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分析1941—1944年美国对华政策入手,阐述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重点论述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采取的一系列援华抗日政策;驻华军事代表史迪威将军的来华及其使命,揭示蒋介石政府同罗斯福政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争执深刻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上追求霸权的实质。史迪威来华是为实现上述目标服务。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的争执具体反映了美国开明派同中国顽固派 (其后台是美国保守派 )在如何实现美国政策目标上的冲突。罗斯福居中调控 ,在关键时刻牺牲史迪威 ,是想主要依靠蒋来实现其政策目标。罗斯福死后 ,右派政府把扶助蒋介石的政策发展到极端 ,导致战后冷战的惨剧  相似文献   

3.
1944年10月19日发生的史迪威事件,是中美双方将美蒋矛盾处理为史蒋矛盾的结果。史迪威将军被美国政府抛弃,成为牺牲品的直接原因在于蒋介石的强硬和坚持,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把自己战后在远东的利益同蒋介石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美国最终不得不向蒋介石妥协。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末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有过一段短暂的外交接触与交往,但后来却未能遵循双方的初衷发展下去。本文回顾了当时美国对华政策扶择失误的历史事实。在抗战期间特别是抗战末期,中共和美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机会,但由于美国对中国事务和中国共产党的无知、对共产主义的偏见以及对苏联势力扩张的担忧,导致了它对华政策抉择的失误而错过了合作的机会,使双方开始走向对抗之路。文中对中共务实、灵活、进取的对美政策和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揭示了美国对华政策失误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5.
试论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8月美国任命史迪威为中缅印战区盟军参谋长。在其后的岁月里,史迪成与蒋介石发生了极为深刻的矛盾,美国不得不于1944年10月召回史迪威。回国后,消息被严密封锁,记者招待会上,罗斯福在回答提问时说:“史迪威与蒋介石的争吵,不涉及租借法案,不涉及喜玛拉雅航线空运吨位,不涉及战略,不涉及政策,也不涉及赫尔利和纳尔逊,也不涉及高斯的辞职,同所谓的共产党人也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个性问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国重返东南亚过程进行剖析,从一个侧面窥测美国在冷战后的对华政策。东南亚处于亚太矛盾的聚合点,对中美两国而言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美国重返东南亚过程中可以看出,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华政策虽然时有变化,但有较强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7.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的珍珠港事变,摧毁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也粉碎了美国的孤立主义幻想。事变次日,美国对日宣战。同时在美、英“阿卡迪亚”首脑会议上,决定成立中国战区,应蒋介石之请,罗斯福总统于1942年3月派遣史迪威将军到中国出任中国战区联军参谋长(蒋介石为司令),兼美国中印缅战区部队司令并负责监督美国对华租借物资的分配和使用。1943年8月,同盟国东南亚战区成立后,史迪威又兼任了这个战区的副司令。到1944年10月,世界反法西斯各战场都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史迪威指挥的北缅对日战争,斩关夺…  相似文献   

8.
赫尔利是美国对华政策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曾经两次来延安主导国共谈判,当时赫尔利与驻华外交官们的对华主张发生尖锐矛盾,美国政府内部也就此进行了激烈辩论,最后是赫尔利的片面援蒋政策占据主导地位。美国的对华政策也发生重大转折。这对后来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战场的作用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凸显出来。为此,美国加快了与中国合作的步伐。但是,由于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差异,尤其是在对待中共问题上严重分歧,成为引发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矛盾纠葛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及其背景,分析了接触政策的特点和实质,指出了克林顿对华政策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以解决最惠国待遇问题为标志,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进入务实时期,但要实现美国对华政策的方向性调整,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推行远东战略是40 年代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坚持反共意识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深层原因;轻视与低估中共力量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重要原因;试图利用苏联的支持解决中共问题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又一因素  相似文献   

12.
“史迪威事件”起源于太平洋战争时期中关两国对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及有关问题上的分歧,是二战时期中关关系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史迪威事件”不仅清晰地折射出中关两国的战时利益之争,也充分显示出中关两国在二战时期既合作又矛盾的关系,它对战后中关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费孝通的美国观在战后自由主义者中颇具代表性,彰显出鲜明的二重性特征,即对美国文化的认同推崇与对其民主及对华政策的反感批判.这反映了他对美国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4.
罗斯福国共联合政府的构想与华莱士使华──兼析赫尔利与华莱士使华政策的异同关绍纪1943年底,美国对华政策特别是对国共关系的政策作了较大调整。罗斯福总统提出了关于国共联合政府的构想,制订了实现中国政治统一的路线。华莱士使华揭开了美国调处国共矛盾的第一页...  相似文献   

15.
从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美国政府先后派遣赫尔利和马歇尔来华调解国共矛盾,美国的对华政策逐渐从扶蒋联共、限共走向扶蒋反共。中共对美国的态度也从合作、中立、走向敌对。由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以同苏联争夺为核心,并把反苏与反共相联系,形成两种制度之争,随着美苏冷战在欧洲逐渐兴起,美国对华政策也坚定地走向援蒋反共。中共顺应中国革命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中美苏三国四方之间的各种矛盾,在冷战与内战的交织中最终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评美国对华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5年夏至1996年春的美国对华政策大辩论中,主张与中国积极接触的意见占了上风。克林顿政府1996年春着手进行的对华政策调整,是华盛顿谋求以战略眼光处理中国问题的一次重大努力,它表明美国对华政策开始步入以中国的崛起为出发点的轨道。在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漫长过程中,华盛顿将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对华接触与慑阻两手并用,力图把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美国对华政策将更趋现实,两国关系也会越来越成熟。  相似文献   

17.
运用史料,论述了美国是怎样通过珍珠港事件,从对日绥靖的迷雾中走向了反法西斯的立场,并从三个方面剖析了史迪威事件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实现其关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战略设想,维持战时盟国之间的合作,确立战后以大国合作为基础、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于1944年6月派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华莱士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调解国共矛盾与中苏关系。这次访问,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巩固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对二战后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抗战时期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9.
评述抗战时期美国对中共政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随着战局的变化,美国对华的态度经历了淡漠、转机、合作抗日与逆转的四个阶段。在此期间,美国对中共的态度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其影响和制约,经历了三个交错起伏的阶段并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发生变化的根源,除了中共的武装力量显示出的作用外,是以中国战局和国际形势为转移的,又是以美国的全球战略为依据的。三个交错阶段是:第一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4年10月,是促进国共团结抗日。然而在此期间,蒋介石是要美国的援华物资与军事装备,消极抗战,实行限共政策,削弱了抗日力量。有鉴于此,以史迪威为首的援华派主张支援中共,以促成和巩固反法西斯  相似文献   

20.
滇缅战场与史迪威张曙东史迪威(1883~1946)将军是美国一位杰出的高级将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打败德、意、日为轴心国的法西斯侵略者,他以59岁高龄而受命出征参战,于1942年2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担任中印缅战场美军司令,协助蒋介石组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