引导中学生从生活中挖掘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19.
差生作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大群体,他们关呼着整个班级的学风的形成,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关心和重视差生的转化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距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很多中学生在学习化学中都存在困难,往往不能坚持学习。如何转化后进生是现代化学教育中相当重要的问题。本文就后进生如何转化,如何进行心理辅导做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20.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可与日月争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